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0-12-17李艳秋
摘 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四个维度进行阐释,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认识文化与文明,提升他们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自觉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的重点
(一)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特别是受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忽视,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现象。“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一个抛弃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2]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认真了解他们的特点,感受他们的心理,发现他们的优势,正视他们的问题,回应他们的诉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融入内容的选择不能片面强调文化性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要意识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它是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文化理论的讲解与传授,更为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对于“融入内容”一定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之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实际行动三者相一致;积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之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之自觉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境界。
(一)爱国主义教育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溯爱国主义之源泉。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定于一”,董仲舒的“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同时使得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之营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救亡图存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以“紅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为内核的革命文化,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让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体悟爱国主义之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爱国者。52年坚守在罗布泊,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与死神争分夺秒,为国防事业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院士;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让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的黄大年。他们为社会主义中国蓬勃发展而无私奉献自己,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二)理想信念教育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极为深邃。儒家崇尚“仁爱”,践行“忠”、“恕”之道,致力于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社会理想。正是胸怀这样的理想,无数志士仁人,舍生取义。在革命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沉浸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工作中的陈望道,把墨汁当做红糖吃而浑然不觉。“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6]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意蕴极具价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大学生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还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是“公义胜私欲”,《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中华传统美德崇尚精神追求,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重视道德修养,道德自律,提出“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重视道德实践,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革命文化中包含了薪火相传的中国革命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始终贯穿中国革命道德的一根红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正是有着这样高尚情操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黑暗的旧中国艰难前行,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蕴了崇高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是一致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亦是社会主义道德优越性的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
(一)理论精讲与深挖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7]让大学生接触和感知文化理论前沿问题,不仅使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循循善诱的文化理论探讨中,各抒己见的思想文化碰撞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8]”。
(二)实践拓展与规范
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补充。在实践中不能偏离文化性,紧紧围绕“文化”核心,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让实践教学有“纲”可循,避免社会实践安排的随意性;二是给予实践教学制度保障,让实践教学有“制”可依,避免社会实践开展的无序性;三是确保实践教学形式多样,让实践教学有“方”可用,避免社会实践方式的单调性;四是做好实践教学反思总结,每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报告、论文或微视频等载体呈现出来,并进行展示、交流、探讨,让实践教学有“果”可见,避免社会实践效果虚无性。我们认为,这样实践教学更能有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文化影响与浸润
校园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氛围。遵循学生主体原则,营造“和合”文化校园,校园中的“人”、“物”、“事”,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品格。具体来说,“人”,在校园里,大学生们看到的是干练有为学校领导,爱岗敬业的行政人员,功底扎实的授课教师,阳光大气的同伴们。“物”,在校园里,大学生们触摸的是古今载籍的图书馆,窗明几净的教室,平整宽阔的运动场。“事”,在校园里,大学生们参加的是踏实肯干的学生组织,特色各异的社团活动,提升能力的各种赛事,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整个学校形成育人合力,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四)网络运用与互动
网络课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养分。网络课堂是突破时空限制,联系师生的一种形式,建设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的网络课堂,如结合教學内容,发布资料;关注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布置话题讨论;针对学生对文化现象不清问题,答疑解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会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更有利于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5.
[3]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5] 伍正华.信仰的味道[N].人民日报,2012-11-27(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版,2002:207.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18szyj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艳秋(1975-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