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患关系探讨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
2020-12-17王洁李雪斌黄秀峰廖赞勇潘征黄鹏
王洁,李雪斌,黄秀峰,廖赞勇,潘征,黄鹏
(1.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2.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近年来,医患矛盾已成为我国较难化解的重要社会矛盾之一,医患纠纷、恶性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及身心健康,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处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储备力量,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如何在当前复杂医患关系大背景下,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1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医患之间冲突不断,医患纠纷逐年上升;二是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三是医患纠纷的处理以行政处理为主转为以法律诉讼为主;四是医患纠纷索赔的标准金额越来越高;五是医患纠纷事件社会关注度高;六是暴力伤医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向而行,驰援疫情重灾区湖北武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些医护人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医护人员大爱无疆的精神。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弘扬正能量,在完成神圣使命返回家乡之时,各地纷纷以最高礼仪欢迎他们凯旋。然而,正当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工作由应急状态转入常态化之时,我国多地又发生了多起扰乱医疗秩序和暴力伤医事件。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已经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将于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法律,该法律在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有了明确的规定。事实上近年来尤其是杨文事件后很多医院已加强了安保措施,有些甚至在医院门口设置了安全检查岗。但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安保措施等方式来修复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成效有限,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2 医患关系紧张成因分析
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四大医学期刊之一的《柳叶刀》2020年的文章“Protecting Chinese Doctors”指出暴力伤医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几乎所有的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医务工作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国医务人员遭到的暴力伤害在频率、规模和危害性方面均比较严重。造成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二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得不到充分保障;三是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四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五是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在保基本,患者就医自付费用的比例还比较高;六是医学科普还不够普及,民众的医学知识匮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等;七是一些患者对就医的期望值过高,存在“商品交换”心理,认为付了钱就应该治好病,否则就要索赔,甚至暴力伤医;八是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公众关注度,歪曲和虚构一些医患纠纷事件细节,丑化甚至妖魔化医院和医护人员;九是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属性;十是一些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缺失,对患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常常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诚然,要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社会,医方-患方的共同参与、多方联动,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医方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和沟通技能培训。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其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将影响着未来的医患关系,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现状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学制通常为5年,前4年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间插到教学医院的见习,第5学年为临床实习期。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医学专业进行,分公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与医学实践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人文类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的一部分,课时设置占比偏低。思政课、人文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兴趣不浓,存在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和谐、不同步的现象[1]。特别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没能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医学生往往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自身医学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
课程思政就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其根本的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2014年起上海高校开始进行了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推出了《大国方略》特色课程,成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健康医学院尝试开展医学专业课、思政理论课与综合素养课整合课的思政教学体系,逐渐引起医学院校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及重视[2]。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和专业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建设一批思政教育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指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根据医学生特点在临床实习阶段全面精准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4 加强医学生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4.1 加强医学生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执业对象的特殊性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彰显了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医学实践融合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是医学院校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重要一环。
4.2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 今天的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影响着“明天”的医患关系,关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必经阶段,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实习期通常10个月左右,这一时期既面临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碰撞,又面临考研及就业压力,再加上目前医患关系较为复杂,会遇到很多困惑和需引导及解决的现实问题[4],这其实是继续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时期。
4.3 现阶段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仍存在一定阻力 目前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步、不和谐的现象,效果欠佳。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分布在各实习点,每2~3周要轮转到新的临床专业科室实习,学校难以集中开展思政教育,多通过每年1~2次的实习检查和平时的辅导员以电话、微信群、QQ群等方式对实习生进行思政教育和答疑解惑,面对面的交流极少,对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往往难以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5]。思政教育常由实习医院教学主管部门指定管理人员分管学生思政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少,临床实习工作特殊性,同样难以集中实习生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学校和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执行层面,成效有限。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多为医学专业中青年骨干,医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但普及思政教育意识不强,认为思政教育应由社科部教师或辅导员来负责,日常带教注重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等方面[6],缺乏育人知识及意识,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人文关怀、钻研精神),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很少传授怎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在医患纠纷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目前,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对如何开展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索[7],但多注重思政工作的某个方面(如职业道德、医学人文等),还没有形成系统化。
5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希望通过加强安保、法律手段等方式彻底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就医文化转变。欧美一些医学院校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中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例如:欧美培养医学生医德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医德教育。英国主要以见习、实习的方式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并设立专门的医德辅导机构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美国一些大学医学院通过在医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病房伦理小组”由在校学生、实习生和高级别住院医师组成,每天巡视病房,每周都针对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一次讨论等[8]。
结合我国医学生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实施实习阶段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以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良好实施,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