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利机构中儿童家庭生活意识培养的方法
2020-12-16李文文
李文文
摘 要:福利机构中的儿童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庭。多数儿童在成年后需要走上社会,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组建属于自己的全新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这时的他们不再是孤儿,而是一个新家庭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如何更好的帮助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完成人生角色的转变,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更好的胜任今后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的情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需要福利机构中的老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家庭;生活意识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8-0032-02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Family Life Consciousness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LI Wen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cial Management,China)
【Abstract】Due to various special reasons,children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family.Most of the children need to enter the society,start self-sufficient life,form their own new families,and become the participants and contributors of social life.At this time,they are no longer orphans,but the creators and guardians of a new family.How to better help these children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better competent for the future role in the family,and become a person with rich emotions,love life and positive,need the guidance and help of teachers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s growth.
【Keywords】Children;Welfare institutions;Family;Life consciousness
目前,我國共有400多所国办的儿童福利机构,10万多孤儿接受机构集中供养。2010年底,我国通过中央补助加地方财政的筹资方式,建立了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满足了孤儿的基本生存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孤儿成年后提供的教育、职业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机会。
2015年团拜会上提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由此可见,党、国家和社会注重家庭的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长处和短处会在社会生活中被放大,家庭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和未来的,家庭是一个实体更是一种思维和态度体现。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肩负着对未来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进步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福利机构中的儿童,也要面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去用自己的双手开启属于自己新的人生。调查发现,许多儿童在经历了家庭的变动和生活环境的更迭后,会出现孤独、自卑、逆反和依赖心理。如何帮助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帮助他们学会生活,热爱家庭,是需要教师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给予教育和引导的。
1.生活化教育的开展
(1)开展衣、食、住等生活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儿童福利机构,从机构功能来看是作为孤残儿童的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但对生活在其中的儿童而言则是他们生活的家。因此,这个家也需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也需要让儿童感受到什么是家庭、家教和家风。
家庭生活的基础离不开衣食住行,在机构内开展衣、食、住等生活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儿童积极参与到生活中来,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生活、适应生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高年级的孩子照顾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帮助他们学会关爱。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让儿童参与到简单餐点的制作过程中,帮助他们了解掌握食物的选择、制作、保存,营养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让儿童在机构内自己动手种植一些花草来美化生活环境,体验如何用双手来创造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日常活动,也能更好的帮助儿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
(2)培养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
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尽管存在出生背景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但他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对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儿童需要掌握并学习正确的基本生活习惯,并遵守所有的社会人都应遵守的社会生活习惯。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让儿童行动保持一致,而生活化的教育更能让儿童从内心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机构中的儿童在成年后,多数会离开福利机构或是寄养家庭,更长的时间是作为一名社会人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发展中。树立对生活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遵守并理解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会帮助每一位儿童更好的理解他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完善自身的情感需要。生存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短期的学习培训来掌握,而伴随人生发展的良好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及行为方式的养成,则需要从日常点滴的事情做起,從小进行培养和纠正。
2.美育的实施
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可以通过对朗诵、音乐演唱、舞蹈表演、乐器演奏、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学习,来找到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窗口。并在艺术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发掘自身潜力,重塑自信心,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
3.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
福利机构中的儿童,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家,但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这个家庭不是孤立封闭的,机构可以合理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鼓励福利院的儿童积极参加社区实践活动,走进周围的幼儿园、小学校、养老机构。如可以适当的组织儿童通过进养老院对老人进行关怀慰问活动,进入附近的学校和同龄人探讨各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环境保护、资源再生等问题,加深彼此间的理解。还可以进入幼儿园帮助小朋友开展游戏活动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在帮助儿童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实践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4.总结
儿童福利机构的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服务生命的工作,这份工作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对儿童的关爱和教导,将影响着今后千万个家庭的生活模式、教养模式和家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利机构中儿童的发展、未来的家庭生活以及对社会文明的传承和贡献将会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 ,中华女子学院组织编写.家庭科教育专业指导简明教程[M].海泽出版社,2019
[2]沈丹,群拥.儿童保护视角下西藏自治区的儿童福利院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
[3]朱眉华,蔡屹.孤残儿童的机构照顾与社会融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