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探究
2020-12-17刘江月
摘 要: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之间可以形成共同促进机制,帮助当代大学生逐步建立起更为成熟的个人道德修养机制,在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加强党建元素的植入,强化大学生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从而逐步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程度,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输出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机制
高等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息息相关,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问题,形成互相促进的机制,从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角度,以及从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帮助当代高校的大学生重视党性修养,促进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从而为促进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还是比较重视党建工作,而且也探索形成了一定机制,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制之間的沟通等不足,这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在日常的推进过程中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基础,为大学生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良好的推动力。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促进机制之间的结合现状
高等院校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相对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党性修养的提升,特别是强化对党章与党史的学习,增强对党的归属感,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这种党建与培训模式,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就业促进而言,仍然没有形成特定的促进机制,也就是目前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和就业促进之间缺乏成熟的沟通机制。从本质上看,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在于立德树人,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在考虑就业促进方面的作用,是也应该充分地发挥出党建应有的工作效能,从而真正意义上形成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促进之间的互动,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就业。
高校的党建工作与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目前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情况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品格也是通过党建工作来实现的,特别是让学生熟悉与掌握党员的相关义务与权利,要求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入党,这些都是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通过开展细致的党建工作,吸收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成为大学生党员,都是从学生的角度上进行综合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从这一点看,保本院校的党建工作,其实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更高个人要求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社会与市场的要求,把握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不过目前党建工作与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之间,还是缺乏一些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目前高校的党建工作,主要是基于学校基层的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提出相关的要求,部分学生党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干事,承担一定的工作,但是却没有和就业促进相挂钩,在加强党建工作与就业促进工作结合上,大部分的高等院校还缺乏一定的思路。从本质上看,党建工作与就业促进工作是目的一致的,但是在执行上仍然需要结合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的实际现状,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这些都需要高等院校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真正促进高等院校在培养和形成党建工作模式过程中,重点考虑对于学生的培养优化,才能够真正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党建与就业促进机制。
而从高校的党建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制之间的联系上看,将二者相割裂也是高等院校陷入困境的主要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党建指导部门,通常由学校党委和党总支牵头,形成专门的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现党建工作的常态化指导,包括对三会一课等常态化工作的具体落实的。而就业指导部门往往是在高等院校中单独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等方面提供相关指导,或者以讲座以及课程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既定的方向,这是一种针对性的指导,对当代大学生参与就业有积极的帮助。不过正是由于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就业促进是属于两个不同的高等院校部门进行管理与实施,在工作思路的优化和整合上缺乏一定的思路,影响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之间的互相沟通联系,虽然从高等院校的行政负责层面高度重视党建和就业促进两项工作,但由于行政机制上的互相隔阂,导致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形成高效统一的机制,这也是制约了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就业促进之间充分结合的一个现实状况。
由此可见,制约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互相整合的因素,主要还是由于高等院校对党建工作和就业指导促进之间缺乏整合性的思路,没有在行政部门和各种体制中,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促进与党建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两项工作单独执行,无法对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促进作用,这也影响了这两项机制充分统一从而对大学生形成更大的积极影响。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整合思路
从学校的层面上看,高等院校要真正发挥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制的整合力量,必须从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促进机制入手,加强党建的统领作用真正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就业促进方面的积极影响,从体制机制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方面入手,帮助高等院校大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
第一方面,从基层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整合上,高等院校要着力于形成统一的部门进行整合,要加强党建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的统领作用。高等院校要打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中不适应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的部分,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相关的行政部门,与党建指导部门相结合,形成基于党建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这种就业促进机制,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基础上,就应该加强重视,尤其是加强对优秀大学生推荐入党以及对这些优秀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跟踪培养,帮助这些大学生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适应当前社会的综合需求。党建的引领作用体现为对于人才的重视,优秀的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宝贵资源,一定要积极把这类群体作为入党发展对象,在党建工作中加强对这类优秀学生对于党的理论方针的熟悉与认知,并且加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促进他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入党。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需要重视对这类优秀人才的发掘,利用原有班级与各院系对于优秀大学生的推荐选拔机制,强化团员推优机制的发挥,对优秀的共青团员以及优秀的学生干部等加强培养,从而把这些优秀的学生整合到党组织中,而从另一角度上也要加强他们就业方面的指导与促进,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上与行动上的实践,从而真正既要在思想上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又要有实际的工作技能。
第二方面,要加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与促进课程的优化,特别是加入党建的元素。高等院校要改革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加入党建的元素,尤其是重视对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对党性的培养等,真正让学生掌握到思想道德上面更高的个人要求。从本质上看,个人道德与党性修养之间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却不缺乏联系,党性修养远远比普通的个人道德修养要求更高,更需要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过程里,强化个人的道德追求,做到内心有信仰,真正成为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这一点也需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在编制与创设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促进相关课程内容时,要积极的发挥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把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类教师以及党组织的相关党务工作人员,作为课程编制与授课过程中的核心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建实务工作以及就业促进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与知识提升课程的针对性,让学生通过这类课程能够明确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且在个人提升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够重视个人的思想品格上的提升,真正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方面,高等院校还可以重视就業促进机制中的在岗实习培训的作用,在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过程中,对应创设党员先锋岗,让大学生党员始终成为一面旗帜,模范执行高等院校的实习培训工作,加强评优评先,形成更高的个人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发挥就业促进的作用。在这一基础上,高等院校还应该关注到大学生党员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相关问题,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就业促进与指导,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困难与思想情绪上面的困境,真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从现实的就业工作促进经验上看,过去高等院校往往在大学生的就业培养上缺乏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实习过程里对于党的方针政策认知与学习。实际上强化党建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促进作用影响,应该积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在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与综合技能的运用,尤其是帮助大学生从党性修养的角度上,逐步的强化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适应日渐繁忙的日常工作,以更良好的个人素养与过硬的业务素质应对日常工作的各种挑战,从而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人才。
三、结语
党建工作是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核心,需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在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中仍然不可置身事外,要充分的把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制紧密结合,调动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中加强对党建元素的引入,让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始终以更高的党性修养约束于要求自我,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面临着更多的变革,高等院校大学生必须要适应当前社会变化的潮流,主动对接先进的思想,以党建工作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中,将有利于大学生逐步成才,成为对社会更具备责任感的优秀青年,真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冷小黑,张小迎,王芹.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文献综述[J].新余学院学报,2020,25(3):46-52.
[2] 谢明瀚,张秋.浅谈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安顺学院政法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1):167,172.
[3] 谭运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蚕业,2020,54(2):109,111.
作者简介:刘江月(1987.08- ),女,陕西西安人,任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