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技能文化育人新路径研究

2020-12-17苏海莎

关键词:育人技能院校

苏海莎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它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于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制造业产量及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且门类齐全。但关键技术和核心要件仍处于尴尬境地,产品质量及产出效益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制造精品鲜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任务仍然艰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是对高端职业教育人才的呼唤,是对技能文化培育的要求。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在于更好服务工业转型升级。工匠精神是技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技能文化培育服务于“制造强国”建设。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着力培育技能文化,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人才成长的道德指引。

一、 技能与技能文化

(一) 技能与技能文化关联性

所谓技能,通常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训练或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能在特定的活动领域(技术领域、生产领域、服务领域等)运用的专门技术能力。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征,完整的技能可分为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思维技能(Thinking Skills)和操作技能(Operational Skills)三大类。具体而言,认知技能是指学会学习的技能以及迁移的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学力”。思维技能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具有逆向、创新、批判性、系统性以及成长性思维特征。事实证明,思维技能有益于对事物及时、准确地理解和判断,具有有效或有利的处理能力,确保“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拥有思维技能的学生做事不易放弃,善于寻求帮助,对事物抗挫力和复原力更强。思维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项核心技能。操作技能亦称“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一种动作经验而非认知经验,具有物质性、外显性与展开性。它分为初级操作技能和高级操作技能两类。操作技能是通过对特定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与练习得以掌握。概而言之,技能是个体在特定领域活动所呈现的“显在”能力表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则应聚焦三种技能的综合素养提升,并内化于职业素养行为中。

技能的载体是人,人是运用和发挥技能的主体。技能文化是人们从技能及设备的运用和操作中彰显的人文品质与价值取向,它是人对技能的态度、看法、认识及掌握技能者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体现。它具有文化的特性,同时又具有技能的特性,文化反映人的内在品质。有高技能者,并不一定有高品质的技能文化。技能文化更能体现高职教育内涵和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揭示“技能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二) 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技能文化

技能文化培育的意义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习技能和掌握技能则是手段,“人”是驾驭“技能”的主体。技能是每个个体在特定领域或职业领域体现的“显性”能力,是通过其运用知识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性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生产性、服务性和创意性活动,从而体现自身与社会价值,并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个体对技能的认知与技能价值的追求,构成了“技能文化”的核心要素。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视角看,技能文化本质上包含技术技能、职业精神、职业思维和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元素[1]。其中,技术技能是技能文化的显性元素,职业精神、职业思维以及职业能力,则是技能文化的隐性元素。

技术技能是指工作者对涉及工艺流程、设备维护维修运用、操作技巧、提供服务等生产活动的理解和熟练程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技术技能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的综合性的技能及专业知识,需要有合理的知能结构。

职业精神是技能文化培育承担的主要使命,其核心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质和优势的集中体现。从业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将优秀技术技能的价值完整呈现。

(三) 职业思维的文化熏陶

职业思维是从业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与行为选择的逻辑依据。良好的职业思维提高了人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把控过程,还反映在人们的生活行为选择中。如具有经济类职业思维的人在工作中习惯用经济效益和财务风险来判断决策的合理性[1],在生活中同样会习惯性思维模式选择的综合成本和风险性;具有司法类职业思维的人习惯从合法性、程序性进行日常思维模式来指导日常行为。

职业拓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获得基础的职业技术技能后,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能力。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科技发展的变化日新月异,同一职业岗位从操作设备到产出效率,都在不地更新和优化,对岗位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跨职业、跨行业、跨产业的职业变动成为可能。职业拓展能力是一种适应职业发展变迁的能力,是主动提升自身职业价值的能力,是个人延长职业价值链的能力。

(四) 技能文化的特征

技能文化在内容和层次上存在不同的特征。随着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职业生命周期、职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变化周期日趋缩短,而技能文化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包括内容或层次都有不同的形态。为适应新的职业和新的业态,技能文化“身、技、艺、道”功能特征更加凸显。

身,主要指体质、体魄,包括身体的灵敏度、耐力等各方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技能实操者需要有不同特征的身体素质。

技,是技术、方法和手段,是技能文化的初级阶段,是技能文化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反映在人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工具,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另一方面反映在工艺流程和创造性的方法方式上。这是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艺,一是指技艺,这也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古代“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术)六种技艺;二指美育、美感,产品在生产中不可避免地受设计者和生产者的审美影响,如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三是指境界,是思想的表达,是对精神世界的抒发。

道,在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释义多样。在技能文化上看,一是指规律,是技能运用方式方法的逻辑起点,解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二是指价值、意志、志向,是技能文化的内核,是根本是源头。

技进乎艺,艺进乎道。技、艺、道相互关联,层层升华。技是实现道的途径和结果,道是技的最高境界。技能文化培育对个体而言,是通过有效的技能学习和持续的文化感悟,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努力成为有娴熟技能、有清晰逻辑、有艺术修养、有思想境界的个人。

技艺载道,道艺相融。技能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属意识的范畴,是非物质化的。技能文化比其它亚文化更明显具有反映物质化的一面,它包含了工艺和流程,包含了美育和美感。高职院校技能文化在特征上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二、 技能文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转变服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重心放在技能文化培育上,这是高端制造业的建设要求,是社会的现实需求。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大而不强的特点突出,关键技术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低。“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点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和质量提升两方面。这就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向上提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2013年7月,从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归来的中国参赛选手,对“其它国家深厚的技能文化底蕴”深有感触,他们对中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打造技能文化”的呼吁。这是“技能文化”首次以完整的词汇出现。随后,高职教育界开始了对技能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中国在高端技术、高端信息化产品上受制于人。除了芯片、高端数控等高精尖产品外,国人常热衷购买日本马桶盖、德国高压锅等海外产品。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多次引起社会关注。显然,产品质量是企业持续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而人是产品质量把控的关键因素。

世界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日本有3 146家,中国超过150年的企业只有5家。这一方面受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环境影响和人们思想上的局限,工商业发展不受重视;另一方面,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中,工业化以粗放型发展为主,产品质量欠佳,技能文化薄弱,甚至于缺失。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有效培育技能文化,能更好服务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新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国制造2025,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二)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5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三年内“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要求[1]。高职的育人文化即技能文化。

针对高职教育“本科压缩型”、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进入了重技术技能,但轻人文的阶段,技能本位观念突出。2011年,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于深圳召开,高职院校开始了文化育人的探索,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提高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至今论坛已召开九届。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商务印书馆共同创办的《文化育人》杂志正式面世,搭建了全国高职院校探讨文化育人的平台。几年来,高职院校以文化引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内涵提升。王海平[2]认为文化育人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交融,这里的文化育人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黄华圣则从企业关注的角度,对学生工业文化素养和工作价值的缺失、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学生文化育人做了研究。研究一致认为,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王资[3]在“高职院校技能文化培育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对高职院校技能文化的培育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赵红深[4]、柯乐夷等[5]分别以“论理论文化向技能文化的转换”“在技能文化培育中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建设”为题对技能文化进行研究。2014年《工会博览》则以“技能文化升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卷首语。

技能文化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理应成为高职教育院校办学的理念。目前,技能文化育人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研究的内容,但研究尚不深入,多停留在其重要性的研究上,对其内涵及路径研究还很少,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方向。

(三) 高职人才个人成长的需要

技能文化培育是以提升自我价值,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为目标。高职人才在社会高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的现实中,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体现个人价值,塑造技能文化是不二之选。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会认可度上仍有分歧,认同度不是很高,学生自身因素学习成绩不佳,自信心不足,不少同学入校后处于迷茫、失落状态,对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实现没有认真思考。缺乏目标,无进取心,更谈不上意志力和奋斗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放松自我,随波逐流,初心难觅。这也反映在人才市场中,企业高薪聘请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报道常见。很多企业高级技师的薪酬标准远高于普通的技术研究人员,但仍然难以招到合适上岗人选。很大原因在于多数高职学生有技能无能力,无技能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技能文化培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必然的选择。

具有技能文化的人对自我有规划有目标,思想行为端正,有持续的行动力,他们不是“生产机器”,而是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持续创新,不断提高技能,为社会生产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体现更高的个人社会价值。具有技能文化的人具有事业追求,有人文品质和情怀,能把社会发展与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担当意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称之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精深的创造者和职业发展的推动者。

三、 技能文化育人的路径

技能文化育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技能文化自身需要,这是技能文化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是一种大的教育背景,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上;二是如何应用技能文化培育人,这是技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张力体现,是一种实践践行,主要表现在学校层面的人才发展要求。

(一) 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崇尚技能”已深入人心,在我国受“远技能”(《汉书.匡衡传》)传统观念的影响,要在社会大环境中真正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是一项还需努力的系统工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7月15日为世界青年技能日,目的亦为促进青年的职业技能发展,形成崇尚技能的氛围。

首先,价值认同上要统一。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带来自觉的行为选择。过去,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很难进入社会上流阶层,人们对手工业和服务业者抱有轻视态度。要使社会各阶层崇尚技能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转变。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专题片《大国工匠》,这是一种正向的精神引导。在人才市场上,企业重金聘请高级技师,这是一种正向市场引导。当社会各界各阶层对技能真正改变观念,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反映在技能岗位成为热门岗位的社会现象中。

其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限于专科层次,这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升通道受阻。学生专升本后,实现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技术技能的传承。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目前还处于教学模式难转型的尴尬中,完善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解决人才培养层次,使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名符其实的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是关键,而不是一种普通教育的重现模式

(二)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技能与社会紧密接口的重要节点。技能文化培育人,本质就是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实践中以个人的感悟和体验为基础,不断提炼,最终升华为个人的内在品质,技能文化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很成功的案例来源于校企合作的支持。这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办学形式上的重要区别,也是重要的培育人的方式与渠道校企深度合作,以专业为基石,以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方式,寻找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职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上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可以通过深度合作,完成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机会,完成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环节。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亮点,是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是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标准,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方指导为支撑的教学形式。通过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学生在岗位上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了解掌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分离的现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实践对接。传统的手工技艺皆为口传身授,言传身教,不仅在技能上传授,还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就是精神的弘扬、文化的传承,这就是技能文化育人。现代学徒制吸收了传统学徒制口传身授的精髓,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促进职业思维形成的优势、职业拓展能力提升的优势。

(三) 打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两方面要求,人才培养同样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必须具有与“高等性”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这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必须掌握与“职业性”相适应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具有突出的职业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具有“双师”素质,即“双素质,双能力”,教师个体兼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为“双师”型队伍,即教师群体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具有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一致的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持有人比例结构合理。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聘请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员到校兼职教学,也可引入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入校,另外学校教师到企业脱岗实践,是学校教师受益面最大的一种方式。

(四) 创设技能文化育人的校园载体

技能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熏陶与氛围影响,通过校园层面的技能文化的多层面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技能文化体验。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丰富,组织形式多样,专业社团的组织建设对技能文化培育有明显影响。每年全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组织的技能大赛(国赛、省赛、校赛)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高职大学生校内外竞技的重要舞台,在参与中找到差距,在竞技中技能得到提升,通过不同层面的平台和活动,促进高职院校年度“技能文化节”组织形成制度,成为学生展示技能、交流技能的平台,真正发挥学校的技能文化育人载体,达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技能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