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0-12-17徐州医科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

顾 丹 (徐州医科大学)

近十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全面并轨,特别是扩招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均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在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中也逐渐显现出“资助”与“育人”脱节的问题,单纯依靠政策支持、经济补助无法从思想上解决贫困生的“脱贫”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家庭、学习、心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重视和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的贫困生作为贫困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以及地方和学校的补助,是很难完成整个学业的。在现有的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助、勤、补、免”五位一体,教育与资助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实行“有困难、先贷款,真困难且表现好,再减免”的导向政策。学生可以通过提出申请、学院测评、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建档备案的程序进行贫困生认定,经学校认定的经济困难生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各类奖、助学金渠道获得资助。

二 医学院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 年明确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而医学院校的贫困生因学制长、学费高、课业繁重、就业面窄等问题面临更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本文从困于家、困于学、困于心三个方面对贫困生入学后出现各类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困于家

1994 年,我国开始启动与高校招生并轨改革紧密相连的收费政策改革试点,并于1977 年在全国推广,这代表着免费上大学的历史结束,缴费上大学成为现实[2]。与此同时,学费、生活费等费用成为贫困生上学的一道门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家庭根源问题,在从事学生资助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源自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人口众多,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不高,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偏低,父母对医学专业有较高的期待,希望孩子从医改善家庭条件;(2)家庭遭遇变故,主要是由于亲人患病、遭遇意外等情况,家庭因此失去主要劳动力,高昂的治疗费用占据了家庭的主要开支,孩子希望学医凭借专业知识给家庭分担。

2 困于学

进入高校的贫困生入学时的成绩是比较优秀的,但入学后的各项考试成绩显示贫困生中名列前茅的很少,大多处于中游。王昌松在对聊城大学贫困生学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时,仅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优秀,而有43.3%学生表示成绩处于中等[3]。造成贫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多,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前文提到的家庭环境,贫困生从小所处的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获得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与有医学家庭背景的学生相比,基础差、起步晚;(2)多数医学院校的贫困生在校期间会参加勤工助学或是校外兼职以减轻经济压力,相对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而医学专业的课程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成绩下滑;(3)缺乏学业或职业规划,贫困生从小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进入大学后更是拼命学习,但是缺乏长远的思考,常常跟随别人的脚步,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一样,当别人的学习方式不适合自己时,贫困生往往表现出焦虑,担忧。

3 困于心

高校医学贫困生长期生活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与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会心理失衡,表现出自卑、敏感、焦虑、孤僻、偏激等心理问题。作为医学生,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既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今后为患者提供诊疗活动的质量[4]。大学生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5]。医学贫困生与其他的专业相比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更易出现自卑与自尊矛盾、自强与消沉冲突等问题。长期的焦虑状态得不到倾诉和缓解,易形成抑郁性格。虽然每个医学贫困生的个体均不相同,出现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形都需要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三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政府、高校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这部分学生。现今,高校贫困生的思想主流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仰,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到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进一步需要提升的地方。虽然各高校都设有负责贫困生资助的部门,但主要是遵循流程完成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资助工作中的做法局限于开班会或是讲座等灌输式说教,并且未充分考虑到专业性质,尤其是医学院校,医学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素质培养分不开,高校若不能让贫困生正确认识经济困难,正确看待金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易缺乏奉献、感恩意识,职业情感冷漠,与医学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使命背道而驰。

四 加强医学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1 推行人文关怀化的资助方式

关于贫困生的一系列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从最初的贫困生认定到助学金的发放,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设计工作流程[6]。例如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谈心谈话,了解其家庭经济情况,充分尊重、爱护学生。或者高校可以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开展更为丰富的技能培训,拓展贫困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关于医学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更多地从医学人文教育中体现,通过开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从而把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医学技术永远造福人类[7]。同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继续深入学习政治、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

2 开展多样思政教育参与式实践活动

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从高校到辅导员都会围绕“励志”“诚信”“感恩”等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然而单纯依靠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显著。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教育性质的活动是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可以鼓励贫困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让贫困生参与到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医学院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志愿服务作为贫困生考核内容,如去社区免费为居民量血压、讲解CPR 或是去幼儿园、小学科普流感防治小知识等。鼓励贫困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励志、诚信、感恩、奉献的意义并在其间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3 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以“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为特征的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网络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确保“立德树人”得以全面落实[8]。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亟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利用网络突破原有思政教育的空间局限,依托官微、官博开展宣讲等活动,如微党课、医学生先进事迹展示、抗疫云课堂,以学生欢迎的形式营造隐性教育环境,无形中给予学生疏导和帮助,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