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马铃薯达芋2号助推贫困户致富脱贫
2020-12-17范香全赵罗琼丁大杰杨锡波李云峰赵思毅
黄 娟,范香全,赵罗琼,丁大杰,杨锡波,陈 斌,李云峰,赵思毅
(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万源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大巴山南麓,渠江上游,位于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大巴山腹心地带,东接重庆市城口县,南接宣汉县,西抵平昌、通江两县,北与陕西省的镇巴、紫阳两县毗邻。全市幅员面积4065km2,辖52个乡(镇),371个村,23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3万人,农业劳动力25万个,耕地面积4.05万hm2,全年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5.87万hm2。常年种植马铃薯2万hm2左右,其中春马铃薯18.7万hm2,秋马铃薯1000hm2,总产量达60万t,是达州市第一大马铃薯产区,也是全省重要的种薯基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1 万源市马铃薯种植特点
1.1 土壤气候特点
川东秦巴山区土壤富硒,特别是达州万源为全国三大富硒地带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土壤硒平均含量0.32μg/g,比四川省、全国分别高292.6%、48.8%;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万源市平均海拔在600m以上,昼夜温差大,适宜马铃薯生长。
1.2 万源马铃薯是地理标志产品
万源马铃薯具有品种纯、薯型好、品质佳、口感好、产量高,2009年农业部颁发“万源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证书,编号:AGI00137。根据特色产业扶贫的思路以及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马铃薯作为万源的特色农作物。
1.3 种植的马铃薯为天然富硒
万源马铃薯硒含量0.011μg/g(2008年四川省农畜监督检验站检测),属于富硒农产品。“万源富硒马铃薯”于2015年12月4日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证书编号000137。
2 专家把脉象,良种配良法——对症下药扶产业
在贫因山区,马铃薯长期作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1]。为支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为诸葛坝村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开出了马铃薯产业作为主要扶贫产业这剂良方。马铃薯产业将作为诸葛坝村实现“造血式”扶贫产业的主要途径。根据万源市马铃薯产业的实际情况,2018~2019年在万源市官渡镇诸葛村实施四川省科技扶贫项目“‘达芋2号’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示范推广(18KJFP0126)”,向该地无偿提供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农用肥料、病虫害防治药剂,帮助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3hm2,项目总投资20万元。
3 脚印进田地,技术进农家——不遗余力传真经
3.1 达芋2号为突破性新品种
该品种以鄂薯5号作母本、品系991-1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23.1%,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商品薯率60%;淀粉含量15.2%,还原糖含量0.09g/100g,维C含量8.62mg/100g;高抗晚疫病、高抗病毒病;贮藏性优于对照。2016年通过四川品种审定(品审编号:川审薯2016 001)。
3.2 示范、推广技术为国内领先
该项目示范推广技术“马铃薯新品种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应用”于2008年以来在达川檀木镇高产示范,多次创达州市平坝区马铃薯高产纪录。2010年万源春马铃薯示范推广创四川省春马铃薯净作和套作最高单产纪录[2]。2014年在达川区木子乡实施高产示范,再次刷新达州平坝区马铃薯高产纪录。技术水平为国际同类先进水平,获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三等奖。
3.3 推广1个新型生产模式
以诸葛坝村13hm2示范点为样板,在万源市官渡镇诸葛坝村项目示范点采用“科研机构+企业+专业合作(村、专合组织)+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推进实施“科技主导、企业参与、农户生产”的产业扶贫科技精准模式,带动该村实现“科技造血式”扶贫。该项目与四川华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同合作,有一定销售渠道、发挥合作社纽带的作业,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以实现企业、专合社、农户三赢模式。将该模式先示范,后普及,抓好辐射推广,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在贫困村真正树立与实现精准科技扶贫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
3.4 专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
各专家就诸葛坝村马铃薯种植技术粗放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将马铃薯种植方法手手相传,直到每一个农户都会种植。通过发放技术手册、现场观摩、专题讲座、种植大户总结交流等各种方式开展人员培训。并且就马铃薯各生育时期、收获、储藏等关键技术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达6次,培训农民250人次以上。
以高产优质新品种“达芋2号”替换种植的地方品种;用种植脱毒种薯替换农民自留种薯。结合生产技术规程,确定起垄方式、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指标,推进达芋2号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全面实现。并在项目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大力推广该项栽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马铃薯种植能手。专家们还现场向大家宣传四川科技扶贫在线AAP,并培训使用方法,通过该APP,用户在生产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和咨询。
4 洋芋滚满地,农户好收益——扶贫产业出实效
2019年7月12日,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邀请省、市相关专家组成现场测产组,对达州市农科院在万源市官渡镇诸葛坝村组织实施的13hm2净作脱毒马铃薯“达芋2号”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测产。测产组对核心区采取挖样方、称鲜重、扣除杂质2%,计算平均产量的方法进行现场测产,结果如下:核心区三点鲜薯平均产量为2076.34kg/667m2,按田间收购价2.4元/kg计算,产值4983.22元/667m2,较该村种植玉米增收3637.94元/667m2。现在有优质品种、有种植技术,“洋芋蛋蛋”变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5 讨论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根据特色产业扶贫思路以及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万源的特色作物马铃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建立科技示范点,推广科技成果,发挥马铃薯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短平快”的作用,拉动脱贫攻坚这辆大马车。实现了科研机构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促进贫困村及周边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为贫困村创造以马铃薯种植为基础的区域特色可持续产业。其在诸葛坝村实施的“达芋2号”科技扶贫项目依托达州市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扶贫新模式等科技支撑优势,实现马铃薯良种良法配套,给农户送良种、送农药、送肥料,开展标准化种植,建立扶贫示范基地,以核心示范为样板,辐射带动整村、整乡,把洋芋作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主要产业,使全村人在种植洋芋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