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的若干思考

2020-12-16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3期
关键词:量产新品种农作物

俞 昇

(甘肃省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智慧科学的逐渐进步,农作物出现了很多新品种,但推广度较低,转化存活率不高,缺乏后续的研究价值。基于此,对作物新品种进行选育、推广和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对于改良农作物品质、优化市场秩序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农民在长期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改良生产技术并提升了作物种植效率,从单纯的自给自足到如今能够将作物转化为生产原动力进行买卖,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市场的发展。这些都与作物新品种的开发与培育有关。以甘肃武威棉花种植为例,棉花的种植成本较高,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引进一批高精尖生产设备,还需要在经营中与病虫害作斗争。但是随着棉花种植中许多新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应用,很多抗病棉花品种被培育出来,极大地减少了病虫对于棉花种植的危害,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率。

1.2 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虽然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品种作物被选育出来,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地域的传播效力毕竟有限,推广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优质的新品种得不到推广。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和新作物被发现并被推广和营销。将新品种和新技术分享并推广出去,能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受益,为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1.3 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群体。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以及缩减城乡差距的战略进一步部署,农民群众的收益增加了,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国民经济总收入也有了长足发展。而在这些战略部署中,就有加快农村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鼓励农业专家育种考察,因地制宜培育优良新品种;也鼓励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劳动智慧培育新品种。这些政策手段的推行,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农民进步,加快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来讲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2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阻碍

2.1 新品种选育问题

2.1.1 选育的难度较大,重复性工作繁多

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是需要在特定的一个区域内,根据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开展的选择和育种工作。整个过程的流程很复杂,作物选择品种所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再加上甘肃武威本地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与江南或东北等地相比就少,导致作物遗传变异的背景相对匮乏,如果基础材料和研究的手段再落后一点,势必会为育种工作的开展设置难度。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农业市场对于育种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虽然一些大宗型的农作物育种已经开始处于上升的阶段,如我国河西地区的春小麦,由于其本身具有易保持、稳产性能强以及推广效力好等特点,成为近几年来育种的典范。但是在品种升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跨越单一的生产界限,真正做到无差别推广。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培育出新品种,各农业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人、物等力量对成千上万的农作物进行考察和分析,逐一淘汰逐一甄选。但是最终所选择出来的适应性品种大多也只进行了地域适应,并无法真正做到全面推广。再加上我国农作物选育水平较低,甚至部分农业育种单位存在恶性竞争的局面,无法做到资源、技术和信息的即时共享,给新品种选育工作带来了困难[1]。

2.1.2 品种审定方案具有随意性

一般情况下,新品种育种通常都具有很强的目标地域。但是在审定新品种时,有些人员急于求成所采取的试验方法或者创造的试验环境并不是量产的要求。甚至在鉴定品种时将多种不同状态下的作物归置到同一环境下进行鉴定。例如在河西春小麦的育种中,节水型新品种需要在限额的灌溉区域才能发挥种植效力,如果被移植到水域充分的地区势必会产生早熟或倒伏的情况,无法达到量产。而且每年胎死腹中的新品种选育,很多都是由于试验种植环境和鉴定环境不统一造成的。

2.2 推广应用的问题

2.2.1 推广应用与育种品种不成正比

当前,相关部门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新品种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也培育出很多优质品种,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能够实现量产并走进大众视野的作物却少之又少。其中一方面就是在审查和推广的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到位,很多品种在经过审查之后便草草了事,没有经过专家的会审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因地制宜进行量产,而是依然小规模生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大育种单位单打独斗,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效配合,在技术推广和样式创新方面无法做到利益均衡。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种子经营体制不健全,整个市场局势相对混乱,为新品种的推广埋下了隐患。

2.2.2 栽培推广技术不配套

新品种在研发出来之后,除了要进行推广,后续的栽培技术以及量产模式也应该跟着进行升级。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完成新品种研发之后,后续的配套工作并没有有效跟上,一般都只是笼统地提炼一些栽培要点,缺乏根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导致部分新品种在送审阶段就草草夭折。例如陇春19号小麦,曾经创下了量产最高记录,但是也只延续了3年而已。主要原因是后续促丰的手段不合理,再加上种性退化速度快,提纯复壮的速度跟不上,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消亡[2]。

3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的建议

3.1 创新作物育种规模体制

以甘肃武威为例,本地应该依照生态区域的发展现状,组建紧密合作的农作物育种部门和团队,将当下的人力资源和物资等有效配置,创新研发新品种选育体系。例如促进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专业的育种基地,对重点新品种培育方案进行有效的鉴定和执行。各个底层在配合育种审定工作的同时应该监督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对后续配套技术的研发提供动力支撑,使新品种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新品种生成后,无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符合一般市场的发展需求,即可在相应的地区进行针对性推广应用,以防止造成后续各类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地推广,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有效升级。

3.2 有效促进选育品种的多样化

整个甘肃省土壤、气候以及地域生态的差异非常明显,与一些江南地区相比,作物的类型较少,而且产量也有限。基于此,在实际育种的过程中更应该从品种进化的角度入手,确定选育目标以此地生态为主,同时强化基于逆境下新品种选育工作的鉴定。例如,在灌区选育节水型品种,针对河西的春小麦,除了要做到当地量产之外,还需要满足内陆河流域节水生态建设的个别需求,从而保障生产量。

3.3 优化新品种检定的科学性

在不断扩大农作物新品种育种鉴定试点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将当下鉴定过程中常见的随机区设计方案转变为裂区设计。同时,也要以能够因地制宜的新品种建设区为主区,以不同状态下水肥密等栽植技术组合为副区,以一年为单位采取品种年度淘汰制。虽然这种做的试验规模被扩大了,但是在新品种保护和提升试验效率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优异性,真正地做到了优良选种和优质栽植的配套研究,能够极大地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效率[3]。

3.4 强化配套应用技术

育种单位应该主动改变传统观念,主动与当地的农民、管理部门以及种子企业联系,将新品种和新培育技术的研究当作科学事业来进行。同时,要结合当地的农作物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以及针对这种品种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同样也需要对配套的技术更新工作进行有效跟踪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品种的繁育和提纯复壮工作,使优良的品种和优质的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配合,进而促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的效率。

4 结束语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作物新品种育种工作的日趋成熟,相关单位需要对新品种育种过程中各项流程中的漏洞进行有效清除,保障育种的数量和质量,实行跟踪选育,促进选育品种的多样化和选育技术的集约化,并提升审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推广的过程中育种单位也需要积极寻求其他部门的合作,强化后续配套的应用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引用效率的同时,为整个农业市场的长足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量产新品种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青菜新品种介绍
基于国六排放标准下的量产车评估测试(PVE)方法研究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混合锂金属电池量产倒计时 或掀下一次电池革命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捷太格特(JTEKT) 成功开发“电机用新陶瓷球轴承” 并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