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术成长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2020-12-17赵东明

中小学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术研究

□赵东明

一、构建“学术成长共同体”的背景

2017 年8 月,南京市 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决定成立扬子一中教育集团,将原扬子一中和原长城中学实行一体化办学,以促进城乡同步发展。2018年9 月,在扬子一中教育集团的统筹协调下,我们首批选择8 位骨干教师作为领衔负责人,按不同学科计划成立8 个“学术成长共同体”。“学术成长共同体”的核心成员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团队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各领衔人及核心成员都曾主持或参与过省、市、区规划课题的研究,而且,团队主要成员研究热情高,都善于将思考付诸文字,都能主动参与区、校网络交流,都能积极参与省、市、区论文(案例)等征集活动,学术成果较为突出。此外,我们在前期也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与调研工作,广大教师对集团一体化办学的态度乐观,对预期成果有着强烈的愿望,相信研究成果也必然能推动集团本部和分校的更好发展。

“学术成长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合作意识,旨在运用科学、务实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以此来推动、促进教育集团骨干教师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学术成长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教育集团为“学术成长共同体”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保证和便利,让其成为提升学校层次的助推器、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名优教师,促进教育集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提升教育集团的办学层次。

(一)构建终身学习学术成长型组织

我们首批成立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8 个“学术成长共同体”,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作为领衔人,通过师徒带教方式或人际关系扩展的形式吸收集团内有志于专业发展的老师为主要核心成员。每位成员既是一种关系的依存,又是一种互动的适应。各个“学术成长共同体”以研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主阵地,引领其他教师因地制宜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和提升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打造“项目引领”式的研究生态

“学术成长共同体”立足校情,做好合理的“项目引领”规划,真正把学术研究作为“学术成长共同体”的生命线,以解决集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通过专家引领、学术沙龙、参观交流、课堂观察、反思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题研究、课程建设、课改建模(扬子一中“省学”课堂和长城中学“学思练”课堂)、课例解剖、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研究工作。同时,学校在邀请专家、外出考察、参加培训、论文发表、开设公开课(讲座)以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大力支持。

(三)以反思作为教师学术研究的行动策略

学术的形成需要教师站在研究和经验之上进行反思,而反思的重点则是要把教育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学术成长共同体”的领衔人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除了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德育实践,还要反思教师自身,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积极撰写反思,并将之整理形成相关案例、论文,做好成果积累工作。

(四)建立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共享资源平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活动范围。“学术成长共同体”及时在专用资源平台上发布活动的教学录像、沙龙研讨、教学随笔、优秀教案、学科论文等教学成果,在平台上分享智慧,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实现集团内校际深层次的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以促进集团校共同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

(五)建章立制,以点切入,让教研活动逐步走上常态化

1.工作制度

一是制订好研究项目方面年度(学期)计划并认真落实,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成果汇总。二是主持人督促各成员制定具体成长计划,安排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各成员须积极参加“学术成长共同体”开展的各项学习、研究任务,并取得相应的阶段性成果。

2.例会制度

一是每学期开学召开“学术成长共同体”计划会议,确定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研究项目。二是在每学期末,召开总结会议,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3.活动资料积累制度

“学术成长共同体”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原始的过程性活动资料,并及时在资源平台上发布活动的教学录像、沙龙研讨、教学随笔、优秀教案、论文。

4.考核奖励制度

学校每学期对各个“学术成长共同体”的活动情况、项目研究开展成果考核、评奖、表彰。

三、实施成效

(一)确定主题,明晰方向,发展得到认同

在教育集团实行一体化融合办学过程中,“学术成长共同体”是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师资融通、合作共赢的标志样板,实现了两校区管理互通、制度共建、课程同构、研训联动、质量同进、资源共享、文化共育的深度融合。“学术成长共同体”真正有效发挥了名校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并落到了实处,更好地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了优质教育,不仅有效化解了“择校”难题,同时还提升了两个校区的发展潜力,对整个江北新区的教育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搭建平台,互动交流,培育新生力量

两个校区一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教师。“学术成长共同体”在推进过程中,“借水养鱼”“双导师制”等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也应运而生,教育集团将每年新分配的大学生放在本部学习工作,为分校的职初教师安排两名导师,从分校传承奉献精神,从本部提升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让他们在“幸福教育”的氛围中提高业务能力,这不仅可以保持教师的科研热情,更有利于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样,作为教育集团内校际与学科的研究团队,在此平台上,教师们静下心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现代教育方法、手段,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撰写研究论文,他们以项目研究为抓手,解决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集团校教师智慧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了教师新生力量。

(三)创新机制,加强合作,实现教师幸福成长

“学术成长共同体”开辟了中小学教科研路径,增强了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工作效能。以前,大多数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体意识不强,往往是被动参与。教研组则更多地承担了上传下达的教学管理行政事务,使得教学研究在事实上徒有虚名,这种偏狭的现状直接弱化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研究效能,也使得教研组的价值在无形中被遮蔽。而现在,教师在“学术成长共同体”中,享受到提炼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识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有助于教师突破个人视域局限,与同伴相互汲取智慧,从而保证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效益,让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跃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比如,为融合集体研修活动,集团校以“学术成长共同体”为龙头,确立了中考文化学科组定期研修计划,以初三年级为代表,从学期初的新老初三衔接会,到每月学情分析研究,再到每一轮复习计划和评价研修,“学术成长共同体”立足体验,发挥智慧,在教育集团范围内,开展了“扬子一中名师示范课”“校园论坛”“扬子一中大讲堂”等多种学术研讨活动,有效增强了教师的教研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四)深化课改,科研先行,实现优质均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教育集团内两个校区间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和科研氛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共进,教学研究是重要抓手。建设跨校区的“学术成长共同体”,让成员分析教育集团内各个校区之间教学上的差异,针对教育教学实践或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确定研究项目,将教学中的问题用学术思维方法加以研究,共同商讨拿出实措施,解决真问题,再将研究成果辐射到各个校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新契机。

“学术成长共同体”顺应课改要求,整合教育集团内优质师资,孕育创新人才的集群式培养,整体联动,优势互补,从单一走向整体,从同质走向特色,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凝聚在一起,抱团取暖,研讨切磋,强调主体参与和自我发展,列出项目清单,通过深层次引领与反思、互动与合作,团队互助、同频共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实现“1+1>2”的“集群效应”。通过“学术成长共同体”系列活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激发,教育集团的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积累了丰厚的教育实践经验,实现了教育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发挥与集团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四、小结

“学术成长共同体”运行近两年来,由雏形到成型,日臻成熟,发挥了强大的学科凝聚力作用,使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有所精进。教师以系列研究活动为载体,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前提下,认真剖析课例资源,围绕学科性问题展开学术研究活动,让成员追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技能、专业发展得到提升,让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今后,我们将在办学路上且行且思、再接再励、集思广益、扎实推进,不断完善“学术成长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以求形成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与互利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圈,取得更好、更高、更优质的办学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术研究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