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贸易粮线上交易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6宋亮柳俊峰支俏张海鹉
文/宋亮 柳俊峰 支俏 张海鹉
随着我国粮食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粮食行业电子商务形式也在不断丰富。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政策性粮食的线上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逐年走高,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与市场潜力,有效保证了市场有效供给,促进了粮食流通,保障了粮食安全。
作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联网市场之一,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政府平台公信力,近两年不断探索贸易粮线上交易,帮助贸易粮交易商更好地找寻市场,进而提供更加稳定和广阔的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实现购销双方的“双赢”。
突破传统 守正创新
传统贸易粮的交易方式存在着信息流通慢、交易渠道窄、交易周期长、操作环节多等缺点。与此对应,线上交易能以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交流,较之传统线下交易,能大幅度降低企业搜集信息、交换信息、协商并达成交易的成本,有效改善了传统交易方式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可以说,贸易粮采取线上交易既突破了传统,又高效整合了资源,创新了发展模式。
交易流程规范化,提高合同履约率。在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进行线上交易,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系统流程进行。从公告及清单发布、报价竞拍、合同签约、出库交割、货款结算等所有环节均通过线上电子系统按步骤进行,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无法跳跃。这样可以规避风险,大大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流通环节扁平化,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线上交易,有交易意向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及时获得交易信息,以往用于寻找粮源所要耗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能大幅度降低,也有助于减少各类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同时在交易对象的选择上,突破了传统交易方式的空间地域限制,将以往地理范围分散的、单独的、少量的粮食交易规模化,扩大了交易范围,缩短了流通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了社会贸易粮的流通效率。
阳光购销,促进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传统的社会贸易粮购销行为不规范,市场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暗箱操作、变相阻挠出库等行为。而通过电子平台线上交易,规则公开、信息透明,整个交易环节和合同信息均联网可查,可以实现资金流转的标准化和痕迹化管理,确保买卖双方钱粮安全,提高交易的透明度,严格按照贸易粮交易细则保证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
提质增效 笃实前行
近两年,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依托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广泛开展省内外的社会贸易粮购销活动。从竞价交易看,2019年举办了10场玉米竞价销售交易会,累计成交7.32万吨,成交金额1.33亿元;2020年,交易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张,不仅举办场次和成交数量上呈现飞跃式增长,而且粮食品种也增加为4种大宗农产品,累计成交12.13万吨,较去年增长65%,成交金额达2.79亿元,较去年翻了一番。
另外,从价格走势看,对于玉米来说,今年一季度的成交均价1740元/吨,二季度1970元/吨,三季度2200元/吨,涨幅均在11%~13%左右;对于稻谷来说,今年每期竞价交易会的成交均价稳中偏弱运行,上半年的5场交易会均有成交,个别溢价110元/吨,而下半年的14场交易会中仅有3场底价成交,流拍较多。可见,玉米和稻谷都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市场行情。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40余家粮食贸易商在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销售贸易粮,同时中心也给予了免除手续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在线上交易。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今后要结合软、硬件的优势和特点,加强与粮食上下游主体有效对接,加强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准确释放市场信号,正面引导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促进粮食生产、销售、保障粮食供应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粮食流通提质增效。
对重点粮食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例如省内规模或贸易量较大的粮企,通过走访、座谈,了解企业需求,组织粮源,开展采购(销售)交易会,并逐步构建长期合作的模式。
积极探索更宽广的销售渠道。根据加工、饲料等终端消费企业的供求信息,创新交易模式,组织优质原粮进场交易,增加优质粮油的供给,满足粮油消费升级需求。
与销区市场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由于粮食的供需两端存在一定的缺口,产销区市场联合举办贸易洽谈会或展销会等方式,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矛盾,促进粮食从主产区向主销区平稳、有序流通,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