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心理调节策略
2020-12-17蒋青玲何江军
蒋青玲,何江军
(1.成都市天府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四川 成都 610213;2.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6)
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死亡率)高的重大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依托,他们承担着动物疫病免疫、抽血采样、疫病诊断、疫情处置、无害化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是养殖户们的服务员,其技能水平和身心健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畜牧兽医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动物疫情的频发,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复杂化,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往往持续保持着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心理健康状态遭受到极大的影响。
关注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身心保健,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防疫人员工作幸福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科学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社会和谐,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1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压力来源
1.1 工作繁忙导致的压力增加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日常工作繁杂,一旦遭遇重大疫病,需要每日对养殖场、养殖户进行排查、消毒,同时上报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抽血采样和扑杀、无害化处理监督等任务。由于工作量急剧增长,许多防疫员长期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1.2 对传染疾病的恐惧
重大动物疫病中,部分具有人畜共患性质的动物疫病容易导致防疫人员心理紧张和恐惧。比如人感染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血吸虫等疾病容易导致死亡,感染牛羊结核、布病会影响生育能力。
1.3 处置现场的心理应激反应
重大疫情一般都伴随着畜禽的大批量扑杀,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在执行处死、扑杀任务的过程中,面对大量活物被处死的场景,容易导致防疫员产生心理应激急性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1]。
1.4 养殖户的沟通压力
重大动物疫病往往导致养殖户损失严重,负面情绪增多,常将损失的责任归咎于防疫工作不到位,甚至怀疑防疫员携带疫病进场,有意责难防疫员。
1.5 经济回报相对不高
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员的工作付出和心理期待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容易因经济生活因素影响心理平衡。
1.6 家庭关系容易受影响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不多,日常与家人的陪伴少,家人容易不理解,继而产生抱怨情绪。
1.7 担忧工作的稳定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养殖产业发展正经历转型期,重大疫病如猪瘟、鸡瘟等,导致存栏急剧下降,基层防疫员大多也是村兽医和骟割人员,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容易焦虑。
2 促进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心理保健策略
2.1 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
2.1.1 接纳自身的心理变化 遭遇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人员存在各种压力及情绪都是很正常的,防疫人员要学会坦诚并接纳自己的感受,包括各种极端的情感、动机和观念[2]。
2.1.2 增强沟通倾诉的能力 处于压抑状态时,要把心中的不快适当宣泄,应积极尝试与自己的好友进行沟通,以及写日记、绘画、舞蹈、运动等方式予以疏解。
2.1.3 注重构建合理的认知分离 养殖户对防疫员排斥、不理解甚至责怪,往往与他们目前遭受损失心情难以平复、自身过往经历和身心调节能力有关系,防疫人员面对责难应分清责任,坚定工作价值,转化不良情绪。
2.1.4 主动关注心理放松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当出现失眠、神经性头痛等症状时,可用音乐辅助放松,也可以采用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等方法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促进睡眠。
2.2 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遭遇重大动物疫病,大多数防疫人员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但也有一部分防疫人员容易出现落差,常表现为逃避现实,对过去和现在有不合理认知,对前途产生绝望感和无助感,情绪自控能力下降[3],难以靠自己走出来,咨询时应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严重的(主要在人畜共患病中出现)可以选择精神分析、认知治疗[4]、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等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予以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3 构建合理的社会支持
2.3.1 完善心理工作机制 结合实际,建立重大疫病基层动物防疫员及养殖户心理疏导机制[5],优化防疫人员的心理健康保障工作。定期给予基层动物防疫员心理健康培训,不断提升其心理问题的自我免疫能力。
2.3.2 修复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工作单位和家人及亲属要多关心关注基层防疫人员的基本诉求,疏导负面情绪,肯定积极的贡献,增加防疫人员的价值感、存在感与满足感。
2.3.3 加强经济保障措施 结合实际,合理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经济待遇,缩小其工作付出、心理回报预期与经济回报差距,让他们心理价值实现有现实支撑,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让其在工作中体会到价值感和获得感。
2.3.4 防止极端心理事件发生 对于重大疫病后遭受心理创伤的养殖户及防疫人员(主要出现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过程中),多个部门要积极协作,密切关注心理动态变化,预警风险行为发生,通过心理危机干预,逐步帮助建立积极的应对信念,有效预防极端事件发生,避免造成社会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