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发展“互联网+农业”成效初显
2020-12-17杨建华
杨建华
(德宏州芒市种子管理站,云南芒市 678400)
芒市把“互联网+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并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做法
(一)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增效
为解决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攀升等难题,创新探索农业物联网模式,试点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控管理农业生产,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极大提高农产品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如后谷咖啡专业合作社2018年引入物联网技术,运用分布式环境监控与智能水肥喷滴灌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终端app,在开展智能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智能水肥药精准化管理。
(二)创新“互联网+品牌”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借助互联网手段,帮助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打响标识性品牌,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比如芒市宏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市签订了蔬菜供应订单合作,在芒市遮放镇和风平镇分别建立了专供上海市市外蔬菜供应基地,对鲜食甜玉米、辣椒、番茄、红蒜、西葫芦、花椰菜和西兰花等农产品种植、初加工进行全程监控,通过互联网从上海蔬菜销售市场可以全程查看在芒市遮放和风平蔬菜基地生产管理和产品初加工冷冻、包装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由专车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中。2018年,该企业通过“互联网+蔬菜”模式,实现销售收入1025.95万元,利润130万元。由于蔬菜品质、价格和信誉好,2019-2020年又与上海蔬菜销售市场签订了1.2亿元的产销合同。
(三)创新“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模式,推动传统种植基地农旅融合发展
指导农业基地和种养大户开发农旅结合项目,大力发展农田花海观光游、精品水果采摘游和特色农耕体验游等二三产融合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营销手段,扩大游客服务半径,通过网络购物平台销售相关农产品,打通农旅壁垒。如后谷咖啡专业合作社、德凤茶叶专业合作社、泰和盛茶叶专业合作社和风平上景坎等设计并建设统一风格的特色农旅体验基地,开发精品旅游路线。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宣传,吸引周边市民来农场进行现场采摘、科教普及、农事旅游,并开发app购物商城,引导游客在app上购买精品农产品,已吸引游客达80万人次。
(四)创新“互联网+益农信息社”模式,建好服务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
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和服务农业,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和致富增收能力,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完善和推广“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农业服务体系确保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发挥实效,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农资店、兽药饲料门市和便民超市等代办点,提供便民缴费、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代买和电子商务等服务。如风平镇遮晏村杨二相所,通过互联网订单模式销售南瓜、无筋豆等农特产品。
二、取得成效
(一)“互联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对“互联网+农业”支撑条件明显改善。
(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范围扩大
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11个乡镇80个行政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共建成“益农信息社”80个,重点打造示范社10个、标准社30个和简易社40个。
(三)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断深化
数据价值开始显现,目前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平台,组织了后谷、德凤、泰和盛和宏跃等合作社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
三、当前存在的困难
(一)“互联网+农业”缺少顶层设计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和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也将受到影响。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很难承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与创新,必然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阶段。“互联网+农业”也将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如冷链等物流成本过高,使农产品难以销往外地;农村电商物流对于偏远农村尚未实现网点全覆盖;缺乏既懂农业又精通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等,这些都极大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和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艰巨。
(三)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挑战重重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农业问题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四、对策举措与建议
(一)对策举措
1.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标准和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与扶持以及监管作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
2.加快打通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议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物流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农村公路、电力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基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合理建设,联合顺丰和圆通等快递公司开展惠农行动和便民服务。
3.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力度。全面推进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加快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财政补贴、金融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向职业农民倾斜。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种业、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行业之中。
(二)建 议
1.逐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使用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2.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3.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