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2020-12-17张祥瑞大连财经学院
张祥瑞(大连财经学院)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因此,高校必须要正确、充分地认识到高校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其中,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办学上,同时,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规律、企业管理规律,以及高校的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开放后,高校的后勤部门更改了使用的制度模式,此后在改革开放的多年的探索道路中,虽然管理的制度以及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以及改变,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的适应时代的改革模式仍然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
在21世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也迈入了新的阶段,出现了“新常态”。在党的指引下,各级组织和部门都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想要全面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样针对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而言,也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后勤集团的管理者而言,必须重视这场变革的意义所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不仅减少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将其时间投入到高层次的学习中,还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后勤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以行政管理的模式为主,其管理的理念相对落后,并且缺乏相关的对师生的服务理念。同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管理对象和分工,导致了高校的师生和相关工作人员比较混乱,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使得后勤管理质量观念被忽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后勤员工素质偏低
现阶段,多数领导将其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严重缺乏对后勤管理工作以及后勤管理问题的重视,并且后勤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且大多数员工缺乏服务思想,对后勤工作缺乏一定的耐心。另外,从我国高校后勤人员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初中学历或高中学历,严重缺乏专业水平和相关管理经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后勤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由于后勤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脱轨,导致我国高校缺乏完善的后勤管理体制,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现阶段,我国的高校管理部门只是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且对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自行制定政策,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成了高校的独立行为,无法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约束体系。高校管理部门经常受到其专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经验的约束,无法实现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协调,且难以对后勤工作进行监督,因而使得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着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
第三,缺乏健全的经营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中,后勤管理企业逐渐取代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但由于后勤管理企业属于社会经营实体,往往会将经营与服务结合起来,而在实际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经常会将自身作为管理部门采用行政管理代替法务经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调动后勤管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不符合后勤管理企业中“以服务为宗旨,以经营为目的”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高校后勤管理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一直使用传统的直线职能模式,而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中,后勤管理企业逐渐取代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这就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缺乏独访的组织机构,难以根据相关的企业经营模式来设置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立组织结构,进而导致了后勤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内容出现冲突,且无法获取法人位置,最终导致高校后勤管理结构的严重失衡。
(五)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在我国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其相关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同时,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中,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且其中的激励机制只是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优化措施还不够健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后勤管理的咨询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后勤管理缺乏对于师生的直接窗口的咨询机构,陈旧的管理中,与师生联系的方式主要通过官网通知,老师通知等,但其实时性不强,消息容易滞后,并且很容易出现学生咨询无门的情况。设立专属的后勤咨询机构或窗口,充分发挥咨询职能,并附带建议职能,接收师生以及员工对于后勤的献言献策,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参与感。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由于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解决,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在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逐渐建立起社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相关人员应根据高校管理的发展需求,对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并通过了解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国家劳动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并且还应加强对外聘员工的重视,不断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同时,还应将社会用工融入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这样就能够解决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进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第二,相关部门要充分了解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后勤管理机制、薪酬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逐渐营造出一个公平、竞争、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不断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第三,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建设后勤管理队伍,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后勤管理队伍。
(二)发挥后勤员工的创造精神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后勤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发挥后勤工作人员的创造精神。同时,在后勤管理建设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决策机制,并将领导、专家以及群众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后勤工作人员的创造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完善高校后勤管理监督体系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中,高校管理部门应将实现社会化服务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终极日标,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建立学校监管、学生监督、行政执法等多种形式向结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同时,高校还要定期与社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并在不断的沟通、协调中,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环卫、消防以及卫生食品等政府职能部门进入高校内部检查;
第二,可以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且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在社会企业准入的基础上,引进优质企业对后勤管理市场进行规范与约束;
第三,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在对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考核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规范,并实现对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第四,高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的形式,并严格控制食品价格和质量,通过组织高校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食堂食品进行检查,并针对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构建相应的安全卫生监管机制。
(四)解决成本有效控制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物质生活的成本也在升高,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工成本,以及日常生活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不仅是在水电煤气等方面,建筑材料、维修用品等方面更是一项不小的支出,这些成本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后勤管理成本的上升。同时,由于高校后勤在日常工作中,各个方面的供给和采购存在多方合作以及长期合作的情况,这也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很难精确掌控成本,后勤管理的社会效益无法得到清晰的明确。此外,高校后勤管理的政策和投入的不相匹配,甚至有些后勤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
高校后勤部门在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在校师生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不仅要做到实现经济利益,更要替身自身经营中的市场化、现代化的水平,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时刻与其他高校的后勤部门吸取经验和亮点,完善自身管理。一方面,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完全从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形成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校只需保留自身的监督权即可,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的后勤管理。另一方面,进驻高校内的商户、档口、社会企业必须树立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壁垒,建立健全内部的职责与奖惩机制,提高其员工的市场服务意识和素质文化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市场价值。
■结束语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为及时、准确地保障师生的需要,树立企业形象,巩固和提高后勤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后勤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坚定信心,磨练耐力,持之以恒,做好每一项分内工作,为后勤集团又好又快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因此,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高校管理部门与后勤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权利、义务,不断完善相应的后勤监督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以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