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0-12-17曾宪法

乡村科技 2020年33期
关键词:秧苗灌溉优质

曾宪法

(遂川县五斗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江西 遂川 343906)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无公害”“绿色”等成为农产品市场的热门词汇,无公害产品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将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运用到水稻栽培过程中,既有助于水稻栽培质量的提高,又有助于水稻经济价值的提升。因此,为确保农产品栽培种植质量水平,需在无公害农产品栽培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栽培技术手段,并探索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推广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推动我国农业良性发展。

1 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

1.1 选择优质稻种

选种是水稻栽培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能否有效落实这项工作,对水稻是否能高产稳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种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域环境、土壤类型等因素,科学合理选出优质稻种。优质的水稻品种,其抗病虫害能力较好,能有效保障水稻品质和产量。一般情况下,要想保证水稻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种植精度要在98%以上,发芽率要在90%以上,纯度要在99.9%以上。例如,镇稻99 号、徐稻3 号、徐稻4 号、汕优559等均是国内当前较为常用的优质稻种[2]。此外,播种前,需用种子包衣剂(旱秧保姆)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种植期间出现枯苗、病苗、恶苗等疾病。

1.2 加强育苗

育苗对土壤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选择肥沃、水源充足的土壤,以保证养分充足,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同时,为保证土壤处于平、松、细的状态,要对育苗土壤进行除草,深耕松土,必要时要使用农药杀虫除草。就水稻育苗而言,当前无纺布育苗应用情况较为良好,其拥有诸多优势,如拥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且抗腐蚀性较好,材质柔软,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也不会变硬,防虫害效果显著。实际育苗过程中,只需在种子上方覆盖无纺布即可,同时温度控制在30 ℃以下,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有效节约人工费用,能有效满足稻苗生长所需的光照与温度,从而提升水稻产量。

1.3 调整插秧密度

插秧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水稻高产优质的前提基础。插秧时,要注意秧苗入土不宜过深,若是沙质土壤,为使秧苗良好生长,要采用抛秧的方式,保证秧苗间距适宜。秧苗在生长过程中,要保证有充足的光照与水分,并严格控制插秧密度,如果密度过小,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如果密度过大则会影响水稻产量。因此,一定要做好插秧密度的控制,特别是一些有着较高播种率的土地,要适当降低抛掷密度。一般情况下,1 000 m2约600 盘,种植基本苗数量约为150 万株[3]。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为保证水稻的生长质量,要注意对秧苗进行合理灌溉,并做好稻田除草工作,以免杂草与水稻抢夺营养及水分。

1.4 水肥管理

水稻插秧后,为促进水稻生长要开展科学施肥。在秧苗生长初期,为促使水稻根茎更好地生长,可适量施用氮肥。在水稻出穗后,要合理施肥,以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这一阶段主要施加钾肥、磷肥以及氮肥,其中钾肥约为30 kg/hm2,纯氮肥约为14 kg/hm2。水稻生长中期主要施用氮肥,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水稻需较多的营养,因此应适量增加施肥量,但为防止营养过剩,水稻增长过快,需合理控制施肥量。另外,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要对其进行合理灌溉。建议密切围绕无公害灌溉要求,采用节水调优灌溉技术,严禁使用工业“三废”污染水源,以保障灌溉用水质量。水稻灌溉期间,要合理控制灌水量,结实期用水,土壤水势指标为-15~30 kPa;灌浆前期土壤水势下限指标为-30 kPa,后期为-30~45 kPa;出穗后应浅水灌溉,用手按压有湿印迹,如此多次反复进行,最后2次灌溉,水分管理可稍低于-25 kPa。此外,在进行施肥时要特别注意水源的控制,需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灌溉,如此才能保证灌溉的合理性,科学规划灌溉水资源,从而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1.5 水稻收获

水稻收获是水稻栽培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注意做好水稻收获,才能最终保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具体而言,要密切关注稻米成熟度,合理掌控收割时间,以免对稻米品质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收割不宜在阴雨天进行,若水稻已收割,则须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并在晴天脱粒,脱粒完成后要及时摊晒,保证水分不超过16%,从而方便存储。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威胁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稳定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前提基础。当前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有药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及物理防治技术。具体选用何种防治病虫害技术,需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选择。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在稻田中引入害虫天敌,通过天敌将害虫消灭;物理防治技术,则是利用相关设备将稻田中的害虫消灭,如利用部分害虫的驱光性,将特殊灯具安装在稻田内,从而吸引害虫统一将其灭杀;药物防治技术则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防治水稻病虫害,但在利用药物防治技术时,要注意控制施药量,以免化学药剂污染水稻及稻田周围的环境。一方面要选用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另一方面要按照药剂说明严格配药,以免对水稻品质造成影响。具体而言,防治稻曲病时,可在水稻破口前5~7 d,选用戊唑醇、氟环唑等进行防治;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可在分蘖末期选用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等药物进行防治;防治叶瘟则可在移栽水稻前7 d,选用稻瘟酰胺、三环唑等药物进行防治;防治稻螟虫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4]。

3 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建议

3.1 加强基础宣传

农业技术人员应向基层深入推广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采用多种渠道增强推广效果,促使基层种植户能更多地了解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技术,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进而提升基层种植户对其的重视程度。具体可采用到户宣传、试点栽培及地方农技机构开展讲座等方式,在基层展开宣传推广,帮助种植户科学认识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进而能在农业生产中合理运用此项栽培技术。

3.2 扩大种植队伍

推广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应加强技术教学。在具体推广时,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应着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立,加强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广效果,让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能够面向更多的种植户和人群,从而扩大推广范围。

3.3 降低新型农药销售价格

受农村分布零散的影响,基层种植户的技术推广进程较为缓慢。对此,可通过降低新型农药销售价格,增加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经费,从而增强种植户使用新型农药的意识,促使其更全面地认识了解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避免将剧毒性农药使用到水稻栽培过程中,进而提高水稻品质及产量。

4 结语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伴随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逐渐增大,受限于我国耕地面积,要想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则需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除了对水稻产量有所需求,还需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着重关注水稻品质。因此,相关从业者要更为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水稻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并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以促进水稻的高产优质。

猜你喜欢

秧苗灌溉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农民
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