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里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020-12-16刘振宁杨继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3期
关键词:蔬菜

刘振宁,侯 杰,杨继峰

(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 阿里地区基本概况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最西部,所辖有7县37个乡镇134个行政村,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为半农半牧为主,改则县、措勤县、革吉县为纯牧业。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自然环境异常艰苦。土地面积:阿里地区行政区域面积为34 5581 km2,总耕地面积为2 501.68 hm2。土壤类型:阿里地区境内主要土壤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草甸土、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等7种类型。阿里高原的气候取决于地质地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整个阿里高原恶意分为三种气候区,分别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阿里地区并不是个四季分明的地区,几乎只有冬夏两季,且冬长夏短,年无霜期仅为120 d。多大风天气,尤以东部改则、措勤为最,年大风天气达115 d。日照充足,狮泉河镇日照时数年3 545.5 h,为西藏最高。狮泉河镇年降水量仅为74.4 mm,为西藏最低。交通条件:阿里地区实现“村村通”公路,乡村公路及专场道路维护保养良好。但是札达县的萨让乡、楚鲁松杰、底雅乡冬季封山路险交通极为不便。以狮泉河镇为中心,2010年昆莎机场正式通航。通讯条件:县各乡(镇)镇、村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已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目标。灌溉条件:各县农业点基本能实现灌溉。农业技术力量:普兰、札达、日土、噶尔县现缺乏种植业方面技术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2015年全地区总户数有22 169户,全地区总人数108 456×104人,其中贫困人口有21 419人,贫困总户数6 508户。

2 阿里地区农牧业生产现状

2.1 种植业方面

青稞、豌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是阿里地区的主要作物。2017年,阿里地区粮食面积为1513.3hm2,其中青稞面积为138.33 hm2,豌豆面积为0.1;油菜面积为100 hm2;蔬菜面积只有143.33 hm2(其中露地面积为103.33 hm2、设施面积为40 hm2)。养殖业方面:2017年上半年末阿里地区牲畜存栏头数达276×104(头、只、匹)。特色产业主要有雪绒王、金紫绒、象雄半细羊等。

2.2 蔬菜产业蓬勃发展

有数据表明,2017年阿里地区蔬菜播种面积143.33 hm2、总产量4 500 t、总产值为406.7×104元。2018年阿里地区蔬菜播种面积152 hm2、总产量4 700 t、总产值为483×104元。2019年阿里地区蔬菜播种面积188 hm2、总产量5 100 t、总产值为508.5×104元。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和日土县。科技兴国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近3年,阿里地区组织技能培训,专家下基层帮助农户优化生产流程,共培训了1.2×104人次的技术人员,印发简报41期,发放农业书籍1 000余册,在干旱、低温以及极寒等恶劣天气,印发技术资料,配合现场指导,顺利的帮助农户提高产业抗灾能力。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下到田间,为农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切实解决菜农的生产问题。此外,对于适应于大规模无公害生产的机器设备进行广泛推广,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企业,为他们带去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灾避灾技术、棚室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蔬菜连作障碍预防技术等先进实用科技,这些技术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阿里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尤为重要,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有赖于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的管理,帮助菜农选择低度、低残留和生物型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提升蔬菜产品的质量。好的产业也需要优秀的领头羊,全地区目前有7家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这6个合作社的品牌建设积极推动阿里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阿里地区蔬菜价格高的问题一直困扰广大百姓,为解决实际问题,联合地区商务局及西藏种都农业公司于2016年9月1日在地区开设4家蔬菜直销店,让百姓吃到更加便宜新鲜的蔬菜。随后将逐步在辖区7个县设立蔬菜直销机构,以解决百姓吃菜难买、菜贵的难题。

3 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阿里地区缺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蔬菜交易环节较为薄弱。蔬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较弱;本地蔬菜季节供求不均衡,蔬菜季节价格差异大;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小,蔬菜供应矛盾较为突出;蔬菜品质有待提高,产品深加工或冷链销售体系不完全,产业链不完善;基地规模较小,缺少生产或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基地乡、村基本无专职或兼职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4 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4.1 市场优势

蔬菜消费市场巨大,随着阿里地区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蔬菜产品需求量不断提升,而且更加注重品种、质量方面的需求。阿里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营销体系逐渐完善。

4.2 效益优势

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在行业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露地蔬菜产值一般在5 000元/0.067 hm2,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产值每0.067 hm2可达万元,特色蔬菜(如水果黄瓜)产值在8 000元/0.067 hm2以上,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

4.3 区位优势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最西部,气候特殊,早晚温差大,种植出的蔬菜鲜嫩、适口性好。蔬菜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5 下一步阿里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产品供应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着手规范地区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切实为菜农卖菜提供公平的交易平台,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完善零售市场的管理,蔬菜零售市场开辟农民自产自销专线,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设立直销窗口,实行农超对接等工作。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建设,解决当地广大菜农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5.2 要注重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一是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都应当进行规范,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一方面能够加强品牌建设,另一方面从源头确保了蔬菜产品的安全。二是对农残检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对进入市场的蔬菜产品均应当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专业合作者或生产大户,应当建立生产档案,为下一步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健全阿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有必要开展农残检测的场所建立农残检测室,对基础蔬菜农残经常性的抽检。

5.3 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建设

一是重视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支持、鼓励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二是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适宜阿里地区种植的蔬菜新品种,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普及率,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三是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增加精细高档蔬菜比重,扩大设施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努力增加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结合设施蔬菜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6 结束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阿里地区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做大做强现有蔬菜产业,努力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真正让阿里的人民吃上放心应季的新鲜蔬菜。

猜你喜欢

蔬菜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蔬菜杀手“放狠话”
蔬菜与营养
蔬菜也“疯狂”
蔬菜的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