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生活方式发展研究
2020-12-17陈润卿
陈润卿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28)
1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追溯发展历史,不同领域学者各抒己见,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茶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秦汉时期,还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更早的上古时期。然而,造成我国茶文化历史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唐代以前并无“茶”的系统记载,直到唐代陆羽著作《茶经》,全面完整地介绍茶的历史源流、生产技艺以及茶道原理,划时代开辟中华茶文化发展新纪元。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饮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唐宋以来,人们把种茶、饮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华文化特有的茶礼、茶艺、茶俗等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情,饱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茶文化形成还通过文人墨客与百姓社会参与对文化进行生产建构。陆羽所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我国茶叶生产及饮用经验,并提出“精行俭德”茶道精神;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并强调“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突出我国古代中庸和谐思想;皎然等一批文化名仕高度重视茶的精神意境和道德规范,考究饮茶用具、泡茶用水以及煮茶技艺,并将茶与儒道释哲学思想相互融合,由物化层面传递到精神层面;一些士大夫与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创作诸多茶诗,《全唐诗》四百余首茶诗至今广为流传,从史实维度奠定了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底蕴。
我国茶叶产区辽阔,茶类结构丰富,地理位置大体分布在东经94—122度、北纬18—37度,包括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台湾、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2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1000多个县市[1],为便于科学研究与日常管理,全国将其为四个茶叶产区(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不同茶叶产区茶叶种类各具特色,是地方生态环境重要的衡量指标。
2 文化生活方式理论
生活方式是回答个人“怎样生活”的概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与配置方式[2]。文化是生活方式创新的源泉,发展旅游业实质上是不断挖掘与传播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马克思、恩格斯开始,韦伯、凡勃伦、布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都曾对其展开研究。生活方式理论最初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活方式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把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并首次使用“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凡勃伦则侧重把生活方式转换为消费方式进行研究,《有闲阶级论》充分刻画了生活方式对于阶级和社会地位的认识价值和解释力[3]。随着西方进入消费社会,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消费领域,消费方式一度成为生活方式的代名词。18世纪中叶,欧洲掀起“壮游”风潮,雅典、罗马、威尼斯成为热门旅游城市,人们能够在旅游中学习文化,感悟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进而逐渐更新生活观念,优化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全球形成一股“文化旅游”热潮。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当前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现代旅游新时尚;“文化旅游”作为蕴含文化特质的一种经济业态,可以充分融入到当今旅游产业,实现文旅融合。基于我国发展实际,文化旅游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与前景空间,增强景观张力,提升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为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能够极大促进现代生活方式升级转型,丰富生活方式多元形态。
3 茶文化与休闲生活方式
3.1 茶文化生活方式
茶文化是建构新型生活方式、发展现代茶文化旅游的主要源泉,在文旅融合时代浪潮下,茶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资源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广义上讲,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具体包含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生产流通形式等方面,它们共同推动了茶叶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精神文化包括茶法、礼俗、文化艺术等方面,是一切茶物质文化在人类记忆中的映射呈现。狭义来说,茶文化是关注茶的社会科学,主要研究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包含茶艺、茶道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通过茶衍生出的文化现象,更多侧重于精神世界。
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旅游业交互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生活形态,通过整合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以文旅融合形式传播茶的发展历史、茶的种植采摘和茶的艺术风俗,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过程与茶文化意涵有机整合,综合开发利用,以形成特色文化氛围与旅游产品[6]。茶文化旅游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享受,也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更新,满足人类休闲娱乐需求,带来精神愉悦升华,是色香味俱全的感官之旅,同时又是心灵智慧之旅,在茶香中感悟人际和谐、文化精髓与宇宙大美[7]。
3.2 茶文化旅游意义
3.2.1推动茶业经济发展,提高茶区农民收入 在当今社会,茶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茶叶产区通过宣传,提升茶叶知名度。在品牌打造过程中,知名度只是基础环节,关键还是要培育消费者对茶叶的喜爱度和忠诚度。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为游客和茶之间建立纽带,让爱茶之人更加了解茶,让不爱喝茶之人喜欢上茶。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为茶产地企业提供络绎不绝游客,进而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是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途径。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还能够充分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通过举办“茶家乐”,能够充分带动瓜果蔬菜、家禽鱼肉蛋等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开设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主题餐厅、茶文化民宿,能够丰富第三产业形态,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实现绿色增收;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整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真正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稳步提升的新型增长点。
3.2.2保护茶叶产区环境,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 茶树种植有利于丘陵山地气候调节与水土保持,具有极高的生物意义与生态价值,茶树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冲泡、饮用,十分符合“天道自然”的社会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延续,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旅游产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美誉,茶文化旅游低碳特质与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目标极为契合,通过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能够引导社会大众树立低碳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更加朝向现代、理性、科学、环保方向发展。让居民充分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规划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茶叶产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3.2.3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景区形象 “茶以山显,山以茶名。”名山、名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交相辉映,通过合理拓展开发茶文化旅游,实现茶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农村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与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共赢之策。茶文化旅游直接面向市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传递功能,因此需要大力培植以茶文化为内容核心的文旅融合共同体,通过整合风景名胜、休闲购物、餐饮娱乐、风情住宿等项目,形成优质特色品牌形象与茶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茶文化旅游质量,着力打造标准化与特色化兼具的茶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模式,进而逐渐形成茶文化生活方式新风尚。茶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大部分茶叶以山、地命名,这些茶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一定口碑与品牌优势,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大地宣传作用。然而也有许多地区单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缺乏第三产业发展认知,尚未构筑起旅游形象。因此,通过深入挖掘中华茗茶精髓,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体验月、茶文化博览会,形成茶文化旅游系列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大众与媒体关注,逐渐形成自身品牌优势。
3.2.4丰富社会大众生活,构建新时代生活方式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净化身心,提升道德修养,促进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有机建构的功能。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茶叶代表着一种生活美化与理想追求,通过饮茶,能够平和内心烦郁之气,使社会由冲动回归理性。陆羽《茶经》中著述:“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体现出古代名仕将饮茶视为提升自我修养、锻炼指向、陶冶情操的重要环节。茶文化旅游集知识性、休闲性、康乐性等多重社会属性于一体,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提升社会大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极大缓解百姓精神压力,促进身心放松,情绪调节,形成“身心合一”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而以更加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茶结缘、以茶载道”,发展新时代茶文化旅游,能够进一步弘扬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构筑起自然生态与社会大众有机互动的桥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百姓认识茶、理解茶、爱上茶,拓展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
4 新时代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
4.1 茶文化旅游存在问题
4.1.1形式固定单一,亟需深入发展 我国茶文化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茶文化文旅产品仅仅停留在塑造企业形象与具体应用层面,没有对中华茶文化意涵进行深入剖析,茶文化旅游以短期体验为主,缺乏让游客切身感悟中华茶文化,进而达到清净身心,修身养性的长时间旅行体验;从业人员多为导游和茶艺表演者,游客能够与茶农共同采茶、炒茶,观赏茶艺表演,然而专业茶艺人员相对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需要在新时代培育全面型茶艺专业人才,提升茶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游客对于中华茶文化高质量体验需求。
4.1.2缺乏历史传承,文化内涵淡化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增进旅游人文性与品牌价值的核心要素,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在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方面“下真功”。中华茶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较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这为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目前诸多民众仅对茶进行物质消费,忽视了其特有的文化意涵与精神功能,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明晰有力,部分商家甚至挂着茶文化旅游旗帜做茶叶生意,文旅高效融合能力亟待强化;需要政府和企业深入挖掘中华茶文化内涵,将优势因素能动性转化为高效能产品与服务,增强社会现实吸引力,真正将中华茶文化旅游的风情特色全面、深刻、透彻地展现在全世界游客面前。
4.1.3茶旅特色不足,生态发展不优 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但是茶文化旅游特色不够明晰,活动内容和形式仅局限于采茶观赏、品茶观艺和茶叶购物等方面,与我国悠久丰厚的茶文化历史和资源优势极不相称,例如各地茶文化博物馆展览相似、缺乏有分量文物、活动时间与主题相近、缺乏地域性、民族性茶艺体验等,都是我国茶文化旅游特色优势不足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社会大众对于茶文化的审美疲劳,进而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好山好水出好茶”,一些地区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科学理性规划,盲目投资开发,致使自然环境承受人为破坏;对茶树自然属性理解不够深入,对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生态循环发展技术应用不足,致使温室效应加剧,碳排放激增,严重影响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企业要深刻把握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4.2 茶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4.2.1深化茶文化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农业和旅游学界仅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系统性深层研究;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依托茶文化旅游,对中华茶文化历史脉络、理论基础、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以及传播手段展开研究;与此同时,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全球茶文化旅游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范式及方法学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中华茶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由基础性、低层次向规范性、高质量演进,不断推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4.2.2拓展特色茶文化旅游体验 体验是情感营造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是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再次游览意愿的重要因素。旅行者可以通过茶农生活情境再现、参与制茶互动与旅行感悟分享,与旅游目的地形成情感连结,进而产生特定地理空间的情感依附[4]。近年来,国内茶文化旅游开始出现特色茶文化旅游度假村和风景名胜,并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与青睐。发展特色茶文化旅游,企业要首先思考如何对原有茶园进行改造升级,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运用智能科技手段,使茶园由生产基地转型为游览胜地。旅游发展没有永久胜利,需要随时发现机遇,迎合市场需求,如果因循守旧,最终将陷入故步自封的陷阱,被市场淘汰。与此同时,企业要善于捕捉社会心态,及时发现新的消费需求与增长点[5],目前茶宴盛行,网红茶饮层出不穷,茶的各种食品、饮料也越来越丰富,特别以“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系列茶饮,已引领现代都市形成一种新型茶饮文化风潮,将新兴文化空间嵌入茶叶本体,满足社会大众多元的饮食情趣与生活品味。基于现代茶文化发展趋势,企业应当拓展特色茶文化体验,研发更多样式精美、味道可口、质量上乘的茶饮产品[8];在此基础上,要深刻把握中华茶文化传统意涵与都市流行元素,让文化带动茶叶消费,将茶叶置于茶文化旅游体验,形成品牌效应与产业集群[9],丰富茶饮产品与文创产品种类,使中华茶文化不再束之高阁,形成现代社会生活新方式,提升中华茶文化发展动力。
4.2.3完善茶文化旅游教育发展 完善茶文化旅游教育,让茶文化走进校园。茶文化关注人的内在涵养培育与精神熏陶,义务教育阶段,要重点传授中华茶文化发展历程与品鉴方式,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要深入挖掘新时代茶文化意涵与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学,尤其是茶艺专业人才[10],强化茶文化旅游景区导游与茶艺从业工作者服务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以身示范,用心传递,将中华茶文化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真实、准确、完整传递给社会大众,促进茶文化社会认知,为丰富茶文化社会价值做出时代贡献。
5 结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茶文化旅游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新业态,充满朝气活力,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茶文化风潮不断推进,茶叶以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因此要充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进茶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足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努力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茶文化旅游带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形成社会大众生活新方式,为农业环境与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