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农业生产问题探讨
2020-12-16张蕾
张 蕾
(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河北衡水 053000)
大数据时代,基于技术的支撑与作用,农业产业方面的智慧化发展成为可能。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农业生产真正实现技术化、标准化、智能化。农民在实际开展生产活动过程中,可将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农业”现代化运营模式,为农业高质高量生产带来更多可能性。但同时,因农民对现代技术不够了解,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智慧农业生产进程中因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而无法获得快速、健康发展[1],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对“互联网+”智慧农业生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了解“互联网+”对智慧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找准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智慧农业生产问题。
1 “互联网+”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1 农业资源的科学配置
大数据时代为打造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将农业生产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后,构建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生产模式,更利于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互联网平台所展现的信息快速传输与即时共享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与销售问题。同时利用网络平台信息的有效抓取与共享,可针对农业生产问题进行更加客观的大数据分析。将最先进的生产经验与技术融入智慧农业产业中,不仅可优化生产流程,还可实现高质高产。而农业智慧生产可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对各生长周期进行全程监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隐患,确保更加及时地对病虫害等相关问题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基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不仅可进一步实现精准化农业生产与管理,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劳动成本。由此可见,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可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促使我国全面实现智慧农业生产,打造农业大国管理新格局[2]。
1.2 农业生产逐渐趋于标准化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地理面貌、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生产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产生直接影响。自然条件相较生产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高度的不可控性。因此,人们必须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利用无线传感器等技术更加完整、精准地记录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并能够通过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中的光照、温度、水分等进行积极干预与调控,通过对网络记录进行归纳与整理,深入分析农业生产中易引发问题的信息,从而利于农民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产业中自然灾害等发生的概率。从这个层面可看出,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我国农业生产逐渐趋于标准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更好地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智能化操作农业生产设备。农民可根据既定的农业生产标准,不断提高农作物生长速度,切实凸显智慧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价值,使我国农业趋向更好的态势发展[3]。
2 “互联网+”智慧农业生产问题的具体体现与解决策略
2.1 智慧农业生产结构未展现出真正的优势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智慧农业从本质与技术理论出发,生产标准、生产质量、生产数量、生产管理规范化的实现都有了十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在实际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智慧农业生产结构目前并未展现出真正的优势与价值。目前,部分地区仍采用一家一户分散育苗的种植方式,没有将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与配置,不仅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会消耗大量资金,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优化智慧农业生产结构,根据行业标准,利用现代技术监控手段,选择最优质农作物品种,并能够在培育壮苗方面进行智能化处理,确保幼苗能够健康成长。同时,需结合不同阶段农作物生产要求与标准,对温度、湿度、水分等进行科学调控。并能选择具有一定大数据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员,更深入地参与农业生产,真正将互联网技术等应用到农业领域,切实发挥智慧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势与价值。将互联网方式与生产思想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与优化农业结构的牢固性。同时,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生长土壤进行检测,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更多更适宜的品种,大规模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确保农业资源的物尽其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4]。
2.2 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与灵活
智慧化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关键的环节仍在于人员的使用与人才的引进方面。目前,部分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在硬件设备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但缺乏充足的人才来具体落实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当地农民,因缺乏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仍旧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真正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自身的生产结构。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职业农民培训不够重视,导致他们不具备开展智慧农业生产的能力。农业职业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与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职业化农民培训力度,通过制定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对农民的生产思想、生产技能、大数据思维等进行培养与提升。同时,结合当地农民实际生产水平,以及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灵活调整职业化农民培训计划与流程,确保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切实能够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而只有培养出更多职业化农民,并不断扩大覆盖面,引导他们熟练应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将技术与生产经验进行科学融合,才能全面展现“互联网+农业”的优势。由此,还可确保我国真正迈入智慧农业,并能够在生产、管理、销售、品牌营销等方面实现智慧化、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切实解决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促使我国由传统农业生产有效过渡到智慧农业生产,实现真正转型,并为智慧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而在对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进行完善与丰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重点考虑区域资源、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关键因素,对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进行灵活调整与创新,不仅需要关注农民职业化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对当地农业生产特征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制定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民职业化建设体系。
2.3 农民职业化培训机制缺乏社会适应性
关于对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智慧农业生产问题的研究,需切实考虑人员的培训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没有真正构建具有科学性、完善性、广泛市场适应性的农民职业化培训机制。即便部分地区对农民职业技能开展培训工作,但因缺少具有全面性的市场调研,导致培训的方案不能真正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通常情况下,面向农民所制定的培训内容,更多地展现在农业种植、生产等方面,而没有结合农民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所谓的智慧农业生产,更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农业生产经验、种植技术与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能够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而真正实现智慧化农业生产。但目前,大部分农民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仍延续传统的工作模式。基于这样的智慧农业生产问题,相关部门应切实关注诱发问题的关键因素,应通过对农民职业化培训机制进行创新与优化,全面提高农民职业素养、信息素养,使农民真正职业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且能够在常态化的工作中科学地运用互联网技术,确保农民真正实现智慧化农业生产与种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能够对农民职业化培训机制进行动态、市场化的调整与优化。根据当下最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技术、知识的完善程度,不断加大农民职业化培训力度,既要教会农民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还应引导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线上学习平台,农民通过直播课程、远程教育等更深入地学习农业种植与生产知识,并能够将农业生产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等进行巧妙融合,真正做到智慧化生产与经营。以“互联网+农业”的形式,常态化、广泛化开展农业种植与生产工作[6]。
3 小结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智慧农业生产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应明确了解“互联网+”对智慧农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与解决。而在对农民互联网技术应用、生产结构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对本质问题进行深层挖掘。积极完善职业化农民培训机制,为真正迈入智慧化农业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