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因素的作用研究
2020-12-17朱丹
朱 丹
(江西省宜春市气象局 ,江西 宜春 336000)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的依赖性很强,致使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气候变暖问题正在成为当前阶段气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不仅会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还会破坏农作物固有生长环境,对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行程制约。所以,气候变化课题的研究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农业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气候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产造成的影响
1.1 农作物生长受到打击
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最终结果会造成各种气象灾害现象频发,给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环境带来破坏作用,农作物自身的健康成长过程会受到毁灭性打击。我国南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更加适合水果、蔬菜、水稻等类型的农作物生长,但是,这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会受到气象灾害带来的严重威胁。当某地温度长时间居高不下时,田间水分大量蒸发,同时降水量不足,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干旱灾害,造成水稻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在此之外,暴风天气也会对农作物形成毁坏作用,造成粮食减产。
1.2 农作物产量下降
农作物由来已久的生存环境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物最终产量会因此下降。气温的升高会给各种寄生虫或者作物病毒提供生存发展空间,这些病害虫或者病毒会在适宜的条件下疯狂滋长,并且繁衍速度极快,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极为严重的负担,当病虫害持续周期过长或者得到有效抑制时,会造成农作物停产绝收的现象出现,给农民群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经济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在此之外,农作物生长所处环境温度不断升高,植物内的水分消耗速度会不断加快,植物体内的水分下降,农作物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供应,作物最终产量会大幅度下降。
1.3 农作物品质持续下降
气候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同时还会对农作物产品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首先,生长环境温度不断上升,土壤中的碳含量就会持续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水稻作物中含有的淀粉量也会不断下降。其次,根据最新调研报告内容显示,过度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在此时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还会促使农作物的碳吸收能力增强,但是元素氮的含量会降低,农作物结构中的碳氮比例会变得越来越高,作物品质会不断下降。
2 农作物面对气候变化的生产发展策略
2.1 针对气候变化制定出长远发展战略
就目前而言,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形成的气候变化现象会在短期时间内一直存在,并且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此期间,需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明确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从下述三方面内容入手,解决根本性问题。
(1)控制GHG排放,加强应用二氧化碳固定捕捉技术的研发,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
(2)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对农作物生产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为作物创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
(3)改变传统模式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提高牧业、林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和畜牧业的混合生产方式,与此同时,还需要严禁农作物秸秆的焚烧行为,提高有机物利用率。
2.2 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
对于当前阶段的气候变化现象无法有效解决情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增强农作物地域气象灾害侵袭的能力。现代农业发展可以从水利工程建设和气象观测方面入手,通过水利工程对洪涝灾害、旱灾等气象灾害进行抵制作用,有效调节农作物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十分,避免因为旱灾或者洪涝灾害形成的农作物绝收情况出现。同时还需要提高气象观测能力,提高提前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服务,便于农民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对措施,为农作物正常生产活动提供必要保障。
2.3 控制能源消耗,更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气象变化对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当前阶段的气候变化产生原因则是此前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在此前阶段的经济发展活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在空气中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以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为主要发展思路,控制今后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新能源技术应用的技术开发,找到更多的新型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而达到有效环节温室效应、环节气候变化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行业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极高,全球气候变暖发展趋势 对我国南方地区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农作物生产科学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需要开设更多研究科目,为农业生产领域提供更多的科学发展依据,加强农业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气象部门需要保证服务工作质量,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气象讯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