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种鸡生产持续性差的原因与对策
2020-12-16贾日东
贾日东
(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农村局 065000)
1 种鸡生产持续性差的原因
1.1 温度
管理指南上提供的标准料量都是在鸡舍基础温度 (20℃)下的料量,一般鸡舍每升高1℃,鸡只需要的料量降低1g,相反每降低1℃需要增加1g料量。大多情况下管理人员都是按照参考料量来饲喂,而忽视了鸡舍温度的变化,长期下来给鸡群提高的能量就会或多或少,能量不足会直接导致产蛋率、受精率下降;能量超标鸡只体重、蛋重过大,对能量需求增加,最终也会引起鸡只脱毛、产蛋率下降[1]。
1.2 光照
如果在育成期间给予鸡群长时间的光照,即长时间使用11h光照,那么在光照刺激时鸡群不能及时产生光照反应,这样在产蛋期随着周龄的增长,产蛋率会下降较快。如果在产蛋期给予鸡群长时间的光照,即肉种鸡超过14h、蛋种鸡超过16h的光照,那么产蛋后期鸡群就会产生光照不应性,产蛋率也会下降较快。
1.3 饲料营养
在产蛋后期如果饲料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那么多余的蛋白会转换为能量来补充体能,这样会致使氨基酸和体蛋白不足,鸡体开始发生羽毛脱落现象,御寒能力下降,需求的能量增多,无法保持产蛋率的稳定。同时如果饲料中能量不足,直接会导致机体变差、抗病能力下降,引起鸡群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降低。
1.4 高峰后减料
种鸡产蛋高峰后减料较快时,供给鸡体的能量和蛋白就会缺乏,引起体重、蛋重增长迟缓,产蛋率无法维持恒定。高峰后减料较少时鸡群体重和蛋重增加较多,腹部脂肪沉积过多,我们都知道 “鸡肥不下蛋”,所以产蛋率也会下降很快。同时对体重较大的鸡群,只按照产蛋率来减少料量,而不考虑鸡体维持需要的料量较多,盲目减少料量也是导致产蛋持续性差的一大原因[2]。
1.5 鸡舍设施
鸡舍设施较差也会影响种鸡产蛋的持续性。如料位或水位不足时,鸡只采食时间延长、采食不均匀,促使鸡群大小不齐、不能保证鸡体充足的营养,从而影响产蛋性能的持续性。产蛋窝不够或放置不合理时,鸡只不仅产生的窝外蛋增多,还会增加鸡只抱窝机会,进而造成产蛋率和种蛋合格率下降。
2 相应对策
2.1 提高适宜温度
正常温度范围内,随着鸡舍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提供的料量应随之减少或增加,但是在舍温超过30℃时,由于鸡只张口喘气需要的料量会增加;而温度低于15℃时鸡只可以通过增加采食量来弥补温度对产蛋带来的影响,如果温度低于13℃时,鸡群体质变差就会影响鸡体健康,从而难以维持正常的产蛋水平。
由此可见给鸡群提高合适的温度是最重要的,冬季增加鸡舍的供暖设施,改善保温措施,保证鸡舍温度不低于18℃;炎热夏季应加强通风管理,结合湿帘采用纵向通风,尽快带走鸡群产生的热量,减少热应激给鸡群带来的危害,避免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多、蛋重不足、产蛋率下降,而影响生产性能的持续性。
2.2 光照时间恒定
种鸡最好采用密闭式鸡舍,这样的光照比较容易控制,在育成期采用恒定的8h光照,开产前适时进行光照刺激,产蛋期肉种鸡使用恒定的13~14h的光照,蛋种鸡使用16h的光照。对于半开放式或开放式鸡舍,在育成期应将鸡舍改善一下进行遮黑,不能长时间超过11h的光照,尽量保持在8h不变。防止开产前鸡群对光照刺激反应不敏感,无法达到产蛋高峰。在产蛋期进行补充光照时间,恒定在种鸡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变,以满足鸡群对光照的需要。切忌忽长忽短,致使鸡群产生光照不应性,而影响产蛋率的持续性。
2.3 提供均衡营养
必须清楚饲料营养水平对产蛋持续性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粗蛋白、能量、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建议种鸡在产蛋期,根据周龄配方,以满足种鸡不同时期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建议开产前有育成料更换为产蛋1号料,从开产到35周龄使用1号料,在35~50周使用种鸡2号料,从50周到淘汰使用种鸡3号料,这3种饲料的能量一样,随着周龄的增长,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降低,而钙的含量应有所提高,这样可以控制蛋重的增长,提高种蛋质量[3]。
2.4 适时降料
种鸡产蛋高峰后应根据鸡群的体重、蛋重、产蛋率和鸡舍环境条件等来调整喂料量。在鸡群总产蛋量开始下降时才开始减少料量。通常情况下蛋重是衡量料量是否正确的最敏感指标,所以应每天定时定量称取相同地方的种蛋,种蛋增幅与标准发生变化时及时检测其他指标,立即对料量进行调整,可以避免盲目降料对鸡群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减少料量较多时,鸡群产蛋率下降较快,可以立即恢复以前的料量,以免减料太多而引起的产蛋率下降。同时鸡群产蛋后期处于冬季时,减少料量应少些,因为此时鸡群需要的维持料量较多,相反在夏季舍温较高,减少料量应多点,以免鸡只增重太多,而影响产蛋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