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
2020-12-17沈雁津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工匠精神”对于目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行高职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推动高职院校更全面的实行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培育并塑造“工匠精神”作为主要出发点。文章简要阐述了供给侧改背景下培育与塑造的时代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工匠精神;高职教师;培养;塑造
在两会所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解决社会产业完善升级、提升社会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等多种对人才培育形式的要求,并且将自身由传统规模扩充转变成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全新时期,需要在我国相关党委领导下,将我国党的准确主张转变成群众的自主行动,培育出大量优质工匠型人才来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塑造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则成为重要环节以及入手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针对供给侧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育成效益质量,义不容辞。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养与塑造的时代意义
(一)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客观需求
根据我国商务院的统计,2015年我国游客在境外花费大约1.2万亿,在世界旅游领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这不但反映出目前中国制造业所面临形势的严酷性,而且亦彰显出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众所皆知,以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主导的变革开放,在能够使中国经济保持迅速增长同时,却忽略了规模,经济发展的成效和质量,逐渐出现生产快餐化、收益泡沫化以及发展无序化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中国参加国际竞争的日渐激烈,传统依靠人才资源在数量上汇集的劳动紧密型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好处与优势逐渐衰落,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等级较低、发展战略落后等多种问题亦逐渐凸显出来,进而造成目前中国消费市场需要和产品供应二者相互间严重失去平衡。为了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客观上需要根据实质完善供给体系以及供构造,提高社会企业生产成效与质量。但是如若要完善供给体系和供给构造、提高社会企业生产成效和质量则需要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因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但需要科技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还需要基层的能工巧匠。尤其需要基层能工巧匠均具有敬业、爱业、创新老工匠精神,从而以此作为发展动力,追求整体的尽善尽美,拥有“舍我其己”的伟大责任担当。
(二)开展质量强国战略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正全面开展质量强国战略,极力提倡变革创新,持续优化政策引导,将重视和提高质量一直作为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入手点和落脚点,更主要的是,应根据“培育与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社会企业明确质量为先、信誉为上的正确经营观念,立足于大众消费产品生产促进“品质革命”,将中国制造转向精品制造,赢得社会市场经济。开展并促进质量强国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于中国制造本质转向,进而明确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崭新形象、全新品牌。实质上,中国制造即是重视产品质量,即是正是精益求精的优秀“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能够将之转变成社会企业的品牌聚集力和社会竞争力,不断加强品牌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卓越质量就是指,用最少的成本以最大的效率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使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经营效绩的质量。基于此,卓越质量和工匠精神在价值诉求层面上具备相通性以及一致性,培育和塑造工匠精神在实现高效供给的进程中,持续提高社会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加强社会企业的中心竞争力,进而树立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
二、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环境
培养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是中国制造业转型逐渐升级、创建制造强国、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所在。如若缺少体系保障而且要求具备工匠精神,则既属于道德说教。工匠精神的发展与成长同样需要外界土壤,而中国当前缺少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国家制度,高职教师要在培养和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纳总结中进行反思,对工匠精神具备的内涵和培养路径实行进一步探究。
(二)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
因受到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工匠精神的教学,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提倡劳力者治人的原则。与此同时,当前教学拒绝重复多次性学习,倡导创新、追求高尚,岂不知,重复多次的练习是对经验有效积累及磨炼,是创新和卓越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社会服务的有效路径以及具体活动的实施,向社会大力宣传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与培育路径,根据各地区高职院校的融汇衔接等进行探究,呼吁教育领域培育并塑造工匠精神。
(三)缺乏对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关注
现如今,技能至上的职业教学思想早已成为培育人才持续性发展道路的绊脚石。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教育仅仅是为了解决高职学生当前的就业以及岗位适应问题,致使高职学生缺少个性化发展,缺乏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创新的动力,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职业变动的需求,学生精神个体亦无法根据自身形成的可持性发展精神以及专业能力而提高人生境界。著名学者王寿君曾经说到:应该注意的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優先保障就业与满足日常营生需求的办学目标,亦在一定范围内致使诸多高职院校对教授技能和育人二者间关系的掌握产生极大偏差,甚至在过于追求升学与技能竞赛等多方面走向错误道路,应及时进行改正。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不但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素养以及技能水平,还可培养高职学生有助于自身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工匠精神。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对策
(一)高职教师应树立一个敬业的教育目标
许多高职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初期均怀着通过自身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实现教书育人的高尚职业理想,然而伴随时间不断推移在遇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困难与挫折后,逐渐变成仅仅只需要满足当前简单的教育职业付出并且敷衍了事,在此种状态下高职教师敬业心与责任心均被消磨殆尽,为了高职教师日后职业发展,根据“工匠精神”来有效培育并塑造高职教师职业心和责任心,因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点,首先,高职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说产生的全新变化,而且高职教师应对资本、土地、劳动力、制度创新等多种供给侧改革要素实行深入了解与认识,唯有如此才可确保高职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设计出一个符合供给侧改革政策可行性教育计划。其次,在明确教育目标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出发点来设定合理科学的教育计划,而并非讲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等多种私人目标还作为教师的教育计划设定标准,唯有如此高职教师设定的教育计划才可真正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获得高效发展与提高。
(二)高职教师应拥有一个精益的教育信念
如若使高职教师具有“工匠精神”则离不开磨练并培育高职教师精益求精的教学信念,如此是保障其在日常教育教学进程中可持续积累教学经验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教育能力,确保高职级教师所培育的学生们均可以具有极强职业水平的关键形式,这即需要高职教师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具有精益求精的教学观念与教育信念,这能够使高职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并根据磨练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能力,这不仅可使高职教师改变职业劣势,还可使其重新获得学生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同。另一方面,高职教师还应具有一颗对高职学生的爱护之心,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应根据交流沟通的形式拉近二者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感情,如此能够加大学生对高职教师的信任,今而不仅有利于高职教师运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渲染学生、关爱学生,还能够让学生更积极自主的参加到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此策略的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为实现在高职教师正确影响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打下牢固基础。
(三)高职教师应具备一个创新职业价值观
在当前国内外社会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条件下,创造创新能力对个人与社会企业变得更加重要。实施到高职院校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创新能力,高职教师则需要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唯有如此才可感染并充分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创造创新热情以及积极性,并使高职学生能在日后岗位后,也可以运用自身具备的创新能力為企业获得更大收益来实现自身应有价值。在对高职教师创造创新意识的培育及塑造上,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需要要求高职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现实状况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手段与教育形式,由于目前中国市场环境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优质人才亦在情绪发生变化,为了顺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高职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自身所教授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高职院校亦需要通过对这一状况的了解,定期为高职教师展开相关教学工作。其次,在培育高中教师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前提下,高等院校还应端正教师的职业态度,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创造创新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开展教育,而并非仅仅时为了标新立异,其创造创新活动应一直在教育大纲的范畴内。这能够保障其创造创新能力一直能够维持在合理范围内,而不会因为盲目创造创新导致他们走上错误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探究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根据研究与探索发现,使高职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拥有一个精益求精的教育性、具备一个创新的职业价值观等策略能够使高职教师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高职教师创新创造能力一直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使高职教师所教授的学生均具有极强的职业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与此同时,协助学校实施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工作,并为其自身获得更完美的教育成绩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阚国坤,沈世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3):280-281.
[2] 陈娟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4):46-48.
[3] 赵旎娜,柳国伟.工匠精神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回归与培育[J].职教论坛,2017(26):15-18.
[4] 黄玥.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9):141-142.
作者简介:沈雁津(1983.10- ),男,江西赣州人,大学本科,助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研究方向:思政、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