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农民成为社会上有尊严的职业
2020-12-17张蓝水
张蓝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此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点中了我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穴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传统农民是一种自然“世袭”的职业,难以解决家庭温饱的农村人;而“职业农民”是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职业,是依靠经营农业本身或加之自产品加工而得以致富的从业人。
农业并非天然的贫穷产业。《群言》(2016-9)杂志彭波著文有言,我们过去常常认为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最新的研究却发现,“中国自宋代以来就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联合国发展专家麦迪逊的研究表明,“1600年—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西方相近而略胜一筹。到1820年时,中国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因此,中国实践的并不是效率低下的增长模式。”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资源禀赋尤其是可耕地并不充裕。可是,宋代以来,中国人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中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经济繁荣局面。但在封建社会末期,帝王专权制度衰落腐朽,以致官员腐败、民生凋敝;农村人口膨胀、人均农地锐减,致使农民长期处在温饱线上下挣扎,中国日趋走向落后的农业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变落后状况备足了社会条件,强有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大力减少农民。中央政策让有志终身从事农业的农民经营足够规模的农业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生产手段机械化。农民可以依靠农业本身达到富裕。他们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二
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农业成为令人羡慕的产业,农村成为国人向往的天地。职业农民应该有更好的收入状况、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把农民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职员手脑并用,工人操作机器生产工业品。在现代社会,靠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不能被社会认作体面职业。农民也要像现代工人一样,依靠智能化的机器生产农产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当农民、干农业、住农村的人是大多数。城市产业集中、商贸发达、交通便利,这些都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一二三产业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是城市设施的确是比农村先进。城市的基础设施,文教娱乐,商贸交易,公共交通,社会服务,居民管理、媒体传播等等都比农村优越得多。这是尽人皆知的现实。
要使农民成为社会上有尊严的职业。国民对这种职业的认知,普遍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为标杆,简单说就是致富。《史记·货殖列传》有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可见,人都想过富裕生活,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此,人对职业的选择就会以能致富为准绳。现在人们不再以贫穷为荣耀了,普遍认为不富裕难有体面,便谈不上尊严。一般人以自己劳动收入高才有体面,认作有尊严的职业。可见,尊严职业关键是收入高、能致富,工作舒适,被人高看。这成为历来人们心目中普遍的择业标准。何时农民能达到这步天地,农民才算成为有尊严的职业了。
国人心目中对社会职业有个排队,现今中国可能是:公务员、企业家,演职员、作家、音乐家,运动员、医生、科学家、教师,职员、工人,保安员、家政员,最后才是农民。农民要跻身前列,除非收入高,劳动强度低,工作条件好。
要使农村成为国人优选居住地。除了具有清幽的环境外,农村得能满足人们所追求的优越生活条件,具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生活舒心。为此,农村要具备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公共交通;商贸系统,包括百货、果蔬、餐饮、旅店等;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包括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公园等;社会服务行业,如银行、邮电、医院、卫生设施等。
三
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境界,有赖于工业社会阶段到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其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多,农业土地少。长期的封建王朝社会,使得中国迟迟未能开启工业革命。辛亥革命之后社会转型期过长,有识之士掀起的洋务运动被军阀混战所干扰,使得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及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路线,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指导下,分散了领导层的精力和工业化进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掀起大力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得以温饱而激起致富欲望。
中国要让农民致富,首先就得减少农民。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出大量劳动力就业岗位,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一是增加了农户工资性收入,二是减少了农业人口。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农户很快解决了饥寒交迫的温饱问题。同时,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刺激了农机专业户的产生。他们操纵农机跨越省界,走乡串村,市场化、社会化为缺少劳力农户代行农业劳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两户”成为农村“首富”阶层。这是减少农民的成功尝试。
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虽然我国具有后发优势,但因在农业社会蹒跚太久,即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已历10年之久,落后的农村和拥挤的城市面貌仍不在少数。也许我国科技已进入工业社会,可国民素质似还未步出农业社会,特别是农业要成为体面的职业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四
农机作业的游动性规模化毕竟是不稳定的,加之农机专业户自发性增长,使之难以保障可靠的年作业量和收入预期。2008年中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2013年强调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共同选择。在中国,有志从事机械化农业的农民可以从家庭主要劳力进城的农户流转农地经营权,形成稳固的规模化年作业量和收入预期。同时,众多农户也可以将农业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方式组织生产合作社。中央将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列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序列。
为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快速增长,中央对农用土地权属实行“三权分置”: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承包农户对土地经营权,可以入股农业合作社,也可在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下转让给职业农民经营。这极适于主要劳动力从事工商业,或落户城市的原农户。收益有集体权益分配、合作社分红或转让金。这保障了农户放心进城求职,职业农民放心经营,农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多地少的现状与人民公社的桎梏,让大多数农户在温饱线挣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汇入全国经济大潮,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农业组织掌控着规模化农业资源、机械化生产手段、集约化经营方式。这样的农业组织才能全靠农业(或含农产品加工)实现富裕,这样的农民才能有体面有尊严,才能被社会称道、羡慕。只有如此,农业才能成为令人羡慕的产业,才有争相注册农业企业的热情。
五
职业农民作为国家发展农业的主脑,对政策和市场都有敏锐的洞察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痴心农业、有先锋理念、有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农业地位,国家对职业农民组织也要制定必要的规范,直至立法。这包括,1.资格认证。职业农民首先要有“绿色证书”,即具备职业中等学校以上农学学历,方可经营家庭农场。2.资金限制。要有一定数量保证金,方允许注册、开办家庭农场。3.担保责任。家庭农场要有国有或有经济实力的民办企业担保。4.破产清算。家庭农场经营亏损到一定程度,要进行破产清算。5.国家支持责任。6.法律责任及其他。
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既然是国家农业的既定长期选择,就要有法、依法行政。接受历史教训,改变过去仅仅依靠政策,而容易因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换届或注意力转移而变更的状况。
六
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农村与城市一体化的设想。有罗叔和者倡议我国“农村为化作我们的乐园,农村都市化,都市农村化。”化农村为乐园,是那一代人的希冀,也是于今我们的不懈追求。
农村都市化,是在保留绿水青山基本特色而外,增加人类杰出的人居创新,满足人的宜居生活条件。诸如完善的基础设施,文教娱乐设施,媒体信息传播,商贸交易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社会服务系统,清洁卫生系统,等等。让农村成为人皆追逐喜居的天地。我国现存的城乡差别,使得“农村都市化”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战略为之提供了机遇,就地城市化、推进小城市发展,将加快农村都市化进程。
都市农村化,是在保留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外,添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满眼绿色、流水潺潺、少有喧嚣的清幽氛围。让城市成为能记得住乡愁的天地。中小城市由商贸兴旺的农村发展而来,也许尚具都市农村化元素。而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显示出的“大城市病”,虽然并无人们“逃离大城市”之虞,但应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警觉。“都市农村化”也许是消除“大城市病”的对症良方。
农村都市化和都市农村化,就是消除城乡差别,建设国民宜居地。这也是实现《共产党宣言》所说“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来说,这才真正有望成为国人向往的金贵天地。
七
有尊严的农民从事的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需要国家从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多方面为现代农业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
农民成有尊严的职业,应该是经济特定高级阶段的产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20年还不足以使农民职业都达到尊严阶段。目前职业农民尚少,家庭农场优势、能量尚未充分显现。其经济优势显现将为农民树立致富丰碑。那时,农民职业方会使人另眼相待。这样的前景一定会在中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