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2020-12-17张华
摘 要:灌输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可是有不少人对灌输论产生了无用、过时、强制的误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必须科学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才能清晰认识到坚持灌输论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人的正确思想形成规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灌输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准确把握灌输论的科学内涵
列宁灌输论是在继承马恩“评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等灌输思想的基础上,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包括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内容、什么人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灌输等科学内容。
第一,列宁强调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来武装工人群众。他指出:我们承担着消灭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任务,“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进一步强调,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体系,“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二者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而“对社会主义思想體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我们社会民主党人必须用向人民群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来武装工人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第二,列宁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强调,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来也不可能自发的从工人运动中发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从那些创造并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知识分子”输送给工人。原因有: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是工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文化、政治觉悟水平的制约,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能力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创新。“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三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
第三,列宁强调灌输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列宁对于怎样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回答是: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以理论家和宣传员的身份,以鼓动员和组织者的身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向大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向大家说明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信念, 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鼓动、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理论宣传必须摒弃一切机械僵化的教条主义模式和方法,坚决反对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严厉批评光用书本子教人民群众理论的宣传行为。列宁认为,只有经过日常斗争中的灌输,才能使工人阶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才能使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才能激发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自在走向自为,才能完成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使命。
二、科学认识灌输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一)坚持以灌输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虽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获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人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大学生“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但随着社会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信息开放、文化多元化加剧,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与叠加,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涌入,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等,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同时,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边性的日益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迅速觉醒,自主选择、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二者的并存,一方面给封建思想和西方价值思潮的沉渣泛起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向大学生灌输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的任务,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必须牢牢记住“苏东剧变”和80年代十年间的教训,不能否定灌输的重要作用,必须认识到社会主导价值一元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占主导),必须加强向大学生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信念,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确保大学生的“红色”本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生头脑中的主导地位。
(二)坚持以灌输论为指导是人正确思想意识形成规律的要求
人的正确思想意识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包括人的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由于受到实践范围、条件、程度、质量的制约,大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等直接实践中自发形成,也就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学习他人的实践成果,才能获得。因为,科学理论是在一定的思想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概括而得到的成果,必须立足于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形成。
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输送社会主义学说是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意识的前提。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理论,遵循着内化、外化、反馈检验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相连,层层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对象在教育实践中与教育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同样遵循“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阶段,是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传输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将这些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意识体系与自身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行判断、比较、分析并进行主体性选择,吸纳为自身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只有在教育者有效的向大学生输送社会主义学说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正确的分析、判断、比较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才可能成功地把社会主义意识纳入自身观念结构,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体系。因此,灌输是大学生获得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灌输论为指导。
(三)坚持以灌输论为指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自然特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法性。“现实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按照需要的层次,把需要分为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享受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并认为这三个层次的需要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构成人的内在尺度,构成人性的实质内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需要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的物质需要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精神需要同样推动者精神生产的发展。基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資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总结,马克思认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最高层次的需要。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解放的伟大使命,具有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或显性或隐性的存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训练他们追求理想的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科学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发其显性或隐性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全面提升大学生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灌输论为指导,确保大学生有效掌握科学理论,为全面发展奠定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5]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陈万柏,张耀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7]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4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 《列宁全集》第六卷,第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罗洪铁,董娅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张华(1991.08- ),男,四川泸县人,助教,重庆邮电大学,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