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0-12-17朴雨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新时代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对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著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国家针对德育相关工作出台很多新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推出新举措。但高校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工作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培养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对于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系统推进立德树人,要把德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一、新时代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确立了中国特色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根本任务是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让高校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今年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德育工作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他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抓住新媒体环境下提供的机遇,迎接“微时代”的挑战,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向前。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的返校复课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意外的冲击。同时,这场疫情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德育”的育人作用。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德树人理念还没有完全在高校师生中入脑入心

现在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感受的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成果,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各种新鲜事物,对传统的灌输方式接受程度很低。我们应从疫情期间“许可馨事件”中进行反思,我们高校育人过程当中缺失了什么?目前来看,高校的新德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人们理想信念的根基还不够牢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入脑入心。

(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还没有成熟覆盖高校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现在全国大多数高校的育人体制机制还远不够成熟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还远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完美构建。

(三)高校育人评价标准体系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国家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我们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也必然提上日程。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当中,德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的德育体系及其评价的标准与现代化的要求相差较远。一是评价标准体系缺乏系统性;二是评价标准体系缺乏科学性;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因此,系统而科学的测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缺失,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四)思政队伍不齐、不稳,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大多普通高校当中,德育队伍人员不齐,配备比例不足。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数甚至达不到编制配比的50%。专职辅导员队伍也远达不到1:200的师生配比要求。作为高校主力军的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有的在合同期满后转到专职教师岗位或行政岗位,有的合同期未满就辞职、跳槽。国内民办高校德育队伍不齐、不稳的现象更为严重。还有,大多高校由于每年招聘的行政岗位较少,院(系)面临行政岗位人员严重不足的窘境,所以辅导员就临时充当了教务、院办、后勤等等专职行政人员的角色。有些人实在承受不住,选择离开,这也是辅导员队伍不齐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树立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德育之魂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必须要确立育人理念之魂。立德要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高校教育者们要从自身做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深植入高校师生心中。教育引导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人民、立志奉献国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建立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德育体制机制

高校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就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体制机制,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尽快形成“十大育人体系”,提升高校整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要构建“全方位”德育体制机制。高校要不断加强德育顶层设计,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形成完整育人工作体系机制。二是要建立“全程”德育体制机制。高校要在建立德育全程育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就是要通过建立有用有效的教学体制机制,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不同成长阶段,通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思想,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增长技能、提升能力,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目标。最后,要构建“全员”育人格局。要在建立全员育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全员育、育全员的体制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建立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德育评价体系

高校要构建与现代化教育要求相匹配的完善的中国特色德育评价体系及完善的评估督导体系。科学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志。首先,德育评价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员,应根据身份及工作性质,分别制定细化的德育考核标准体系。其次,评价体系必须具有科学性。要构建科学测评体系,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

(四)打造整齐、稳定、可靠的德育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队伍。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第一、要打造整齐完备的德育队伍。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第二、要打造稳定安心的德育队伍。加大德育投入,加大激励力度,改革职级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第三、要打造可靠敬业的德育队伍。要不断加大对高校德育教师的政治素质培训力度。大学德育老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成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新闻.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 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EB/OL].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15_326636.html.

[2] 習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4] 谢小云,方晓波.毛泽东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8)24-26.

[5] 白雪源,韩春红,沈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J].2018(3)6-10.

[6] 蒋广学,刘洁纯.试论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1(4)96-9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GH180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朴雨龙(1971- ),男,吉林龙井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新时代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