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处理的实践与探讨
2020-12-17郭远志敬树忠
郭远志,敬树忠
(1.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2.成都大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610066)
种子纠纷,包含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种子企业与种子管理机关之间就种子企业是否应受处罚以及应受何种处罚的纠纷、种子企业与各刑事机关间存在的问题(纠纷)。这里所指的种子质量纠纷仅包含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和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单位(人)的纠纷。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丰歉和农民收入。种子质量是指种子这种特殊商品所要满足人们使用种子所要求的特征特性总和。种子质量包括种子的品种属性(如丰产、抗逆、熟期、优质及良好商品品质等)和播种品质(如饱满度、净度、发芽力、活力及健康度等)。而种子质量标准对种子的要求并不包括种子质量的全部内容,目前执行的国标也仅含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4项指标;加上种子实行市场化经营以来,经营主体明显增多,大型龙头企业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并存、良莠不齐,从业人员复杂,城乡分散经营、面广店多,给种子质量和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压力。随着消费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种子质量纠纷也有增加的趋势。在处理种子质量纠纷的实践中发现,造成种子质量纠纷的因素,有种子本身的质量原因,也有栽培、病虫鸟害、气候等非质量原因。不管是那种因素,导致种子质量纠纷处置不当,都容易诱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既影响种子企业正常的工作及种子管理部门的形象,更影响到农业农村稳定。因此,农业执法和种子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的调查取证、田间室内鉴定,分清种子质量纠纷的类型、重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合法有效的调解、处理方式,公平公正的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农业行政执法和种子管理部门不得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种子质量纠纷的类型
1.1 种子纯度引起的种子纠纷
种子生产商在种子生产时,由于使用亲本种子纯度低,田间管理除杂不及时、不彻底,收获加工管理不严,导致品种纯度未达到规定标准,种子使用者购买了纯度达不到国家标准的种子,因而导致大田生产植株高矮不一、成熟不一致、植株性状表现差异大而减产减收,引起种子纠纷。
1.2 种子发芽率引起的种子纠纷
种子使用者购买种子发芽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后因发芽率低造成田间出苗差、不整齐、缺窝缺苗现象严重,引起种子纠纷。
1.3 品种未审定(备案)和引种未通过引起的种子纠纷
品种审定(备案)和引种通过是保证优良品种推广的先决条件。部分种子经销商利用使用者“求新”的心里,误导种子使用者购买了应当审定(备案)和引种通过而未经审定(备案)和引种通过的品种,或未经试验示范的品种,这些品种因自身缺陷和适应性差,导致减产减收,引起种子纠纷。
1.4 假种子引起的种子纠纷
部分种子生产商和经销商为追求不法利益,用“种子法”中列举的5种假种子类型,其中以非种子冒充种子、以此种种子冒充他种种子、以次品种种子冒充优良品种种子等,种子使用者购买假种子后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引起种子纠纷。
1.5 种子标签不真实引起的种子纠纷
部分种子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种子好卖,在印制种子标签时标注内容与审定(备案)内容不一致,故意夸大品种优点,欺骗种子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误导农民和种植者,或不如实提供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甚至隐瞒品种主要缺陷,扩大适宜种植范围,都易造成减产减收,产生种子纠纷。
1.6 恶劣气候引起的种子纠纷
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很大,光照不足、干旱、雨涝、高温、冻害等都会引起植株生长发育异常,发生病害加重、早衰、不结实等,表现减产、品质差等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产生种子纠纷。
1.7 使用药肥不当引起的种子纠纷
种子使用者购买到了假劣农药、肥料,或使用农药、肥料不当后,不但不能达到增产和防治病虫的效果,反而对作物产生药害、肥害,造成减产,种子使用者多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引起种子纠纷。
1.8 栽培管理不当引起的种子纠纷
种子使用者购买种子后,不按品种栽培技术要点操作,提早或推迟播种、种植密度过大或过稀,浸种催芽、播种质量不当,不科学的施肥、化学除草等田间管理及营养元素缺乏等都会造成减产减收,引起种子纠纷。
1.9 病虫鸟害引起的种子纠纷
由于种子使用者对病虫防治不及时,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使农作物严重减产减收,或影响农产品的商品性和品质。在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常年发生,少数农户未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治,致使稻瘟病发生,造成水稻减产或绝收,为此而归为种子质量问题产生纠纷。个别作物甚至因为鸟害而产生种子纠纷,2019年在南充市发生的双低油菜鸟害,个别农户不理解,与种子经销商发生了纠纷。
2 种子质量纠纷的处理
从种子纠纷的类型可以看出,种子事故的发生,都会造成减产,或因商品性差而无法销售,往往损失较重,种子使用者特别是农民承受力较弱。种子纠纷表现复杂,时效性较强,当事双方主观因素对纠纷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种子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要敢于担当,在种子纠纷的处理过程中要掌握原则,注重方法,找准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清双方的责任,科学合理地解决纠纷。
2.1 应遵循“注重调解、合法合理、权责一致、高效便民”的原则
2.1.1 高度重视,快速办理 在接到种子纠纷投诉后,要建立专班,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部门领导要亲自参与,有关方面要迅速介入,到达纠纷现场,了解纠纷情况,妥善处理,平息争端,防止矛盾激化,为下一步纠纷处理争取主动。
2.1.2 属地管理,部门协作 接到种子纠纷投诉后,属地农业执法或种子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到纠纷现场,组织调查取证,并通报当地政府。重大、涉及稳定纠纷案件,应建立专门处置方案,相关部门联动,协同处理。跨区域种子纠纷应上报上一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由上一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区县农业执法机构或种子管理人员实地调查取证,协同处理。有关方面共同参与,为纠纷处理奠定基础。
2.1.3 严格程序,依法行政 一般种子纠纷处理要经过纠纷受理、纠纷初查、调查取证、技术鉴定、纠纷处理几个环节。在纠纷处理过程中,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防止矛盾激化。小纠纷和简单明了的纠纷,组织双方协调,现场解决。
2.2 应采取凭证据说话,以理服人,加强沟通,自愿调解的方法
2.2.1 种子纠纷处理人员接案后,要及时到现场调查取证,掌握有力证据 农作物生长具有季节性,在调查事故真相时,及时掌握能证明事故真相的有力证据非常重要。种子纠纷的发生,直接受到损失的是种子使用者,为了自己少受损失,争取更多的赔偿或补偿,往往会固执坚持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故意隐瞒自身因素,给事故调查造成困难。调查时,更要注重方法,从多方了解情况。
2.2.2 用法定、科学、合理的方法,鉴定损失程度和判定事故原因 造成种子纠纷的因素很多,对于简单明了的纠纷形成的原因容易掌握,而一些如种子真实性、药害等造成的事故,往往要进行依法鉴定或组织田间现场鉴定,这样才能找准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纠纷才能得到合理处置。
2.2.3 划清责任,妥善处置纠纷 在找准事故发生的原因后,应根据发生的原因划清事故的责任,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确定损失赔偿或补偿数额,同时充分听取当事人双方意见。若当双方意见差距较大时,要尽可能劝导双方各自做出让步,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形成调解结论。如果是因非种子质量产生的纠要耐心向农民或种植者做好科学解释,做到以理服人;如果是因种子质量原因造成的纠纷,在对违法行为的当事人给以行政处罚的同时,要利用行政手段积极为农民或种植者追偿。
2.2.4 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纠纷的解决一般有3种途径:当事人协商和解、申请调解、仲裁起诉。因此,当种子纠纷调解未果,应告知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种子质量纠纷的预防
无论是种子使用者的问题还是种子本身质量问题,种子使用者的收益都会受到损害,调解种子纠纷面临很多困难。但是,通过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同时加强对种子经营人员的培训和对种子使用者的技术指导,相信种子纠纷事件会越来越少。
3.1 强化监管,建立长效的种子质量监管机制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种子市场监管机制,构建规范有序的种子市场秩序,是保护种子使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失的基础。一方面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的监管,坚决打击生产假冒伪劣种子行为,取缔非法种子生产窝点,杜绝不合格种子进入种子销售环节。另一方面加强种子销售市场的监管,在种子销售时节,加大对种子的抽检力度,严查品种的未审(引)先推和审定(引)品种跨区域推广;同时加大种子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种子和包装标识不规范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种子事故的发生。
3.2 加大宣传,増强自我使用维权保护意识
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和种子常识的宣传,增强种子使用者识假辩假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科学合理购买和使用种子,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减少损失,一旦发生损失,能通过合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农业行政执法和种子管理部门,应做好面市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和跟踪管理工作,严防有重大缺陷的农作物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及时发布作物品种推广、预警信息及本地品种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或种植者正确选用良种。
3.3 加强培训,提高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者素质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种子从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通过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和栽培技术的培训,増强种子生产经营人员、大田种植农户的法制观念,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和大田种植水平,实现良种良法。同时督促种子经营者要树立诚信理念,建好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把好种子质量关,不生产销售假劣种子,不作虚假宣传,加大对种子使用者的技术指导,科学合理种植,减少发生种子质量纠纷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