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户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的诊治
2020-12-16王升星
王升星
(福建省屏南县路下乡畜牧兽医站 352307)
雏鸭病毒性肝炎引起的21日龄内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有3种血清型,特征是临床上角弓反张,病理变化在肝脏。表现为肝脏和胆囊肿大,成年鸭感染没有症状,是本病传染源。现将专业户引进的雏鸭爆发鸭病毒性肝炎病的诊治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福建省屏南县路下乡路下村凤林村秋风亭养鸭专业户郑阿辉于2019年10月27日,从外地引进半番鸭苗1630羽,8日龄前生长和健康状况良好。9日 (2019年11月5日)时,先有部分雏鸭发病和死亡,但症状不明,郑阿辉以为是正常的运输反应,及时投喂庆大霉素和电解多维等药物,到第二天上午病鸭反而采食量、饮水量明显下降,死亡58羽。疫情不仅得不到控制,还有发展。于11月7日前来就诊时,已死亡213羽。到现场查看,疏于管理,消毒不严,并且饲养密度过高,这些雏鸭是未经注射鸭肝炎疫苗;清点,有病鸭1285羽,已死亡病鸭271羽,发病率为80.74%[1316(1258+58)/1630],病死率为20.59%[271 (13+58) /1316]。
2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缩颈,翅下垂,以头触地,眼半闭呈昏睡状,运动失调,体质衰弱,离群呆立一旁,强行驱赶则行动迟缓,头向后仰 (俗称 “背脖病”),身体歪向一侧或就地旋转,喙端和爪尖呈暗紫色,全身性抽搐,双脚似划水状呈现痉挛性踢动,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鸭25羽,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草青色或淡红色 (23/25);肝脏肿大,质脆 (22/25);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呈淡红色斑驳状 (21/25);色泽暗淡或发黄 (20/25);呈土黄色 (20/25);胆汁草青色或淡红色 (18/25);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 (17/25);肾脏肿胀呈暗紫色树枝状“花斑肾” (16/25);胰脏呈粉红色 (12/25);心肌质软 (12/25);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4 化验检测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组织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鸭肝组织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
4.2 培养
普通营养琼脂和厌氧肉汤培养基上置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48h,没有细菌生长。
4.3 复制病例
无菌取病死鸭肝组织磨匀,按1:5比例加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同时加青链霉素1000单位/ml混匀,静置0.5h后提取上清液备用。把5日龄的30羽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组15羽。试验组经皮下注射每羽鸭1ml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24h后给两组雏鸭同时肌肉注射备用清液0.2ml/羽。观察24h后试验结果,试验组未见雏鸭发病症状,而对照组雏鸭相继发病,在24~48h内共死亡12羽,且死亡雏鸭的病理变化与接诊病例的病变相同 (实验室检验是病料送南平农校化验室检验的结果)。
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化验检测可以诊断为专业户引进的雏鸭爆发鸭病毒性肝炎病。
5 防治
5.1 隔离消毒
立即隔离,同时淘汰病重鸭与死鸭,应将污染的饲料、垫料、粪便和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关闭鸭场,禁止进出;并对养殖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洗刷,用过氧乙酸消毒,同时用百毒杀1:600溶液进行带鸭消毒,而且用百毒杀1:2000比例消毒饮水,1次/d,连续5d。
5.2 紧急预防接种
逐羽肌肉注射0.5ml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鸭病毒性肝炎病疫苗。
5.3 添加抗病毒和抗菌消炎药物,改善饲养环境
为了控制继发感染,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抗病毒和抗菌消炎药物,同时配以复合电解多维,以增强雏鸭抵抗力,连续5d。加强通风,适当分群,减少密度,避免因应激因素,保持鸭棚内外环境相对安静。
采取上述防治措施,5d后恢复饮食欲,1周后雏鸭死亡基本停止,饮水、采食和精神正常。共死亡983羽 (712+271),其中在治疗过程中死亡712羽,致死率达74.70%(983/1316);治愈333羽 (1316-983), 治愈率达3.18% (333/131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