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水两相驱替煤粉引起的煤裂缝导流衰减特征实验研究

2020-12-17倪小明刘泽东

煤炭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煤粉气相渗透率

赵 政,倪小明,2,刘泽东,吴 翔

(1.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3.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陕西 榆林 719000; 4.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查明煤层气井排采过程煤粉运移引起的煤层裂缝导流能力变化特征可以为煤层气井合理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1-2]。国内外学者对单相水驱替条件下的煤粉运移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通过使用煤粉浓度传感器分析了煤粉的形成机理[3],并借助裂缝导流仪进行了大量物理模拟实验[4-7],通过变驱替流速、围压大小等条件研究了煤粉产出量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发现煤粉产出量与驱替流速呈正相关、与围压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基于煤粉颗粒在煤岩通道和井筒中的受力状态,建立了不同粒径煤粉在裂缝中启动临界流速[8-9]和在井筒中自由沉降的数学模型[10-13],发现煤粉启动临界流速和井筒中自由沉降速度随煤粉粒度减小而减小,当煤粉粒径小于0.2 mm时,煤粉产出量与流速呈正相关关系,当粒径在0.2~0.3 mm时,煤粉产出量不随流速变化[14];另有学者以渗透率为着手点,研究不同煤粉粒径、不同流速以及不同缝宽条件下煤粉运移状态与渗透率的关系[15-17],发现煤粉的脱落增加了煤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煤粉的沉积堵塞降低了煤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煤粉产出量与煤岩渗透率下降率成正比,且在初期对渗透率伤害较大,驱替一定时间后渗透率下降速度减慢。

这些研究成果为煤层气单相水流阶段的排采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煤层气井排采时,既有单相水流,也存在着气/水两相流,实验研究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的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能为该排采相态下的防煤粉措施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此,笔者采用自制的气-液-固三相驱替煤粉装置,进行气/水两相驱替煤粉过程气相、液相渗透率变化实验,并基于建立的气/水渗流模型得出了气/水两相驱替煤粉引起的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导流能力的衰减特征。

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1.1.1实验材料制备

(1)煤粉准备。实验所用的煤粉来自山西省长平矿。将现场采集的煤块粉碎后使用不同粒级的筛子把煤粉颗粒筛选为40~60,60~80,80~100,100~150,150~200,>200目6种不同粒径的煤粉,每种粒径煤粉准备200 g。

(2)树脂-煤芯柱样制作。柱样制作时,考虑到我国煤层原始渗透率普遍较低,煤层气开发时多进行水力压裂等措施进行储层改造[18-22],若直接在原始煤块上钻取煤柱进行实验,需要的驱替压力较大、驱替时间长、煤粉产出少甚至不会有煤粉产出,与现场煤粉在压裂后煤层裂缝中的运移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为了更好地模拟现场情况,本次实验利用透明胶带将若干长约20 mm,宽约10 mm,高约5 mm的小煤砖均匀缠绕至近似φ25 mm×55 mm的煤芯,将煤芯放置于内壁涂有高级润滑脂的φ50 mm×100 mm钢制模具正中间部位,把配好的环氧树脂混合胶倒入模具中至基本与煤芯等高后,将模具置于通风良好处晾晒,72 h后用橡胶锤取出树脂-煤芯柱样并用砂纸将柱样两端磨平,使树脂-煤芯柱样高度为50 mm(若煤芯与塑料胶带间存在空隙,用少量软胶描边密封),如图1所示。

1.1.2气-液-固三相驱替模拟实验原理

气-液-固三相驱替模拟装置主要由高压气瓶、气动泵、真空泵、中间容器、三轴夹持器(内径为50 mm)、压力计、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电脑、煤粉收集器和若干管线等组成。其中高压气瓶、气动泵等用来提供模拟所需的动力;中间容器用来盛放煤粉-矿井水的混合液;三轴夹持器里放置树脂-煤芯柱样;压力计、气体流量计等采集实验过程中的压力、气体流量数据;煤粉收集器用来收集驱替过程中的煤粉(实验中也用来记录液体流量)。装置连接示意如图2所示。

图1 树脂-煤芯柱样Fig.1 Resin-coal core sample

图 2 气-液-固三相驱替模拟实验装置Fig.2 Experimental setup of gas-solid-liquid three phase flooding simulation

其驱替原理为:将需要驱替的混合液装入中间容器内,与此同时打开六通阀门上部的输气管路。高压气体通过气体减压阀、气体流量计,并通过六通阀门与液-固相流体混合,一起注入样品容器内。

1.2 研究方法及测试步骤

1.2.1研究方法

首先进行无煤粉条件下气/水在树脂-煤芯柱样中的渗流实验,作为空白样,得出树脂-煤芯柱样在无煤粉条件下气、水流动规律。然后在几乎相同初始驱替压力下,分别进行6种不同粒径(40~60,60~80,80~100,100~150,150~200,>200目)煤粉气/水两相驱替实验,根据计算得到的液相渗透率、气相渗透率及仪器记录的驱替水压、驱替气压随驱替时间的变化,分析在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气体和矿井水的渗流规律差异。

基于气/水两相驱替不同粒径煤时气体和矿井水的渗流模型,将树脂-煤芯柱样内复杂裂缝简化为一条水平等高裂缝,根据柱样在单相水驱替时的平均渗透率及平板理论计算树脂-煤芯柱样内原始裂缝的缝宽,结合拟合得到的气相渗透率与裂缝缝宽的公式,定量描述气/水两相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气体流动占据的裂缝缝宽、液体流动占据的裂缝缝宽及煤粉封堵的裂缝缝宽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气、液流动占据裂缝总缝宽的变化规律来表征裂缝在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的导流衰减特征。

实验加载的围压为4 MPa,轴压为2 MPa,实验温度为25 ℃。

1.2.2实验步骤

(1)混合液配置。分别把6种不同粒径的煤粉与矿井水混合,配置成质量浓度为0.05 g/mL左右的煤粉-矿井水混合液300 mL,并准备无煤粉的矿井水300 mL,备用。

(2)装样。在中间容器内注入配置好的煤粉-矿井水混合液(或无煤粉矿井水),将制作好的树脂-煤芯柱样用超声波清洗干燥后装入三轴夹持器中。

(3)气密性检查。连接管路,打开各通道阀门,由氦气瓶向中间容器注入气体,中间容器将气压转变为水压传输至装置内各压力表,水压达到2 MPa稳定后关闭管路各阀门,憋压1 h,管路中各压力表压力变化小于5%时即可认定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管路各阀门准备实验。反之,利用滴肥皂水的方法检查管路连接处并将漏气点重新连接,直至达到实验要求。

(4)进行实验。打开氦气瓶口安全阀、六通阀门上部的输气管路,高压气体通过气体减压阀、气体流量计、六通阀门进入三轴夹持器。打开阀门,氦气驱动中间容器上部混合液经过六通阀门与气体混合并一起注入三轴夹持器的煤样中(先通气再通水防止混合液在驱替前直接进入气体管道,堵塞气路或气体流量计,实验前1 h气体流量计有连续示数认为实验合格)。实验停止产水前每隔1 h需上下翻转震荡装有混合液的中间容器,减小煤粉大量沉淀造成的实验误差,通过仪器上压力计、气体流量计记录施工过程中驱替气压、驱替水压、气体流量变化,利用煤粉收集器记录液体流量变化,至气体流量计几乎不再发生变化、煤粉收集器内无液体产出后停止实验。

实验过程中分别用液相渗透率和气相渗透率来反映树脂-煤芯柱样导水能力及导气能力,其中液相渗透率计算公式为

(1)

式中,Kw为测试柱样的液相渗透率,10-15m2;L为树脂-煤芯柱样的长度,cm;q为矿井水通过柱样的流速,mL/s;μ为水的黏度,mPa·s;r为煤柱的半径,cm;p1为入口端液体压力,0.1 MPa;p2为出口压力,这里是大气压,即10 125 Pa。

气相渗透率的计算公式为

(2)

式中,Kg为测试煤柱的气相渗透率,10-15m2;pd为出口压力,这里是大气压,即10 125 Pa;qg为气体通过试样的流量,mL/s;μg为气体黏度,mPa·s;A为试样的截面积,cm2;pu为入口端气体压力,0.1 MPa。

(5)清洗树脂-煤芯柱样。本次实验结束后将树脂-煤芯柱样取出并用超声波清洗(至少清洗30 min使裂缝内堵塞煤粉完全排出,每次清洗5~10 min后换水,防止水温较高软化树脂-煤芯柱样),清洗完成并干燥12 h后可继续使用。

(6)进行下一组实验。依次使用无煤粉矿井水、6种不同粒径煤粉-矿井水混合液进行驱替实验,记录驱替气压、驱替水压、气体流量、液体流量、煤粉产出量等变化。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无煤粉驱替时气、水通过树脂-煤芯柱样的渗流特征

根据上述测试步骤及式(1),(2)得到无煤粉驱替时气、水通过树脂-煤芯柱样的液相渗透率、气相渗透率及其随驱替时间的变化趋势(图3)。

在图3中,气相渗透率从实验开始就有示数显示,而液相渗透率在实验115 min后才开始有示数,这是由于气体流量计安装于减压阀的注气入口处,而液体流量通过煤粉收集器上刻度来测量(不使用液体流量计是防止气体、煤粉对其测试数据造成影响),因此驱替初期会有气体流量显示,而混合液未通过树脂-煤芯柱样时不会有液体渗透率显示。通过无煤粉驱替时的空白对比试验认为:入口端气压/水压在气、水正常通过树脂-煤芯柱样时会呈“逐渐平缓”式下降,在对比的不同粒径煤粉驱替实验中可根据入口端水压/气压在下降时的波动判断是否发生了煤粉堵塞。

根据无煤粉气/水两相驱替时液相渗透率、气相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合仪器液相渗透率测试数据滞后的缺陷,对液相渗透率、气相渗透率进行趋势化处理(图3(c)),根据处理后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无煤粉几乎相同初始压力下驱替时,树脂-煤芯柱样对气体和矿井水的导流能力基本呈管弦状变化,气体和矿井水在通过树脂-煤芯柱样时相互争抢柱样内裂缝空间,使裂缝在无堵塞情况下对液体的导流能力和对气体的导流能力产生波动(800 min后液相渗透率与气相渗透率同时降低,主要是因为气/水从气体缓冲瓶/中间容器内进入样品容器后后续压力未能及时补充导致)。

取趋势化处理结果中100~600 min受仪器影响较小、气/水流动相对稳定阶段拟合无煤粉气/水两相驱替时气体、矿井水的渗流规律(拟合过程如图4所示),得到液相渗透率随驱替时间t的变化趋势为

Kw=-0.018 99sin(0.849 8πt+0.789 7)-

0.042 68

(3)

气相渗透率随驱替时间t的变化趋势为

Kg=0.005 61cos(0.854 8πt-0.992 9)+

0.013 04

(4)

图3 无煤粉驱替时柱样液相渗透率、气相渗透率及其整体变化趋势Fig.3 Liquid permeability,gas permeability in the sample and its overall change trend under no pulverized coal displacement

图4 无煤粉气/水两相驱替时气体、液体渗流趋势Fig.4 Seepage trend of gas and water in two-phase displacement without pulverized coal

2.2 气、水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渗流特性

根据实验记录气体/液体流量、入口端压力变化及式(1),(2)计算得出6组不同粒径煤粉驱替过程中液相渗透率和气相渗透率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气/水两相驱替6组不同粒径煤粉时的主要实验参数见表1。

图5 不同粒径煤粉气/水两相驱替实验结果Fig.5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gas-water two-phase displacement of pulverized coal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表1 不同粒径煤粉气水驱替实验参数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of pulverized coal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driven by gas and water

通过图5可以发现,不同粒径煤粉在驱替时入口端水压/入口端气压整体都表现为“下降—平稳—上升—平稳”的趋势,即不同粒径煤粉在驱替一段时间后都会对裂缝造成完全封堵。但随着煤粉粒径减小,驱替产出混合液中煤粉质量浓度逐渐增大,停止产气时间也有明显增加趋势。

由于气体分子直径相对于液体分子直径较小,在部分并未完全堵塞的裂缝通道处,水分子由于毛细管阻力无法流动,气体分子仍可自由通过,因此6组实验结果中气相渗透率降为0的时间都会晚于液相渗透率降为0的时间。

通过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及其驱替压力的变化,分别得到气/水驱替6种不同粒径煤粉时气体和矿井水的渗流规律:

(1)气/水携带40~60目煤粉驱替200~800 min内,气、水相互争抢裂缝空间使气相渗透率和液相渗透率产生相对波动,800 min后裂缝堵塞严重,树脂-煤芯柱样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同时降低,直至1 068 min后,气体和矿井水均不再产出,裂缝被完全封堵。

(2)60~80目煤粉在驱替前500 min气、水相互争抢裂缝空间,500 min后裂缝堵塞严重,柱样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相继降低,气相渗透率降速相对缓慢,817 min后不再产水,1 030 min后不再产气,裂缝被完全堵塞。

(3)80~100目煤粉在驱替前600 min气、水互相抢占裂缝空间,600 min后裂缝堵塞程度使矿井水流动受阻严重,液相渗透率大幅下降,并在617 min后停止产水,气相渗透率降速相对缓慢,直至1 293 min后裂缝被完全封堵。

(4)100~150目煤粉在驱替前500 min气、水相互争抢裂缝空间,500 min后裂缝堵塞程度使矿井水导流能力受到较大影响,液相渗透率大幅降低,随着矿井水流动受阻严重,气体流动能力逐渐占据主导,气相渗透率小幅增加后开始降低,直至1 102 min,裂缝被完全封堵。

(5)150~200目煤粉在驱替前800 min气、水轮流占据裂缝导流优势,800 min后,裂缝堵塞程度严重影响矿井水流动能力,液相渗透率骤降,气相渗透率小幅增大也开始降低,直至1 292 min后裂缝被完全封堵。

(6)大于200目煤粉驱替时,矿井水在驱替初期直接抢占树脂-煤芯柱样内所有裂缝空间(甚至封堵了气体产出管路),裂缝空间基本全部用来导水,300 min后,煤粉对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的堵塞使其导水能力受到剧烈影响,液相渗透率骤降为0,矿井水失去流动能力后,部分未被堵塞但相对较小的空间成为气体的专属流动通道,气相渗透率大幅增加,随着气体推动煤粉进一步堵塞裂缝,800 min后,气相渗透率开始降低,直到1 983 min裂缝被完全封堵。

对比无煤粉驱替时的渗流规律发现,在煤粉开始封堵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前期,气、水渗流仍表现出无煤粉驱替时的管弦状波动特征,但在煤粉堵塞一定程度后,该特征不再发生,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开始同时减小,但液相渗透率降速相对较快,气相渗透率降速相对缓慢。

2.3 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导流衰减特征定量分析

2.3.1产出及封堵煤粉对比

分别称取6 种不同粒径的干燥煤粉2.5 g与80 mL水在量筒中充分混合,观察初始时刻(图6(a))与静置12 h后(图6(b))煤粉颗粒分层效果,发现不同粒径煤粉均存在密度相对较轻的浮在液柱上方,密度相对较重的沉到量筒底部,且<100目煤粉上浮颗粒含量明显小于>100目煤粉。为了研究通过树脂-煤芯柱样产出的及封堵在裂缝内煤粉分别来自哪部分,取60~80,>200目两种粒径煤粉实验结束后煤粉收集器内和柱样超声波第1次清洗后清洗仪内煤粉-矿井水混合液,用针管抽出中间不含煤粉部分,并将剩余混合液装入量筒内与原始煤粉静置24 h后的分层效果进行对比(图6(c))发现,60~80目组柱样内封堵煤粉上浮颗粒明显小于产出的煤粉,而大于200目组柱样内封堵煤粉上浮颗粒相对较产出的多,下沉颗粒少。因此认为,煤粉颗粒小于100目时,主要靠颗粒沉降堵塞裂缝,而大于200目的煤粉,除了颗粒沉降,上浮煤粉黏着在裂缝表面也可能是造成裂缝堵塞的重要原因。

2.3.2树脂-煤芯柱样裂缝导流衰减特征定量评价

图6 煤粉分层效果对比Fig.6 Contrast of coal powder stratification effect

为了定量研究驱替过程中树脂-煤芯柱样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将柱样内复杂裂缝看做一条水平等高裂缝,并建立气/水两相驱替煤粉的理想化渗流模型(图7),进一步对树脂-煤芯柱样进行无煤粉单相水驱替实验,结合式(1)计算驱替过程柱样平均渗透率,由描述渗透率与裂缝缝宽的平板理论[23]得到该水平等高裂缝缝宽的计算公式为

(5)

式中,W为裂缝缝宽,cm;D为平行裂缝之间的平均距离,cm;α为裂缝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

单相水驱替时累积流量及驱替压力变化如图8所示,裂缝缝宽计算所需的主要参数见表2。

图7 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渗流模型Fig.7 Seepage model for gas-water two-phase displacement of pulverized coal

图8 单相水驱替时累积流量及驱替压力Fig.8 Accumulative flow and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single phase water flooding

表2 裂缝缝宽计算所需的主要参数Table 2 Main parameters used in crack width calculation

利用式(3),(5)计算无煤粉气/水两相驱替时液体流动占据裂缝缝宽,并由总缝宽与液体流动缝宽的差值得到不同驱替时间点气体流动占据裂缝缝宽,结合式(4)拟合气相渗透率与气体流动缝宽间的关系:

Kg=0.031 7Wg-0.010 3

(6)

基于气/水两相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的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变化趋势及图5所示。理想化渗流模性模型,利用式(5),(6)分别计算气/水两相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树脂-煤芯柱样内液体流动缝宽、气体流动缝宽、煤粉封堵缝宽3个参数大小,得到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缝宽动态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

通过图9可以定量评价不同驱替时间点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封堵程度,在几乎相同驱替压力下,煤粉-矿井水混合液初期占据裂缝缝宽均高于气体,气体流动占据的缝宽基本都在0.4 mm以下。液体流动占据缝宽的降速与煤粉粒径基本呈负相关,气体流动占据缝宽的降速与煤粉粒径基本呈正相关。树脂-煤芯柱样内裂缝缝宽被封堵到0.2 mm以下后,液体基本成为束缚水,不再流动。用计算得到的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缝宽动态变化曲线可以很好地解释气/水两相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气、水的渗流特征。

图9 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缝宽变化Fig.9 Change curves of fracture width occupied by gas and liquid and solid

40~60,60~200,>200目煤粉在气/水两相驱替下的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缝宽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60~200目间4种粒径煤粉在驱替时气、水渗流及裂缝封堵规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气、水相互争抢裂缝空间均发生在300~600 min,该阶段气/水波动渗流时会携带部分煤粉产出,导致煤粉封堵缝宽出现小幅降低,且该阶段均发生在裂缝缝宽封堵一半附近,随后液体流动占据缝宽大幅降低,气体流动占据缝宽减小趋势较缓慢。气/水两相驱替40~60目煤粉时,气、水携粉产出的正效应不明显,这也是该粒径煤粉驱替时产出混合液内煤粉质量浓度较低的主要原因。>200目的煤粉在液体渗流前期裂缝急剧堵塞,缝宽降到0.2 mm以下,液体成为束缚水,不再流动产出。

在煤粉封堵裂缝的缝宽快速增加阶段均伴随着液体流动占据的缝宽急剧降低,这是由于液体的粘度系数较大,裂缝的缝宽减小后液体首先受到较大影响,且由于液体粘度系数较大,携粉能力强,是煤粉的主要载体,液体流动能力降低后煤粉快速沉降,加剧了裂缝封堵速度。

根据6种不同粒径煤粉在驱替时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缝宽的变化的相似点,用气、水流动缝宽和反应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裂缝导流能力变化的共性,如图10所示。

图10 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裂缝缝宽变化Fig.10 Crack width changes when gas and water displacing pulverized coal

在气/水驱替煤粉运移的过程中,其裂缝的缝宽变化均可分为4部分(随煤粉粒径大小不同,各节点对应时间不同):

(1)液体产出前阶段。开始驱替到矿井水完全通过树脂-煤芯柱样前,该阶段柱样内裂缝封堵速率较快,因为这段时间内煤粉-矿井水混合液进入树脂-煤芯柱样后,矿井水首先会润湿干燥的树脂-煤芯柱样,而不会携粉向前运移,煤粉滞留在柱样的裂缝内,对裂缝导流能力造成较大影响,裂缝的缝宽急剧减小。

(2)气/液携粉产出阶段。矿井水完全通过树脂-煤芯柱样到裂缝的缝宽重新开始减小,该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产水量开始增加,裂缝的缝宽增大,气/水携粉打磨孔壁或推动部分前期滞留煤粉一起产出是造成裂缝的缝宽增加的主要原因,该阶段是产煤粉的主要阶段。

(3)裂缝快速封堵阶段。裂缝的缝宽达到最大值到停止出水,随着驱替时间增加,柱样裂缝内沉降煤粉量不断增加,推动煤粉产出所需要的动力增大,气液携粉产出能力骤降,混合液中煤粉进一步封堵裂缝后,矿井水失去流动能力,成为束缚水不再产出,该阶段有少量煤粉产出。

(4)裂缝完全封堵阶段。停止出水到停止出气,该阶段树脂-煤芯柱样裂缝内剩余空间基本完全用到导气,由于气体携粉能力较弱,裂缝封堵相对缓慢。

3 结 论

(1)在几乎相同初始压力驱替下,气、水通过树脂-煤芯柱样时会相互争抢柱样内部裂缝空间,裂缝在无堵塞情况下对液体的导流能力和对气体的导流能力呈管弦状变化。6种不同粒径煤粉在气/水两相驱替一定时间后都会完全封堵树脂-煤芯柱样内部裂缝,裂缝完全堵塞时间、产出液中煤粉质量浓度随煤粉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煤粉驱替前期,气、水渗流仍会表现管弦状波动特征,但在煤粉堵塞一定程度后,气相渗透率、液相渗透率开始同时减小,但液相渗透率降速相对较快,气相渗透率降速相对缓慢。

(2)基于煤粉的分层对比,分析了气/水驱替产出液内及封堵在树脂-煤芯柱样裂缝内煤粉的差异。通过建立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的理想化渗流模型,计算得到了驱替不同粒径煤粉时树脂-煤芯柱样内气-液-固三相占据裂缝的缝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变化趋势在40~60,60~200,>200目煤粉中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用气、水流动的裂缝总缝宽变化表征了气/水驱替煤粉时裂缝导流衰减特征,将其划分液体产出前的裂缝快速封堵、气/水携粉产出的裂缝缝宽小幅增加、液体流动能力骤减的裂缝快速闭合、气体流动能力缓慢降低的裂缝完全封堵4个阶段。

(3)论文使用自制的气-液-固三相驱替装置进行气/水两相驱替煤粉引起的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特征研究时仅针对煤粉粒径大小进行了讨论,但在气/水两相驱替煤粉时,裂缝导流能力受裂缝尺寸、裂缝形状、驱替煤粉浓度、驱替压力、气/水流速、气/水比例、煤粉矿物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裂缝导流能力变化研究是研究气/水两相驱替下煤粉运移机理的重点。

猜你喜欢

煤粉气相渗透率
高炉喷吹煤粉添加助燃剂生产实践
微波处理-气相色谱法测定洋葱中氟虫腈残留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
气相防锈技术在电器设备防腐中的应用
高炉煤粉精细化喷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