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棒状杆菌病的防治
2020-12-16李序静
李序静
(安徽省宁国市竹峰街道办事处 242300)
猪棒状杆菌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母猪,以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为典型特征,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1]。为了能帮助大家对本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其防治和大家做一交流。
1 棒状杆菌
猪棒状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镜下观察多形态,但大部分呈现一端或两端膨大,如棒状,部分小的菌体近似球杆状。棒状杆菌可在体外进行培养,但生长时间较长,厌氧条件下需培养3~4d,需氧条件下培养5~10d才能长出肉眼可见的菌落,其生长过程可产生有机酸,但不产生气体,对乳糖和蔗糖无发酵作用,也不能利用单糖,尿素酶实验呈阳性,不液化明胶,对红细胞无凝集和溶血作用,也不会产生外毒素。
2 本病简介
猪棒状杆菌专属性较强,仅对猪有易感性,其他动物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仔猪、育肥猪、公猪等感染后呈一过性,只有母猪感染后表现症状[2]。病猪和隐形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很多实验室的细菌分离鉴定试验表明,临床上有80%左右的公猪包皮内长期携带本菌,可经过交配传播,这也是母猪感染的重要原因,后备母猪生殖道内很少能分离到病原。本病主要经过配种和污染的器械传播,多于感染后1~3周表现症状,轻者母猪外阴部不断流出脓性分泌物,严重的分泌物显红色,带血,排的尿液也呈红色,病猪采食量下降或废绝,生长发育停止,经常口渴[3]。
3 病理病变
本病的病灶主要集中在尿道和膀胱,也可波及输尿管、肾脏。病猪膀胱积尿,尿液浑浊里面含有脱落的膀胱黏膜碎片及脓性分泌物,甚至还含有血块。输尿管管壁增厚,尿管膨大,黏膜大部分有出血和纤维素性病变,肾脏皮质和髓质有变性、坏死的病变,表面可见到黄色条带和黄色结节,有的为弥漫性的黄色病灶区,突出在肾脏表面。
4 预防
本病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疫苗,预防本病需要加强猪场管理,发现感染母猪尽早隔离,被尿液污染的地面洒生石灰或用1%浓度的火碱溶液消毒,猪舍粪便每天清理一次,并集中堆肥无害化处理。公猪采精前需对外阴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小传播概率。无论是后备母猪舍还是妊娠母猪舍,一定要有专人管理,产床定期消毒,发现尿液浑浊和有血尿的猪及时对尿液取样化验,或用无菌棉签在尿道口处蘸取少量尿液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如果成功分离到棒状杆菌则可对本病确诊,此时需要对全群猪进行药物预防,防止病原大面积传播。值得一提的是,临床发现,虽然本病通过药物预防能在一段时间得到控制,但感染猪复发率较高,可能和药物控制不彻底有关,也可能是猪舍环境未彻底消毒,母猪又重新受到感染,故笔者建议用药期间对环境进行彻底打扫和消毒,走廊、墙壁等处用石灰水喷洒,每天用0.1%浓度的苯扎溴铵溶液带猪消毒一次,母猪尿液污染区域喷洒稀碘溶液,以彻底杀灭病原菌。
5 治疗
抗生素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功效,尤其是口服后肠道吸收利用率高的抗生素,由于药物吸收入血后最终会经肾脏排出,药物在进入输尿管和膀胱时,会对感染的棒状杆菌起到杀灭作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 (如复方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红霉素、磺胺嘧啶、氨苄西林等)都有一定治疗效果。虽然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安普霉素等对棒状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不建议使用,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口服基本不吸收,大部分经粪便排出体外,即使是注射给药,本类药的肾毒性也较大,容易造成肾脏的二次损伤。
除抗生素外,乌洛托品也可用于本病治疗,该药本身的抗菌作用不强,但口服后经胃肠道进入机体,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经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输尿管,由于尿液显酸性,在此酸性环境下,乌洛托品会水解为马尿酸和甲醛,甲醛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可以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抗菌具有非特异性的特点。
6 讨论
临床上大多数公猪包皮内都有棒状杆菌的存在,但实际母猪发病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目前养殖生产过程中,母猪配种基本都是人工授精,所使用的输精器械都是无菌的,精液符合微生物检测要求,很难造成本菌污染。其次,正规猪场在采集精液或自然配种前都会对公猪的外阴进行清洗和消毒,从而避免棒状杆菌的大面积传播。再次,母猪阴道是一个严格的酸性环境,且已经建立了局部微生态体系,棒状杆菌进入后很容易被抑杀,只有酸性环境遭到破坏时才会给致病菌的入侵带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