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深度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工作中在存在问题与建议

2020-12-17冯晓宁姚斌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扶贫基层党组织

冯晓宁 姚斌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1月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8年6月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本阶段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深度贫困人群脱贫异常艰难,且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原因既有环境、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折射出扶贫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薄弱,培塑深度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乏力的情况,文章相应提出建议措施,以期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扶贫;内生动力;深度贫困;基层党组织

我国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脱贫攻坚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仍未脱贫的群众多是脱贫异常艰难的弱势群体,仅靠外部 “输血”已经无法持续有效的让深度贫困群众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打赢深度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调研中发现农村基层党建还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更好履行激发深度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艰巨使命。结合课题成果,提出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思路。

一、在脱贫攻坚期深度贫困户脱贫任务艰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党建与扶贫工作统筹推进不够协调问题

1.向基层群众宣传党和政府扶贫的政策、规划、项目及帮扶资金使用等,没有与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只是机械教条的做宣传,照搬照念式的传达,从未思考该如何结合本村的情况让这些政策落地生根,为群众真正服好务,让党的政策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好措施。

2.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无法满足精准扶贫工作的需求。精准扶贫工作本来急需党组织强而有力的引导,党建工作统筹规划不到位,没有把扶贫工作纳入其中考量,导致党建和扶贫后续工作资源难以整合,协调机制无法顺畅,无法把“两张皮”拧成“一股绳”,进而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的”无能为力,“想要的”又有心无力的状态。

3.抓党建的“惰性”思维仍旧在作怪。对党员教育方法方式单一,“三会一课”简单完成规定动作,没有与本地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需求相结合;没有思考把抓项目建设融入党组织建设,让二者兼顾统筹协调,相互促进。

(二)存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问题

1.政治引领作用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接受教育时间较少,又身处在偏远的村组、村寨,受交通和文化传播不利的影响,系统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观点较为薄弱,易造成党员知识结构偏向“朴素”的理论,进而弱化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无法做到用强大的政治思想武器武装群众,软弱无力的组织也不能形成带领群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气神”。

2.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大“法宝”发挥不够充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始终要依靠群众自身的奋斗,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却没有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例如,脱贫攻坚过程中,党员干部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有收获感,没认同感”,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感情交流过少,平时工作重心只放在数据统计和取得的扶贫成绩,对群众缺乏真挚感情,让扶贫的成绩不少“数字”但缺乏“温度”。

3.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薄弱。“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永远驻扎在村里“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党员干部里唤不起榜样力量,想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没有“领头雁”,群众等于没了主心骨,脱贫攻坚队伍失去斗志。

三、建议:党建与扶贫高度融合、双向推进,培塑深度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扶贫先扶志”依靠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文化建设,激发深度贫困户脱贫主观愿望

以党的组织思想建设引领深度贫困户的思想境界提升,转变落后观念,破除小农经济思维模式,可以做以下措施尝试:

1.上级乡(镇)党委带基层支部模式。上级乡(镇)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模式;党委带支部重点要在促基层党支部转型,基层党支部带党员重点是既然服务好党员又要促使党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党员促群众就是基层党员要和群众在思想观念、实干脱贫方法上相互协作共同干。这种方式其实质也是上下级组织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再分配,及有利于下级得到优质的党建资源,补充薄弱环节,又有利于上级组织掌握基层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完善党建内容,上下级形成强大合力,促使深度贫困户观念的转变。

2.党建宣传和扶贫宣传高度融合。把党建宣传和扶贫宣传这两项工作相互融合“拧成一股绳”,相互促进,让宣传工作接“地气”有“载体”落脚于服务于群众的生产发展,让群众从内心信服,从而成为影响贫困群众家庭及个人思想转变的内部源泉,在激励感染中重新唤起斗志,重拾奋斗的动力。

3.充分利用各活动场所摆放阅读书籍、添置现代学习教育设备。通过已有的党员学习活动场所摆放党建类书籍、种植养殖类书籍、脱贫励志书类籍等,让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阅读学习,以党员干部学习带动群众学习,达到同工学习的目的;在村委会办公、党员活动、文化娱乐等党员和群众聚集场所添置现代教育和阅读设备。譬如,添置触摸屏幕阅读设备,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查阅;添置液晶电视或投影设备反复播放党建新闻、扶贫政策解读、脱贫典型人物及事迹等。

4.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用好用活文化下乡活动。提前与诸如“送戏”下乡之类的文化惠民项目对接,多要党建和扶贫题材的节目来村演出;有能力编排节目的村,可以自主排演节目,把本村的党组织、党员干部脱贫感人的事迹和村民脱贫励志“故事”通过戏曲、小品、山歌、小话剧、广场舞等群眾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给群众展现出来,做到寓教于乐。

(二)通过以下措施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由“干部干,群众看”的行动主体错位向“做给群众看 带领群众干”的正确帮扶方式转变

基层党组织要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就要真正调动起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但让群众有“获得感”,还要群众对帮扶有“认同感”,只有产生“认同感”才能真正激发深度贫困户干劲,走出贫困。基层党组织开展帮扶工作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探索建立情感反馈测评体系,注重帮扶过程中对群众的感情倾注。 “认同感”其实质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脱贫攻坚依靠群众是否真正成功的评判指标。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怀着赤诚的人民情怀和浓厚炽烈“农民的儿子”情感,让群众从语言、神态、体姿上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正从内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而不是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

2. 提供“菜单式”扶贫模式,提高群众参与度,扩大基层党组织扶贫资源方面的调配权。要提升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只有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让群众,特别是深度贫困群众参与其中,自主选脱贫项目和脱贫方式,为深度贫困户量身订做一套“菜谱”。二是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让精准扶贫更加“精准”。目前,扶贫资源一般是自上向下输送,农村基层党组织最了解本地本村的情况,也最了解群众需要,但各种资源的调配权力都在上级组织手里,这就造成“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让急需资金的贫困户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让急需技术扶持的贫困户得不到技术的帮助。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以往“上面送什么,群众要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向上要什么”扶贫资源调配方式转变。

3.探索建立推广“歇帮”等“负激励”提升资源效率。部分贫困户,特别是深度贫困户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等“懒病”,极大的浪费了宝贵扶贫资源。现阶段,一定要考虑适度激励,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正负激励轮流使用,探索推行“歇帮”机制,明确歇帮条件,严格认定程序,强化后续管理,建立贫困户正负清单,制发《歇帮手册》,坚持“好政策不养懒汉子”的原则,激发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三)通过提升党建和扶贫工作融合度,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培塑深度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1.打造产业链上的党组织。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在党组织的载体上组建本村产业合作组织,称为“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创造性的创建产业党支部,让党组织和党员以产业党支部为平台分别对接群众和市场,这样既可以增进党员与贫困群众在农业生产、养殖、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又可以统一对接市场,避免单个农户的单打独斗。其实质是依托产业发展,让党建更接“地气”找到一个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落脚点,在群众工作中检验党组织的战斗力。

2.构建“乡(镇)党委+村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党支部+党员示范户+群众”发展模式。乡(镇)党委利用自身优势,在各村之间调配扶贫资源,为村党组织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村党组织则在基层对合作社党支部进行工作指导,合作社党支部利用自身的特点专攻技术和市场,并且对党员示范户进行业务指导服务,党员示范户(包括基层组织带头人)担起“榜样”的责任,对贫困起到引导作用,对贫困群众“帮技术”带动贫困群众产生“造血”能力,走出发展困境。在这样一个设计的链条中,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也得了加强,群众脱贫有了“主心骨”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增进了干群“鱼水一家亲”的感情,真正实现了乡(镇)党委和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工作任务和党建任务双目标双落实。

3.我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打造自己的集体经济。一个村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可以纳入本村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持久把本地的资源转化为村民的经济收入,贫困群众的数量自然会减少。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干劲足,考验基层党组织抓项目落实、推动项目开展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否有战斗力。

作者简介:冯晓宁(1982- ),男,河南扶沟人,哲学硕士,讲师,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研究、地方政府治理、应急管理;姚斌(1983- ),女,瑶族,广西恭城人,南宁市良庆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助与扶贫。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扶贫基层党组织
证监会“扶贫”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