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山坡地仿野生栽培技术解析
2020-12-16杨红梅
杨红梅
(新绛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运城 043100)
新绛县是黄芩的产区之一,近些年新绛县黄芩种植面积明显提升、栽培技术持续优化改善,当地黄芩产量逐年提升,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新绛县地貌结构为“南岭北山中间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一般海拔在400~600 m。新绛县的地理环境为黄芩山坡地仿野生栽培提供了条件。历史上山西黄芩中药材产量最多,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依靠野生黄芩供应市场,但由于黄芩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遭受破坏,造成黄芩野生资源面临枯竭。而野生黄芩药用价值远高于纯人工栽培的黄芩。因此,大力发展黄芩山坡地仿野生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山西新绛县黄芩介绍
黄芩也被称为山茶根、黄芩茶等,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如凉血安胎、清热燥湿、消炎抗癌等。野生黄芩主要生长在山坡、山顶等较为干燥的区域。黄芩耐严寒、喜温暖、怕洪涝,因此不适合在排水不良地区种植,只要种植技术掌握得当,在荒坡、林地、均可种植。苗期喜肥喜水、早春怕旱、怕积水,如果积水不能及时排出,会影响根系生长,甚至出现烂根死亡情况。黄芩生长过程对土壤要求不高,但是黏土含量、砂土含量不宜过高,容易出现发育不良、产量降低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种子寿命在2年左右,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温度在15℃~30℃均可发芽。
新绛县的地理环境为黄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黄芩整体上为椭圆形、扭曲,直径在1~3 cm、长度在8~25 cm,表面为黄色或棕黄色,具有稀疏疣状细根痕,上部较为粗糙,存在不规则纹路,下部有顺纹。整体上硬脆、容易折断。20世纪90年代前,野生黄芩资源过度采挖,造成野生黄芩遭受严重破坏,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绛县开始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从21世纪开始发展黄芩种植行业。在人工种植中发现,人工种植与野生黄芩药用价值相差甚远,药用物质含量少、质量低,因此黄芩即使是家种,也要采用仿野生栽培,经过多年的努力,黄芩仿野生栽培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2 黄芩山坡地仿野生栽培技术
2.1 选种与播期
选择籽粒饱满、发芽率较高的种子,黄芩对播种季节要求不高,除了冬季外几乎都可以播种。但想要实现黄芩高产优产,依然需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通常在土壤5 cm温度在15℃以上为基准,新绛县通常是4月—5月种植。新绛县由于春季水分不足,而山坡地灌溉条件有限,要趁墒种植。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整地,保持土壤透气性,随后将种子均匀撒在松土上,尽可能保持较宽的播幅,播种完成之后再人工压实。压实之后用喷壶喷一次水。套种播种量为1 kg/0.067 hm2。黄芩直播采用条播、撒播、穴播为宜。播种过程中,在做好的床内播种,行距为20 cm、浅沟深度为5 cm,覆土1.5 cm,稍微镇压。
2.2 田间管理
2.2.1 中耕除草
黄芩在苗期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在出苗到封垄期间需要松土除草3次以上。首次是在齐苗后,以浅耕为主;第2次在定苗后,浅耕为主;之后要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再中耕1~2次。种植后的第2 a、第3 a的返青季节要对种植山坡地进行清理,同时耕地松土。返青后直到封垄前,依然要中耕2次左右,确保黄芩可以正常生长。
2.2.2 间苗、定苗、补苗
齐苗之后要对过于密集部位进行疏苗,苗生长到5 cm时,按照株距7 cm交错定苗处理,发现空缺处及时补苗。补苗需要带土移栽,并浇灌定根水,促进新苗成活。
2.2.3 追肥
黄芩在生长过程中每年都要追1~2次肥料,最好是采用复合肥,有助于提升黄芩产量。在首年定苗之后,次年(至以后)返青到封垄阶段,进行一次追肥。追肥要根据植株生长状况决定用量,如果长势非常强甚至可以不追肥[2]。
2.2.4 浇灌
由于黄芩苗喜水,因此在播种到出苗阶段保持土壤足够湿润;出苗到定苗期间,如果土壤较为干旱,可以在定苗期间人工浇灌。在后期不遇到特别干旱情况无需浇水,有助于扎根和蹲苗。遇到连续雨天要避免积水问题,由于山坡地存在坡度,通常不会出现大量雨水堆积,有利于排灌。
2.2.5 剪花枝
在植株现蕾到开花期间,要第一时间剪掉花枝,避免花枝消耗掉大量养分,促进根系发育生长,有助于提升黄芩产量。
2.3 病虫害防治
2.3.1 根腐病
根腐病顾名思义主要是危害黄芩植株根部,初期很多根系变为褐色、腐烂,之后逐步蔓延到整个根系,最终整个植株死亡。针对根腐病,要适当的施加磷肥、钾肥,暴雨天、连雨天注意山坡排涝,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如果地块根腐病现象严重,要和豆类、油葵等作物轮作3年以上。一旦发现了大面积爆发根腐病,可以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好转[3]。
2.3.2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是危害黄芩植株的叶片、果荚,在表面上出现白色斑点,就好比表面上存在一些白粉,病斑随着时间推移由小变大,最终汇聚覆盖整个叶片,之后病斑上会形成黑色小点,轻则减产、重则死亡。造成白粉病主要是因为湿度过大,从而造成植株干枯、不结实。防治白粉病必须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秋冬季节将死去的植株清除干净,减少病菌越冬量,山坡地要注意通风,种植密度不宜过大。如果大面积发病,可以使用40%氟硅唑悬浮剂8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好转[4]。
2.4 采收加工
黄芩在播种之后2~3年即可采收,采收时间最好在晚秋、早春萌芽前,小心挖取植株,不可将植株挖断,全部挖除之后将根茎泥土抖掉,将植株晾晒到半干状态,将外皮去掉再迅速晒干或烘干。在晒干期间要避免被雨水淋湿。黄芩撞皮工作十分重要,第1次是在晒到三成干时进行,第2次是在晒到六成干时进行,第3次是在晒到八成干时进行,完全晒干之后再进行最后1次,成品为黄白色,通常每0.067 hm2可以获取干药材300 kg以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黄芩山坡地仿野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黄芩种植产量和质量,且更加符合自然规律,药用价值更高,满足市场需求。近些年,新绛县的黄芩种植效益逐年提升。仿野生栽培技术每0.067 hm2用种量为2.5 kg,每0.067 hm2投入成本500元左右,干货产量可达300 kg/0.067 hm2以上,价格为20元/kg(质量较好的可以达到27元左右),每0.067 hm2产值可达万元左右,年收益非常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