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生物性隔离生猪养殖的调查与思考

2020-12-16黄体元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猪瘟养殖场生猪

黄体元

(四川省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隆昌642150)

自2018年8月3日首次在沈阳市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全国范围内打响了非洲猪瘟防控战,尽管采取多类防、堵措施,历时1年多来,非洲猪瘟病毒仍然在大多数地区定植。在暂无非洲猪瘟防控疫苗、病毒又广泛存在的环境下,应该如何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根据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殊性,以及防控工作中的实际表现,笔者认为,生猪的生物性隔离养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生物性隔离养猪是恢复生猪生产有效的途径和必然选择。就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生物性隔离养猪的相关问题,笔者做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 对非洲猪瘟病毒及引发猪瘟的一般性认识

1.1 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率高

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率在40%~85%,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传染率,在有病毒的环境下,也有可能不感染,至少在有病毒的环境下,不会同时被感染。

1.2 非洲猪瘟病毒传染速度快

自然感染潜伏期5~9d,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d。

1.3 非洲猪瘟病毒存活力强

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的病毒可生存6年,室温中可活数周。

1.4 非洲猪瘟病毒可杀灭

在55℃环境下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30min,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病毒对氧化剂如过氧乙酸、活氯、次氯酸和过硫酸氢钾等非常敏感,强酸强碱及洗涤剂的主要成份对病毒有杀灭作用。在高温60℃下20min可灭活;在高温80℃下3min可灭活。

1.5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死亡率极高

猪只感染高致毒病株死亡率高达90%~100%,中等致毒病株可达20%~40%,低病毒可达10%~30%。除感染高致毒病株外,并不是都会死亡。

1.6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复杂

直接或间接与生猪及制品有生物性接触的途径,都有可能传播。一般认为,60%以上是人为生产生活及习惯传播,20%以上是运输途径传播。有专家分析,人与车传播占50%,调运占20%左右,餐厨剩余物占30%左右。

2 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分析

2.1 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尽管非洲猪瘟传染性强、传染速度快、病死率高,但仍是可防可控。凡是从防控初期按防疫要求规范养殖,做到了生物性隔离的,被传染非洲猪瘟的情况就很少。有的镇、村采取联防联控,加大消毒、隔离力度,整镇、整村都没出现非正常死亡。

2.2 高温高湿是非洲猪瘟高传染、高死亡的重要外因之一

从全国2019年7月份同比减栏30%左右的情况分析,不仅仅是公布的几个疫区减栏就能形成这么大的减栏量,说明全国范围内在高温高湿的6~7月份都存在大幅度减栏,8月底生猪减栏趋于正常。许多地方9月份存栏触底回升,高温高湿应当是非洲猪瘟高传染和高死亡的重要外因之一。

2.3 非洲猪瘟动物疫病需要有效处置办法

非洲猪瘟是烈性外来疫病,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致病率高,致死率最高达100%。非洲猪瘟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按照《动物防疫法》,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后,依法进行3km范围内捕杀。但由于其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及病毒定植范围广,哪怕是点位捕杀,都将涉及较大的范围和捕杀量。有个别较大规模养殖场,初期环境样检测有非洲猪瘟病毒后,对场内猪只进行生物隔离性养殖,大部分猪只并未出现非正常死亡。因此,鉴于非洲猪瘟传染的特殊性,最有效的处置办法是第一时间隔离,隔离观察不正常病猪,对观察后仍不正常的,检测后迅速捕杀;对其余正常猪只,也做适当隔离养殖,并且加强消毒和防疫措施。

2.4 非洲猪瘟防控并不需要极端化生物隔离

非洲猪瘟病毒造成2019年6~7月生猪大幅度减栏后,仍有不少农村养殖场(户)存栏生猪安全,并未出现非正常死亡。这些养殖场(圈)并没有大型养殖场的隔离,防疫和消毒条件和水平都是一般性的圈舍,有的还较简陋,环境隔离也不太严格,但都有较高的防疫意识,做到了进出清洗、更换专用衣物、周边环境用石灰等消毒、饲料专用、饮用水卫生等,做好了简单的生物隔离,没有采取医学角度的生物性隔离,这为普遍性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样板和支撑。

3 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恢复生猪养殖的必要性、严竣性和可能性

3.1 恢复生猪生产的必要性

非洲猪瘟造成生猪存栏减栏量较大,严重影响生猪制品的供给,给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3.1.1 生猪生产及猪肉食品供给事关人民生活大计 猪肉消费量占我国肉类消费量的60%以上,是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生猪生产及猪肉供应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大事要事,我国的猪肉供应一定不能出现严重短缺,市场价格绝不能超出普通群众能够承受的范围。即使在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也势在必行。

3.1.2 生猪生产及猪肉食品供给事关小康社会建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果届时猪肉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价格上涨将超出普通群众的承受范围。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在建成小康之年群众吃不到、吃不起猪肉将会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3.1.3 生猪及关联产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 生猪及相关产业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大,对农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生猪价格也是CPI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物价波动,影响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2 恢复生猪生产的严竣性

在非洲猪瘟病毒广泛存在并定植的环境条件下,恢复生猪生产面临更多挑战,恢复生产的形势严竣。

3.2.1 生猪生产面临非洲猪瘟病毒长期存在的发展环境 非洲猪瘟病毒在一般生产生活环境下,成活期较长,病毒可生存的环境和区域较广泛,尽管一些强酸、强碱及高温等对病毒有杀灭效果,但要彻底根除病毒,小范围的生产场内基本能做到。但对周边外环境,短时间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因此,生猪生产必然会长期处于非洲猪瘟病毒的侵袭和风险之中。

3.2.2 生猪生产面临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复杂多样,特别是大多以人为生产生活习惯传播为主,人群流动的不可控性,以及人们对猪肉制品接触的广泛性,带来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不可控性。恢复生猪生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些不可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产存在极大风险。

3.2.3 生猪生产面临新的更高的防疫条件 非洲猪瘟肆意流行,对生猪生产破坏力极强,这与大多农村散养户和一般养殖场传统粗放养殖环境和不科学防疫意识有很大关系。非洲猪瘟可防可控,是在具备一定程度生物性隔离养殖条件下实现的,如果不具备这些防疫基本意识、隔离手段和防疫措施,养殖场(圈)被传染非洲猪瘟病毒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在非洲猪瘟病毒环境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恢复生猪生产必须要有严格的防疫意识和一套严密的防疫措施,否则,恢复生产就只会是一句空话。

3.3 恢复生猪生产的可能性

3.3.1 可防可控的非洲猪瘟为恢复生产提供了依据 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率在一定比例范围内,感染速度和程度也有猪只个体化差异,从病理上可以防控;从非洲猪瘟高发期后仍无非正常死亡的存栏养殖场来看,是完全可防可控,即使在同一个农村院落,哪怕大部份防控差的养殖场(户)都出现非正常死亡,但防控意识强、防控措施到位、防控环节严密的养殖场(户)仍安然无恙,从防控现实来看,非洲猪瘟是完全可防可控的。非洲猪瘟的可防可控,在无疫苗的情况下,恢复生产才有可能的基础。

3.3.2 现实案例为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可能 2019年8月底各地生猪非正常死亡趋于稳定后,一些养殖场(户)尝试恢复生猪生产,生猪存栏出现逐步回升的势头。据调查,一个存栏能力1500头左右的养殖场,虽然2019年3月份以前清栏没有出现过病猪,圈舍空置4个多月,但在8月底准备复栏时检测周边环境,多数样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后经过多次严密防疫消毒检查无毒后,按照生物性隔离措施进行养殖,2019年底已经安全育肥第一批肉猪。实践证明,在非洲猪瘟病毒环境下,通过生物性隔离养殖生猪,是完全可行的。

3.3.3 有良好的恢复生产政策环境 为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制品供给,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扶持措施,对种猪繁育、新改建规模场、防疫环节等给予扶持和激励。同时,针对生猪恢复生产需要的用地、环保等要素保障,制定了更为有利和可行的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地为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 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生物性隔离生猪养殖的必备条件

4.1 生猪养殖场(圈舍)恢复生产的必备环境条件

养殖场(圈舍)环境尽可能处于上风上水;养殖场(圈舍)尽可能隔离人类日常生活环境,能与人生产生活及家禽家畜生长环境做适当隔离;出现过非正常死亡的养殖场(圈舍)必须停产3个月以上。复产前应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安全无病毒后方可复产。

4.2 生猪养殖场(圈舍)恢复生产的配套保障

具备安全饮水及生产用水水源保障。传统不可控、未经处理的水源,不能作为生猪生产生活用水;应当有专用配套或专门社会化服务的规范饲料和仔猪运输交通工具;应对养殖场进行改造,安装门禁、感应系统、消杀硬件设施和机器设备等,达到生物性隔离的防控条件;应按政策要求,及时参加生猪保险。

4.3 生猪养殖场(圈舍)恢复生产应遵守“复产扩产防疫十规范”

生猪养殖场地及周边环境必须彻底消毒,旧场还要多次反复消毒(圈舍必须用氢氧化钠等药物等或火焰消毒措施);猪仔必须通过检测,必须安全无传染性病原体;仔猪运输工具必须安全无毒,专车专运,一运一消杀;饲用饮用水必须安全,如自来水和消毒深井水,尽量使用煮沸水;场地清洗冲洗用水必须安全;场内圈舍用具(包括场内饲用人员手套及鞋套)必须安全,必须一圈一单用;饲料必须安全,专车专运保障;通道必须设置两道以上的隔离设置,场内畜养人员之外的人、畜一律不得进入;消毒器具、消杀药物、灭虫灭鼠药物必须配备齐备,科学使用;场内养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防疫意识和专业水平。

5 恢复生猪生产相关配套措施建议

5.1 调整非洲猪瘟疫情处置及管理办法

非洲猪瘟病毒来源、传染性、感染死亡率及危害程度,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无可厚非,但其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定植范围的普遍性,按照动物疫病处置程序,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等,能在一定范围杀灭病毒,控制病毒的传播,难以达到一般疫情处置能达到的预期处置效果。在无有效疫苗的情况下,非洲猪瘟病毒将可能长期存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病毒。因此,有必要调整对非洲猪瘟防疫处置办法,以净化养殖场(圈舍)区域为重点防疫目标,围绕生物性隔离养殖实施具体防疫措施,调整和建立适应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生猪生产的防疫机制和办法。

5.2 重点扶持种猪及能繁母猪生产

种猪及能繁母猪是生猪恢复生产的关键,特别是规模种猪和能繁母猪场,其防疫程度及标准能达到生物性隔离养殖,相对安全可靠,应给予重点扶持。提高对种猪的补贴标准,对标准化规模能繁母猪场圈舍等基础设备,给予一定财政奖补和贴息支持。

5.3 建立示范性防疫示范场(户)

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存在一定环境污染面,传统粗放式防疫养殖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需要按照规范防疫实施生产,各地应选择有地域环境、养殖基础条件和防疫意识强的养殖场(户)做为防疫示范场。示范带动养殖农户(业主)彻底改变传统养殖陋习,示范引领生猪养殖场(户)全方位、全角度提升养殖防疫标准,提升广大农户、养殖业主生猪养殖信心,切实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稳定生猪生产、保障供应的目的。

5.4 保障仔猪车辆的专运

非洲猪瘟防控严竣形势下,经检测无非洲猪瘟病毒的仔猪安全运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生猪养殖周期一般4个月左右,仔猪及养殖环境安全,复产复养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贴等办法,解决专业性、规范防疫的仔猪专业运输车辆,专用仔猪运输车应只承运检测安全合格的仔猪,做到一车一次消毒,确保仔猪运输安全。

5.5 调整保险政策及理赔办法

在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下,养殖风险增大,养殖成本增加,有必要调高保险理赔标准,进一步增强恢复生猪生产信心和提高兜底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生猪保险服务体系,探索保险机构工作重心下移、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生猪保险服务体系,确保保险政策落地落实,守好生产恢复的兜底线。同时,有必要调整保费理赔办法,基层理赔员到猪场、圈舍拍照理赔的办法有传染病毒的风险,应按照生物性隔离养殖的要求,改进理赔办法,避免保险理赔人员进入养殖区域。

5.6 对养殖场(户)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

针对非洲猪瘟防控的新形势和生物性隔离养殖的新要求,必须对养殖场(户)进行防疫意识、防疫技能的再培训。确保养殖从业人员意识和技能有新的提高,改变以往不恰当的、传统的养殖习惯和行为。要有较高的非洲猪瘟防疫常识和习惯,要能掌握基本的打针防疫等技能。不具备较强的生物性隔离防意识和基本的防疫技能的人员,不应从事生猪养殖活动。

5.7 将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常态化

非洲猪瘟病毒定植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也成为一种常态,有必要将消毒防疫、生物隔离、调动监管、禁喂泔水、无害化处理、执法检查等防控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将工作重心从消、杀、防、堵的工作重点,转向生物性隔离养殖;重点加强易传染非洲猪瘟病的高温高湿时期防控力度;将从区域卡口隔离调整到指导养殖场区隔离;将大面积消杀转向复产复场常态化消杀;将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整到指导恢复生产上。

5.8 强化基层防疫能力和水平

非洲猪瘟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基层防疫力量弱是较大的短板。当前,普遍基层站人员不足、年龄老化、防疫意识和技能差。因此,要在非洲猪瘟病毒定植环境下恢复生产,必须要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力量,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人员,筑牢疫病防控第一道防线。改变传统进村入户防疫模式,加强自检自防能力。加强对养殖场户的疾病防控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推进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督促企业加强自检,全方位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猜你喜欢

猪瘟养殖场生猪
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常见问题及对策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韩49处养殖场检出“毒蛋” 当局下令一律回收销毁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多国发生猪瘟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