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山皮影戏从历史中走来的“新动漫”

2020-12-16本刊编辑部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8期
关键词:影人皮影戏皮影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寶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2020年,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非遗,看非遗物件、听非遗故事、学非遗技艺,在看、听、学中体味、体知民间智慧,传承、传播中原文化。

本期,我们走进信阳市罗山县,了解一项历经四百年风雨的民间艺术——罗山皮影戏。

“一口唱尽千秋事,两手演绎百万兵;三提两抖扭乾坤,路远山高片刻行。”你猜这是什么?没错,它正是传承了两千多年,有着现代“电影始祖”美称的皮影戏。

深厚底蕴聚精华

皮影戏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仅仅是制作皮影,就需要工匠掌握民间绘画、剪纸、雕刻、彩绘、油漆、扎制等手工艺技法。唱念做打之间,帝王人家、平民百姓的故事被生动演绎,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轻松快乐的时光。

我国皮影戏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皮影戏最为典型的代表。在罗山地区,谁家儿女结婚、老人过生日、小孩办满月酒宴以及庙会还愿,都要请皮影戏班表演。可以说,哪里有喜事和庙会,哪里就有罗山皮影戏。

据《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罗山县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现在是国家级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罗山县与湖北交界,与安徽毗邻,聚“豫韵”“楚风”和“皖情”之精华,孕育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得江淮地域观众的青睐。

形象丰满内容精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之子自出生之日起日夜哭闹不止,但自从某日看到窗户上表演的人影后,就不再啼哭,秦始皇便遣人找到民间艺人,用纸剪成不同的人形在灯前窗户上表演,这就是皮影戏的表演雏形。经过不断发展,影人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渐趋完善,拿罗山皮影戏来说,其影人由本地黄牛皮制成,制作工序复杂,影人形象丰满,生、旦、净、丑,行当齐全。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罗山皮影戏表演团队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做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演员双手操作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上。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唢呐、锣鼓。罗山皮影戏的唱腔最有特点,它不局限于某一种戏曲音乐,而是包罗豫南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选择宽泛,也更贴近群众。

罗山皮影戏表演中,一般武戏的数量多于文戏。演武戏时,幕上两个色彩斑斓的小人打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幕后操作的人,则抡圆了胳膊,动作娴熟夸张。武戏中的激烈打斗场面是百姓们最爱看的,所以,罗山皮影戏艺人很重视学习武戏技巧。

大胆求变求生存

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罗山皮影也面临着人亡艺息的危险。在现代文艺市场冲击下,皮影戏在走下坡路。如果墨守成规,按照旧路走,路会越来越窄。为了求生存,罗山皮影艺人从唱腔、表演形式再到传播方式,不断尝试创新和改良。

跟上时代节拍的罗山皮影戏,仿佛从历史中走来的“新动漫”,时尚、好玩又好看。随着一批新剧目如《西游记》《山妞赴疆探亲记》《平原枪声》《朝阳沟》《小蕾卖鸡》《三个媳妇磨婆婆》《鸾凤和鸣》等,以及小猪佩奇、喜羊羊系列皮影衍生品的不断涌现,古老的罗山皮影戏正重获新生。

此外,罗山皮影戏的行头和道具也比过去更丰富,多达三四百个影人头和近百个影人身,山石草木、亭台楼阁、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利用灯光照射,影人能表演喷烟吐火、劈山倒海等绝活儿,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为了让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播得更远,一些艺人还尝试将罗山皮影戏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演唱、展示、营销网络化,还用电子屏幕显示,把方言转换成普通话表述,使罗山皮影戏走出河南,甚至走出国门,登上巴黎的舞台。皮影戏现已成为罗山民间艺术的一个亮丽品牌。

方寸戏台走天下,万古风云箱中存。期待栉风沐雨的罗山皮影戏,在后人的大胆求变中继续闪光。

猜你喜欢

影人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皮影的来历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安康皮影
影人漫像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