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2020-12-16薛素琴
薛素琴
(河北省张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076450)
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动物摄入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中毒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运动神经麻痹,严重的话将造成脑神经麻痹等。该疾病在19世纪70年代被命名为肉毒梭菌中毒症。同时该疾病具有一定的特点,即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危害非常大,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发现。特别是一旦大规模的发生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该种疾病有足够的重视。
1 案例
在2017年3月份,某地区养殖户养殖了100多头山羊中发现18只羊发病,其中8只死亡。病羊隔离后发现,发病初期病羊比较兴奋,同时步态僵硬和失调,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点头情况。同时在发病初期病原主要在头部,病羊饮食情况良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病羊出现嘴角流涎情况,同时不能正常饮水。此外,病羊的眼睑呈现下垂状态,呼吸也比较急促,心律不齐,而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患病18只羊出现大便干结和呼吸短促情况,同时步态和之前相比较更不稳,甚至一些病羊出现卧地不起的情况。
2 临床表现
为了更好地判断该种疾病,应结合病羊临床表现。本案例中的病羊有18头,其中有9头出现急性症状,不仅卧地不起,头部侧向一面,同时病羊颈部、腹部和大腿内侧出现肌肉松弛情况。此外,病羊食欲明显下降,病羊出现嘴角流涎情况,同时患病羊中的10只出现严重便秘。该疾病的传播速度快,在1d内就使4头病羊死亡,在4d内死亡10只病羊。
3 病理变化及病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防治和预防该种疾病,养殖户在发现病羊后及时将其送到畜牧兽医站,同时对病羊进行剖检,病羊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同时胃肠黏膜和肠道也出现出血点。剖检病羊的咽发现大量没有消化的食物,说明病羊已不能进行正常的肠胃蠕动。通过对病理和病因分析发现,该种疾病的发生和饲料有一定关系,即饲养户在饲养动物过程中不重视对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在放养过程中出现大量羊啃食草场上动物尸骨的情况。一旦遇到高温天气将大量滋生羊肉毒梭菌,因此,在饲喂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饲料干净,降低该病发生的可能。因此,饲养者在进行饲喂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饲料的健康性和安全性。
4 流行病学
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肉毒梭菌芽孢,同时在土壤、动物腐败尸体、饲料和一些植物中都能发现该病菌。该疾病的病发多数是因为动物在食入饲料过程中将病菌吞入体内,一般情况下,该病菌不会通过患病动物传给人类。相关研究显示,在草原饲料青黄不接时,因为草料缺乏,造成母畜体内钙磷流失大量,而且母畜喜好舔舐动物尸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病的可能性。此外,该疾病的发生和土壤、区域等都有一定关系。
5 实验室诊断
为了更好地诊断该种疾病,应对病羊胃部物质进行检测,尤其是进行毒素检测。主要方法如下:从胃部取出物质200g,同时按照一定比例和浓度与生理盐水混合,容量为100ml。之后对灭菌乳进行研磨处理,在室内温度下放置2h,目的是形成混悬液,之后取出5ml进行沉淀处理,对清液进行测试。将清液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不进行加热灭活处理,直接进行毒素试验。而另外一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集中加热30min,之后将两种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将毒素注射到试验动物体内将出现一些问题,即没有经过加热灭活处理的液体将导致试验动物眼睑部分出现严重的麻痹和红肿情况。在注射后几小时将出现死亡情况,而加热灭活的菌种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经病理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后发现,羊患病为羊肉毒梭菌中毒症,在确定该种疾病后养殖人员需要及时通知相关工作部门进行处理,同时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种疾病,应避免羊只采食腐败的尸体和受到污染的饲料,同时在饲料中及时添加钙和磷等物质,降低羊患病的可能性。该疾病高发地区应使用类毒素或明矾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同时也能进行紧急接种。如果羊群发病应及时确定该病类型,结合病情的不同类型接种疫苗,该方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羊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的传播、蔓延。
6.2 治疗
如果病羊发现及时可使用多价抗毒素血清,而确定患病类型后进行抗毒素治疗。通过注射能达到中和毒素的效果。相关研究和诊断显示,在羊发病后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将造成羊治疗无效死亡。应依据发病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注射肉毒梭菌疫苗,该效果比较明显。
6.3 对症治疗
肉毒素一旦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被破坏,同时在氧化环境中毒素威力下降。因而,如果使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进行灌肠和洗胃能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泻剂也是很好的选择。呼吸困难的病羊适当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果有痉挛可以使用镇静剂,如果体温升高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避免发生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