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0-12-17梁崇锡熊安亚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崇锡 熊安亚

摘  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亟待优化的难题。在维护传统文化不变质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智能化技术——全媒体传播、大数据精准锁定关注用户和消费群体、全方位数字化记载、数字化智慧教育等——为后人展示更加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传承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沉淀非遗文化核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非遗保护;非遗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至2014年,中国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遗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意义非凡;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它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它填补着历史的空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我国古人对自然或历史的质樸认知,多记录于神话传说世代相传,如《山海经》《西王母神话》等;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对韵律和音乐的记录也是依靠口耳相传而留存,如朝鲜族的演奏、演唱、舞蹈为一体的农乐舞和贵州侗族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大歌等。由于记载匮乏、传承的断代等原因,许多非遗文化亟需资料完善与整合。

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意味着一个文化群体的没落。而现如今,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新文化、外来文化相互冲撞,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备受冷落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滥用错用非遗文化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对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幸运的是,互联网与智能时代提供给我们全新的视野与途径去拯救非遗文化,并号召更多的人践行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二、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状分析

纵观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样的非遗文化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延绵至今。随着时代更迭,战乱、灾害、民族交融、外来文化输入等变迁,非遗文化由于缺乏规范的记载和持续的传承人,正在不知不觉中加速流失。

①守旧的制度限制了非遗传承。一些思想保守的传人,仍在实行家族传承制“传内不传外”,或“传男不传女”“传长门不传旁门”等;在选拔传承人时,要具备优秀的素质,如在形体、样貌、声音或其他方面有特殊的要求进行考核,入选范围进一步缩小。②文字记载的匮乏阻碍了后人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与认知。即便有的存在文字记载,但由于保护措施的不妥当,以及时间的侵蚀下,加大了非遗文化的还原难度。③匠人姓名的埋没导致了非遗文化源头的不可考。封建王朝皇室中的器物多来自民间艺人,但不得留取匠人姓名,导致手艺失传。④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淹没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互联网带动新媒体发展和网络游戏热潮,由各种新媒介带来的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利用年轻人的猎奇心态,占据着他们的屏幕与思维。

在危机面前,国家和政府做出果断决定。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承担非遗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社会团体也于2013年11月6日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议协会)。以“宣传、保护、传承”为宗旨;以提升人民群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为目的。

(二)困境剖析

随着时代更迭、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让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边缘化。

传播路径受限。非遗文化往往依靠口耳相授的家族传承制得以延续,但由于其在传统文化中所占比例太少,令受众的感知度较低。随着传统媒体的兴起,带动了部分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熟知非遗的存在和文化价值,但仅凭传统媒体的传播路径仍显狭窄。当下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关注量已经很大程度让位于新媒体,非遗文化的传播亟需找到新出路。

关注群体小。由于时代久远、传播路径窄小、传承人断代等缘故导致许多非遗文化近乎失传或边缘化,目前着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只是一些少量的公益人、专家、学者、传人。积极的活动于网络平台的年轻群体,极少接收到非遗文化传播的信息,再加上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薄弱以及新文化的强势,难以形成对非遗文化的有效的群体认同。

早期的记载媒介低效。纸媒的记载和口授的传承让信息的保存在时间的洗礼中极度脆弱,造成后人对非遗文化的溯源、史料破译和文物复原上的难题。由于资料的缺乏,后人只能通过猜想、旁证和推理来填补空缺,如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中的金杖表面金箔的镌刻工艺,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锻造技艺所能及之处,但却没有出土任何的文字记载,从而留下了世界级猜想。

缺乏有效经济支撑。一部分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技艺通过商业性运作仍然存在,如糖塑技艺,一边养活了传承人一边保存着技艺;但也存在一部分隐性非遗技艺,它默默的存在并起过重大的作用,又默默的濒临消失,如古代工匠利用榫卯结构来建设房屋的技术,在国人逐渐淡忘的之时,一位日本建筑师采用榫卯结构在瑞士苏黎世打造出Tamedia媒体公司大厦并震惊了全世界。

三、智能化技术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举措

自1994年中国进入全球互联网,我国互联网科技正式开启飞速发展模式。在经历3G、4G浪潮后,当下迎来5G时代。智能化科技逐渐崭露头角,许多企业加入到智能化应用的开发中,通讯智能化、教育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家居智能化、医疗智能化等软硬件逐渐再大众中普及。例如科大讯飞积极打造智能语音产业生态,截至2018年4月,其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合作伙伴多达62万家,智能终端设备数量累计逾17亿,日服务量达到45亿人次。可以预期,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将取代传统的形式。

(一)全媒体立体式传播

Web3.0与物联网的兴起造就了全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规模上占据优势。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定位接收人群、多样化短视频平台为文化宣传提供了载体、手机应用将信息传播融入了功能交互。这意味着只要经过精细规划与设计,特定人群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故宫与百度、IBM、腾讯等多家科技巨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虚拟体验、AI复原、主题动漫、眼动游戏、创意IP等方式探索先进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和研究方面的应用范式,开启了“智慧故宫”新模式。

(二)针对性挖掘非遗经济价值

流量经济时代,通过数据流量与人气值可以快速锁定和筛选相关信息发布人群,通过他们植入非遗文化传播。以极少的经济投入换取极为广泛的受众认知,传播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将远远超过传统的广告。例如在2019年4月16日,抖音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了解与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的人看见。2400万条非遗相关视频有1065亿次的播放量,精准的数据会让非遗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文化和市场。

(三)数字化与数据化记载

非遗文化的资料数字化将利用互联网打破学习与研究的时空限制,而资料的数据化的记载将为后人提供更加规范、完整、可编辑完善的非遗文化资料,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由原文化部非遗司和百度牵头成立的“非遗传播联盟”试图构建全网最大的非遗知识库,通过融合知识图谱、副媒体、用户画像等智能技术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推动打造非遗传播“互联网+”与“知识+”新生态。数据化的描绘解决了全方位完善记载非遗的需求,更便捷,更有效的进行浏览。

(四)利用数字化让非遗进教育

当代学生的知识接收来源非常广泛,在纸质教材之外涌现出了若干种类的电子学习资料,其中不乏趣味交互型的教学应用等。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让非遗文化可以灵活且广泛的进驻教学内容,进而达成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上海市嘉定封浜高级中学作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之一,校内的非遗博物馆内不乏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范例。学校将馆内設计成一个个微型空间,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从“衣、食、住、行、乐”等多维度、多视角了解了嘉定的非遗,也感受古代嘉定人民的劳动智慧。数字化让非遗进教育,在吸收新文化的同时也不忘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本质。

四、非遗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承难点探讨

智能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非遗文化的全媒体立体式传播必须避免信息轰炸所带来的受众反感。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不意味着信息传播的有效,如果传播内容不吸引人、形式不恰当,只会将非遗文化的精髓浪费,这样的结果必然与初衷本末倒置。在内容设计上要提升质量,在形式设计上要巧妙新颖,在节奏上要把握兴趣集中点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进行提升,从而实现全媒体传播真正价值。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公益性必然高于商业性。在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的情况下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将举步维艰。如何将公益做出创新创意是非遗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资料缺乏所致的数据完善困难,即便采用数字化数据也仍有若干的空缺等待完善。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的记录,由于地理条件障碍、硬件设施限制和相关人员缺乏,数字资料的积累仍然难以推进。最终还需政府、公益组织、传承人等各方力量共同配合来完成庞大的数据收集工程。

虽然说数字化手段的非遗教育传播已是一种趋势,但进入主流教育材料还是存在着制度限制。但直接影响非遗进教育的问题存在于,非遗的品牌建设和群体的认知接受程度,还有仅凭数字化并不能直接表达非遗真正的传承目的,“匠心精神”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递和延续。要做到非遗进教育,需要的是所有人的齐心合力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未来趋势展望

现今的智能化技术在逐渐完善,在未来会有更加智能的设备配套相应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承与保护。如全息投影技术,将非遗制作流程等工序在展馆展示;将非遗技术的传承人用机器人代替等。将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部分的前提下,更好的将非遗传承下去。但非遗文化传播必须坚守文化价值底线,是一项需要踏踏实实去做的工作,需要长期稳定的推进,如果仅仅是为了追逐新潮,而忽视了文化内容的生产,那就无异于买椟还珠,陷入互联网潮流和非遗传统两头空的窘境。就当下时代的快速发展而言,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非遗将结合互联网智能化模式进行传承保护,这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剑勇.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翘楚[OL].搜狐网:http:// www.sohu.com /a/228535132 _ 220528.2018.

[2]高江虹,侯悦婵,赵梦婷.故宫数字化20年:从技术超炫到文化内涵的解读是一个过程[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 =1611187299921072681&wfr=spider&for =pc.2018.

[3]陈海峰.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 助理传承人实现百万收入[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19/04-17/8811453.shtml.2019.

[4]丁楚晴.用人工智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OL].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1/2017/1208/c1009-29695273.html. 2017.

[5]陆健非,刘蕾.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08/c40531-30615461.html. 2019.

[6]孔悦凡.农家书屋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推广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8(21):63—66.

作者简介

梁崇锡,男,汉,新疆,本科,无,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

熊安亚,女,回,重庆,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

总称:重庆邮电大学2020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名称:社会创新设计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项目编号:E011K2020139。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