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2020-12-16冯丽刘志杰
冯丽刘志杰
(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园林环卫服务中心 266212;2,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266200)
轮状病毒是引起多种新生动物和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肠道病原,也是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本文对猪轮状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措施和防治方法进行介绍,旨在为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病原学
猪轮状病毒直径大小约70nm,呈二十面体的粒子。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完整形态是一个带有短纤突和外缘光滑的车轮状[1]。这种粒子由3层蛋白衣壳组成,即外层衣壳、中间层衣壳和内层衣壳。猪轮状病毒是一种没有囊膜的病毒,因而其感染性和粒子完整性对碳氟化合物的提取物、乙醚、氯仿、去污剂等无抵抗力。氯仿可以降低猪轮状病毒的感染性,可以破坏轮状病毒的血凝特性。
2 流行病学
猪轮状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天天气较冷时更容易诱发该病[2]。猪轮状病毒的潜伏期为18h,感染通过空气和接触迅速传播。康复猪的呼吸道可带毒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由于该病毒在低温条件下仍能存活,因此,冬季本病广泛流行。猪轮状病毒经粪排出可持续114d,平均7.4d。猪轮状病毒可以随粪便排出,再经口传播,在仔猪生活场所的灰尘和干的粪便中常可检测到猪轮状病毒,室温下病猪粪中的病毒可保持7~9个月的感染力。
3 临床症状
猪轮状病毒感染1~5日龄无菌猪或断奶仔猪可致严重腹泻。如果新生乳猪不能获得有效的母源抗体保护,会在出生后发生严重的水样腹泻。由于母猪在初乳和常乳中存在不同水平的抗体,它们能给乳猪提供不同程度的被动免疫保护力。病猪最初的症状常常是呕吐,随后出现大量水样腹泻、脱水和极度干渴,乳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1周龄以内的乳猪死亡率几乎高达100%。但1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后腹泻和脱水,症状比较轻,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有时会出现流产,哺乳母猪经常表现呕吐、腹泻和泌乳缺乏。
4 病理变化
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病理变化仅存在于小肠,主要是由于猪轮状病毒在绒毛上皮细胞内增殖,破坏绒毛上皮细胞,以及随后的适应性和再生性反应引起。眼观病变比腹泻出现的略早或与腹泻同时出现。病猪胃通常含有食物,小肠的后1/2~2/3壁薄、松弛、膨胀。小肠后2/2没有食糜,肠系膜淋巴结小,呈棕褐色。
5 诊断措施
轮状病毒感染猪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需要检测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轮状病毒是新生1~8周龄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应在疾病急性期采集粪便排泄物、肠道内容物或切片用于诊断。猪轮状病毒在腹泻最初的24h内排毒量最高。目前实验室检测猪轮状病毒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ELISA、血清学试验、核酸探针杂交试验。电子显微镜技术是诊断猪轮状病毒最快速的方法,因为粪使用磷钨酸染色后可直接检测。ELISA是检测粪便和肠道内容物中猪轮状病毒抗原的常用方法,市售的诊断试剂盒都可用于检测。血清学试验对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意义不大,因为大多数猪群内都有抗体。但抗体滴度和同型性能提示动物的免疫状态,高滴度的IgM和IgG抗体能提示猪只主动免疫和最近感染。
6 防治方法
6.1 治疗措施
本病暂无特异性治疗措施,猪场可以采用一般的支持疗法,通过提高产房温度来减少体温的损失,提供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使用抗生素来降低由轮状病毒和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饲喂含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溶液,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猪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脱水和体重减轻 [3]。口服生长因子α可以促进猪轮状病毒肠炎仔猪空肠黏膜的恢复,升高电阻值。富含轮状病毒抗原特异性Ig的鸡蛋粉可以用作经产母猪乳汁的添加剂,用于减少2~3日龄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而经产母猪的母乳效果更好。
6.2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能有效预防猪轮状病毒,合适的室温 (如35℃)可明显减少由猪轮状病毒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尽量不要使猪舍温度太低或波动太大。一直以来,断奶仔猪因腹泻而大批死亡是多数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断乳日粮和断乳程序应作一定调整,高能量的断乳日粮和限期饲喂对降低轮状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关键。此外,通过加强卫生管理可减少猪群感染。产房和哺乳室地板应尽可能地减少粪便堆积,猪圈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