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对米易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0-12-16秦建军
秦建军
(四川省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米易 617200)
1 主要影响
此次疫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尚难在短期内做出准确的预测。同时,此次疫情与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艰难并行,又增加了各生猪养殖基地发展的微观困难。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养殖业发展遇到新的困难,饲料供不上、物资运不进、产品销不出、用工回不来等问题,若不迅速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产业稳定发展,而且很快会影响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1]。
1.1 影响概况
总体判断,生猪养殖产业深受重创,冲击全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由于本次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广泛且严厉,导致生猪在前期运输受阻,因此预计本年生猪产业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2019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至今尚未完全恢复[2]。
据作者电话采访,米易县某生猪养殖场反馈,2020年3月生猪存栏220头,出栏30头,出栏价36元/kg,2019年3月生猪存栏150头,出栏32头,出栏均价12元/kg,同比分别增长46.67%、-6.25%、200%;另据米易县城南菜市场显示,2020年3月生猪后腿肉售价52元/kg,2019年3月生猪后腿肉售价38元/kg,同比增长36.84%。
1.2 影响范围
生猪养殖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业人数多,疫情对生猪等养殖、肉食品加工、销售、新农村建设等均产生冲击。生猪养殖基地、肉制品从业人员等,都无一例外的受到直接冲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依然严格,需要扎实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持续巩固拓展稳定向好疫情防控局面。在疫情可防可控区域,集市实行有限开放,由于不同经济体的联系日趋紧密,很难想象米易养殖业不会受到冲击而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而独善其身。
2 原因分析
2.1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和严重危害性特点
尽管国家相关部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病毒溯源、传播机制、快速检测、药物筛选、疫苗及抗体研发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但目前形势依然严峻。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各地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当前工作生活中心都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人员外出等都受到了较大影响[3]。
2.1 生猪养殖业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疫情的出现使之更为突出
2.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 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成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全县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三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具体表现在:疫病防控基础脆弱,村级动物防疫员发挥的作用有限,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大难度较高。
2.2.2 生猪规模养殖量偏小,规模化程度不高 随着大量农民投身早春蔬菜和特色水果种植、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县生猪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化养殖发展仍然不足。当前,全县有规模化养殖场23家,但正常养殖仅为21家,养殖生猪1.8万头,平均783头/家,2020年1~3月出栏生猪0.5万头,生猪规模化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2.3 缺乏本土大型生猪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 当前,米易县虽与一些知名生猪龙头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全县生猪养殖规模,但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多数未与当地养殖户建立利益联合体,在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2.4 未形成本土生猪品牌,市场影响力偏弱 近年来,米易县农业高速发展,“阳光米易”已成为区域农业知名品牌,但在生猪养殖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全县生猪产业各环节仍被国内知名品牌占领,自我品牌创建还未正式提上日程。
2.2.5 环境保护严要求与生猪养殖规模扩大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米易县的生猪养殖基地均建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只能起到示范作用,尚不能发挥“以点带面”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庭院式小规模养殖散户,粪污处理措施不到位,仅进行初步填埋处理,在超出有限的土地承载力后,将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3 对策建议
3.1 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完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体系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部委牵头开展新冠肺炎重大科研攻关、中国卫生专家和世界其他卫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当前,符合复工条件的饲料生产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养殖基地等要在做好员工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尽快让生产步入正轨。
3.2 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个地区生猪产业的升级发展不仅要引进知名龙头企业,长远看更要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本土企业更了解本地区产业特点,发展家乡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为此,应坚持“外引和内扶并举”,出台支持和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及养殖大户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用地、环评审批上简化程序,并加大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支持力度,使本土企业能得到快速发展,真正发挥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关键作用[4]。
米易县为加大畜牧业养殖发展力度,于2020年2月出台了《米易县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力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规定“新引进在米易县境内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通过验收后,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发展生猪养殖场(户),年内新增能繁母猪达到50头及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扩大生产规模的养殖场(户),新建标准化圈舍不低于800m2或改扩建圈舍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50%,且年出栏育肥猪达到1000头以上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已享受过国家项目补助的不再享受。”
3.3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
一是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网络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非接触培训、进修等方式推广现代养猪技术,让广大养殖户掌握母猪繁育能力、仔猪早期断奶与保育等使用技能,切实提高我县生猪生产科技水平。二是加快推进生猪品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猪扩繁场建设项目,逐步提高优质外二杂母猪的制种和供种能力。同时,对引进优质外二杂母猪的规模场给予适当引种补贴,建立一批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外二杂母猪规模商品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切实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
3.4 助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水平[5]
金融助力疫情防控期间生猪产业发展,各地可根据实际条件,考虑采取由农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等联合制定减少生猪养殖借贷程序及环节的政策文件。同时,减免疫情期间亏损的生猪养殖基地及肉制品从业人员的贷款利息,尽量减少生猪养殖人员的还贷压力。考虑出台疫情期间补贴生猪运输所产生的交通运输费用的政策,提高广大生猪运输人员的积极性,帮助养殖户和肉制品经营人员更好地销售生猪及肉制品,有效保障养殖户收益不受到损害。如:米易县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额,将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2000元增加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增加至800元,扩大了育肥猪保险规模,进一步增强生猪养殖风险抵御能力,调动生猪养殖场(户)恢复生猪生产的积极性。
3.5 谋划打造本地特色高端猪品牌,形成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
米易县具有发展现代生猪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目前,全县有序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建议从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学习并借鉴重庆荣昌等地发展猪品牌的先进经验,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开展扶持,逐步形成具有全县特色的猪品牌,助推生猪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