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猪群的保健

2020-12-16杨忠明欧钟明

猪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圈舍猪只猪群

杨忠明 ,欧钟明

(1.长江师范学院 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2.通江县畜牧站,四川 巴中 636700)

随着我国养猪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疫病也变得愈加复杂。而猪群保健成为人们有效控制疫病,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及措施,尤其是在规模化养猪场。在生猪养殖中“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是养猪保健关键指导思路。

猪群的保健措施有很多种,但是如果生产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单独采用某一两种措施,这是很难达到保健的理想效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追源朔本从“开始”就有效地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

1 猪场保健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的养殖方式还是“散养”为主,猪场猪只发病一般都比较简单,对整个行业的疫病防治水平比较低[1]。能够将动物喂饱,简单打针喂药即可。20世纪末,养殖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由于逐渐出现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给原有的疾病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少数国外疫病的输入,发病种类逐渐增加,不过均为单一感染,采用对症治疗即可痊愈。21世纪初,涌现了大量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这也增加了猪场的疾病防治的难度,从前的那种打针喂药的方式已不能控制住疾病的发生发展。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动保公司和疾病防治的兽医团队,对疾病的观念也从“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猪群的保健计划也由此而产生。

规模化养殖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体系;而且现代化养猪场还集众多学科之大成,如:兽医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工程学、会计学等等[2]。因此,对于猪群保健工作就应该具备完整的预防体系,而以往的“药物保健”和“三针保健”等等均已不能满足养猪业的发展[1],而是应当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营养配比和遗传育种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2 猪场环境

2.1 科学选址,场内布局合理

养殖场内部疾病的防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场址的选取。养殖场要与主要相关场地相距1 km以上,如:居民生活区、主要交通要道、其他饲养场地等等。与畜禽屠宰、交易、加工场地的区域有2 km以上的距离。并且对于养殖场内部要尽可能做到“背风向阳”,圈舍内部要做到污净分离,住房和圈舍等各种建筑物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整个场区的通风透气[3]。并要对场内和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2 用水环境

由于养殖场内的用水量比较大,所以必须保证要有充足的清洁水源,并且要取水、用水方便。同时对于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毕竟有着良好水质的猪场,能从根源杜绝和防治疾病的发生,能直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3 病死猪只处理

病死猪只携带了一定的病原体,如果不做好病死猪只的无害化处理,将直接威胁整个养殖场的疾病防治工作和生物安全。焚烧深埋是病死猪只常见的无害化处理方式,也可以在养殖场周围建设生物坑,定期在生物坑内放入火碱,而且生物坑必须要设置安装掩盖,病死猪只尸体被其他动物误食,传播疾病。生物坑周围也需要定时撒石灰。

2.4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养殖中,要警惕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和圈舍内的空气流畅,冬天要保持干燥通风,防止圈舍内部的温度过高和过低[4]。细心观察猪只,并根据体重、体况、性情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合群饲养,进而达到分群管理、分槽饲喂的目的。对于同一圈舍的猪只体重相差不能太大,小猪同圈体重差不能大于5 kg,架子猪同圈体重差不能大于10 kg。当对猪只进行分群饲养后,不要随意变动,减少合分群带来的应激。圈内饲养密度要恰当,一般来说,仔猪每头0.7 m2,育肥猪每头1.2 m²;夏冬季节可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或提高饲养密度。

2.5 环境卫生消毒

养殖场必须保证清洁卫生,猪栏应定期清洗和消毒处理,包括对饲养管理用具的消毒[5];猪出栏后更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防疫处理,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后才能饲养下一批猪只。圈舍内每天必须清扫;扫除的粪便或采用堆肥发酵,亦或者直接排入化粪池;两种方法处理后均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圈舍外也要定期清扫整理,杀虫灭鼠,清理垃圾,清除杂草。猪场内或周围地区发生疫情或者受疫情威胁时,必须进行临时彻底清洗和药物消毒,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应根据场内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防疫制度和卫生消毒制度,并要严格按制度执行[6]。

2.6 其他

不许在养殖场内饲养猫狗等宠物,杜绝因其他动物带来的疫情发生。制订猪场内外人员出入制度,进入后必须进行隔离方可到饲养区,禁止人员随便进出。

3 猪群营养

猪群保健对饲料的要求就是:饲料营养不仅仅只是达到猪群生长发育的需要,更要从饲料的角度增强猪只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进而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和抗应激能力[7]。营养对猪只的生长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营养能影响猪只体重、遗传和繁殖,另一方面营养也能影响到经产母猪不同胎次和同一繁殖周期的不同阶段。所以,必须要精细化饲养管理母猪,以满足母猪孕育和小猪生长的营养需要。

3.1 后备母猪

每日饲料中应含12.98 MJ/kg的消化能;同时,要有充足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且日粮中粗蛋白、赖氨酸、钙、磷的占比应为:15%、 0.7% 、0.82% 、0.73%。对于体重在80 kg以上的后备母猪,每日饲喂量不能超过2 kg[8]。

3.2 妊娠母猪

为提高经济效益,我国对妊娠期的母猪饲养制订了一个标准,妊娠前期的母猪体重为90~120 kg、120~150 kg、150 kg以上,每天饲料饲喂量应分别为1.7 kg、1.9 kg、2 kg。妊娠后期的母猪体重在90~120 kg,日饲喂量为2.2 kg,母猪体重在120~150 kg,日饲喂量为2.4 kg,母猪体重在150 kg以上,日饲喂量为2.5 kg。对于日粮中各营养物质含量最好控制在:粗蛋白12%~13%,赖氨酸为0.4%~0.5%,钙为0.6%,磷为0.5%;消化能最好 控 制 在:11.72~12.56 MJ/kg[9]。另外,为了提高母猪的饱腹感,除了饲喂混合饲料外,还应当通过投食青绿饲料或粗饲料,增加母猪对维生素的摄入。此外,在饲养中发现经产母猪在断乳后体型偏瘦,应增加一定的饲喂量,直至到体况增肥恢复正常为止。经产母猪如果在妊娠最开始阶段有较佳的膘情,那么在妊娠前期稍微减少每天的饲喂量,控制其膘情,到达妊娠后期再逐日增加。青年母猪由于自身还未完全发育,为使母猪的自身身体状况以及胎儿的营养需求得到保证,于完整的妊娠期内,应对青年母猪逐步增加饲喂量及营养水平[10]。但不管是哪一种类的母猪,妊娠后阶段都需要提高饲喂量,以保证营养供给。

3.3 分娩母猪

为了防止母猪临产便秘,对于临产前一周的母猪饲养中,应注意在日粮中增加小麦麸,并减少10%~20%精料。在母猪进行分娩前的1~2周内应该饲喂一定剂量的抗生素,从而预防仔猪及母猪出现各种疾病[11]。分娩前的半天对母猪最好喂麦麸水而不喂饲料,且为减少母猪的应激反应,在天冷时要用温水进行饲喂。在分娩当天可以减少当日饲料的饲喂,后面每天逐渐再增加饲喂量,在分娩结束7 d左右日粮量要达到哺乳母猪的水平。

3.4 哺乳母猪

对于还在哺乳期间的母猪日粮中消化能应达到12.14~12.98 MJ/kg,粗蛋白、氯化钠、赖氨酸、钙、磷的含量分别为14%~15%、0.4%~0.5%、0.5%~0.6%、0.65%、0.5%。泌乳的母猪在饲养期内需要控制每天的饲喂量与饲喂次数[12]。分娩后不要喂过多,经过3~5 d逐渐加量,7 d后即可转为标准量。产后10~20 d、20~30 d的配合饲料日饲喂量应为4.5~5 kg、5.5~6 kg,产后第四周内又逐渐控制到5 kg左右。每天最好饲喂4次,时间最好是早上六点、上午十点、下午两点、晚上十点;泌乳期的母猪最好在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通常情况下饲料和水的比例最好在1∶0.5~1∶0.7之间,这样最有利于母猪的身体。

3.5 哺乳仔猪

仔猪出生后,应该及时饲喂母猪初乳,提高免疫力,补充营养。为避免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和腹泻,在出生3日龄时,每头仔猪肌肉注射“牲血素”1 mL和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 mL,或者肌肉注射铁制剂1~2 mL[13]。

3.6 保育期仔猪

由于仔猪的消化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所以新转入到保育舍的仔猪容易发生疾病,如:腹泻[14]。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饲养过程中就要逐渐过渡饲料,具体来说就是:在仔猪刚进入到保育舍饲养的第1周,还应继续饲喂教槽料,在这一周内再逐渐添加过渡使用保育料。同时,在饲喂中应控制每次的饲喂量,少量多次添加。饲养一段时间后,为了保障猪只的营养摄入,促进猪只的生长,逐渐增加饲喂量,并减少饲喂次数,逐渐到自由采食方式。

3.7 育肥猪

育肥阶段的猪,重点是做好重大疫病的免疫,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据调查,目前我国的猪只日粮能量普遍较低,为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猪只育肥,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能日粮[15]。实践证明,采用高能日粮,饲养周期可缩短20~25 d。

4 猪群管理

4.1 加强生产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猪群保健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若猪场仅仅只是升级了配套设施,而没有加强饲养管理,那也会使得整个猪场的生产结果受到影响。所以,每个养殖场内必须有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制度。如今国内养猪场以饲养管理人员的人工操作为主,这就对每个饲养员的精细化操作有极高的要求。当然,每个场都有自己特殊的情况,所以不同的猪场对饲养员的要求也不一样,但其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都是达到减少猪只应激和疾病的目的。养殖场内的现场管理不仅要按计划进行严格落实,还得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同时还要按照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依据防疫体系和检测体系,做好日常疾病预防工作。

4.2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现如今控制传染病还是以定期注射疫苗为主,所以每个猪场都必须有科学、完善、详尽的免疫程序。在严格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后,才能进行疫苗的接种;疫苗要妥善保管,接种疫苗时,要对疫苗接种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并且不能有漏防、少防的情况发生[16]。每次免疫注射后驻场兽医需做好效果监测,不可大意。对于免疫程序的制订,各养殖场应根据场内猪群健康监测情况,绝不可生搬硬套,相互抄袭,一成不变。

4.3 减少应激

应激反应会使猪群生产效益下降,抵抗力降低,极易群体性发病,甚至造成死亡。在生猪养殖中,在不同饲养阶段都会对环境、气候、饲料和免疫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养殖场内应该注意减少环境变动频率,采取措施控制猪舍内的温度,避免突然断乳和换料,以期达到减少应激反应的目的[17]。

5 养殖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

在整个猪场生态系统中,猪与人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猪场饲养员的饲养管理理念、责任心、一言一行都会对猪只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好的饲养员可以让出生时的弱仔变成在断奶时的健仔;不负责任的饲养员也会有更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18]。分析其原因,少部分人是自身责任心的问题,更多的都是对工资、福利、学习提高、自身价值、归宿感等方面。当饲养员在具体养猪生产中,任何不按生产要求的行为都会危害猪只健康,那么猪群的保健要求也更达不到。所以,要优先提高饲养员的素质,培养出饲养员的责任心,才能更有效率地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

6 结论

猪群保健包含了:药物、疫苗、营养和养殖人员工作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养殖生产实际中,要进行全面协调,均衡着力,决不能避重就轻。只有抓住了各项工作的重点,严格执行各项饲养管理措施,方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获得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圈舍猪只猪群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