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批评“名”与“实”

2020-12-17骈曼

北方文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意识形态话语

骈曼

摘 要:文学批评自古有之,但中西方近代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成爆炸式增长,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杂糅互溶,后更从计算机、神经学等科学学科中借用概念,文学批评一度乱象丛生。鉴于二十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的乱象,本文从认识论和本体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学批评之名与实,以期为文学理论研究进一步划定范围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学批评;话语;意识形态

一、引言

文学自古有之,《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十分推崇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教化作用。中西方却不约而同将文学批评的肇始日期定于20世纪初。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从生物遗传学角度追本溯源,根本上否定了欧洲中世纪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所主张的“神创”论,为解放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第二,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蔓延,文学作为社会的产物,其作用也面临变化和挑战。第三,时代剧变必然引起思想动荡和迷茫。1917年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发表了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揭开了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序幕[1];在我国,发生于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前沿阵地,鲁迅等理论家、批评家结合我国实际,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本文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上出发,探讨文学批评的“名”,即名称由来、名称所指,和文学批评之“实”,即其方法论及基本的研究范式,从而为进一步的文学批评研究明确范围重点,指明方向道路。

二、文学批评之“名”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生产、消费、接受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传播、消费和接受而生产和发展,与文学的创造、理论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指出艺术批评的四个坐标: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从任一点出发均可以分析出大量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批评,而两两之间的关系也为文学理论和批评提供了空间和思路[2]。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是理解文学作品深意的工具,并非读者和作品间的障碍。事实上,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总是相伴而生、相生相长。文学作品走向社会引起文学批评的产生;文学批评系统化整理后成为文学理论,反作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批评作为“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3],其对象为各种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是意识形态的话语,而文学批评也就势必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作者、读者、社会产生影响,“其实质在于到底要确立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而文学批评在社会转型的变局中,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在社会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中争取了发言权,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历史进程。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单就词义来说,指对文学作品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评估。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意味着“社会中被赋予价值的全部作品”而对其的批评也必然披上价值评判的外衣;18—19世纪见证了浪漫主义的兴起、繁荣和衰落,在雪莱、西德尼等人的“批评”下,文学逐渐成为虚构文学的代名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来新兴资产阶级及新中产阶级精神上的迷失,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一反华兹华斯等人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高举“美好与光明”的大旗,高呼“让天道和神的意旨通行天下”,鼓励国民“健全理智”,做“最优秀自我”。至此,文学成为一种神秘有机统一体,一种“可供选择的意识形态”(a whole alternative ideology)。文学批评走上了社会权力与价值选择的方向。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陆续失败,社会变化加剧,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更加微妙,而此时一大批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思想家,从社会活动到理论实践对文学批评、社会批评产生影响,进入20世纪,文学理论迎来繁荣,而文学批评也伴随着一战的结束再一次挑起疗愈社会、探索方向的作用。F.R.Leavis 及其学生Q.D.Roth、I.A.Richards 等人于1932年创办《评论季刊》,从事关于英语及文学地位及功用的宣传和论争,在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中英语专业的设立等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了之后女性主义、多元系统理论等的崛起。此外,哲学领域的繁荣也使得文学批评理论在20世纪得到极大的丰富。各学派利用对于文学理论的阐释、对于文学作品这一有机体的分析,表达其对文学、思想、世界的理想和理解。文学批评成为一门具有实践性、倾向性、争论性和极具社会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评价方式,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三、文学批评之“实”

文学批评到底在批评什么?可能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批评的对象是什么。从模仿论到模因论,从进化论到互联网,文学形式千变万化,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形式主义者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照此推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应该与修辞学无甚差异;现象学认为文学作品是其“内在语言”的表达,那么这个“内在语言”所指的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世界,那这与模仿论何异?结构主义将文学作品内在结构与外在要素整合,探索作品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张力;符号学受语言学派影响,在分析文字及语言所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却有将语言再次神秘化的倾向,其实,对于文学不同的定义必然引发对文学批评之实的争论,在这一点上,伊格尔顿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不存在,而“纯”文学理论也只是一种“学术神话”“从雪莱到诺曼·N·霍德兰,文学理论一直就与种种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密不可分”,而从方法论上,文学批评又具有“非学科”性质,文学批评存在意义在于其蕴含的话语权力。所有理论和知识都是“受利益影响的”(interested),文学也无法免俗,受到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批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知文學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取决于权力—话语体系中的“权力”,而选择过程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性,因为“在任何学术研究中,我们都选择自认为最重要的对象和程序方法,而对其重要性的评价则是由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实际形式之中的种种利益框架所制约的”(Eagleton:184)。伊格尔顿对于文学及文学批评的解读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强烈的反叛斗争精神和发人深省的力量。但就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范式来说,否定了本体论和价值论导向,仅从目的导向上进一步强调了文学、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不可逃避的利益框架,从而进一步强调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但是,文学本身虽一次次被定义被否定中,历史演进中却从未缺席,具有强硬的生命力、适应性及感染性。文学批评作为干预其创作、传播以及接受的手段,间接性地影响着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世界以及他(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文学批评之“名”与文学关联,“实”则重在批评,文学从最初的“诗”和“言”拓展至文化领域、美学领域,之后对于文学的定义也增加了历史和精神两个维度,不同时期文学的内涵不尽相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更有不同的定义。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内外各要素及其关系和内在规律的研究,更是对文学所指的探讨和主动介入,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优势,培养对于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敏锐力,立足现实,辩证地学习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为建构文学批评领域我国的自主话语体系实现文学领域的有效介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Eagleton,Terry.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M].Blackwell Publishing,1996:357.

[2]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52.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12.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