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规模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措施
2020-12-16徐植
徐植
(福建省柘荣县畜牧兽医站 355300)
伪狂犬病是养猪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病,呈世界流行,感染猪主要以发热、神经症状及繁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目前还未有特效药物能治疗,每年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危害较大[1]。为了能帮助大家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下面以福建省柘荣县某规模化养殖场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本病的净化,希望能提供帮助。
1 本场情况
本场位于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2019年底一共存栏4380头,母猪287头,预计年出栏能达到5600余头。本场是原来的旧场拆除后,经过扩建重新运营的一个新场,母猪一部分来源于原场母猪,另一部分从外部其他猪场购入。新引进的母猪在购入后的第二轮发情期进行配种,成功妊娠后发现部分母猪在怀孕期间有流产、死产和产木乃伊胎的症状。另外,成功产下的仔猪有一半以上陆续出现死亡,损失很大。将病料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确定该情况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与相关负责人商量决定,采取综合措施对该场进行伪狂犬病毒净化,以减少损失。
2 伪狂犬病毒
净化措施的制定需要以病毒基本特征作为依据,伪狂犬病毒属于猪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遗传物质为DNA。环境中的病毒对自然界不良条件抵抗力较强,科学研究表明,猪舍内的病毒在夏季能存活30d以上,冬季能存活46d以上,对热的抵抗力较强,60℃条件下至少需要30min才能将其灭活,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表明病毒耐寒。酸碱度耐受性方面,pH在4~9之间能保持稳定,表明病毒整体喜好酸性环境,对碱敏感。福尔马林、火碱、石炭酸等消毒剂对病毒消杀能力较强,紫外线也能轻易将病毒杀死,为养殖场消毒提供良好依据。另外,截至目前,本病毒只发现一种血清型,虽然不同毒株毒力有区别,但单一血清型的特点利于免疫防控,只需要一种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可针对不同的野毒感染[2]。
3 净化措施
针对本规模化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来全面净化猪场。
3.1 科学全面的消毒
消毒包括环境消毒、外来车辆和人员消毒及带猪消毒等几方面[3]。
环境消毒使用的是火碱溶液和生石灰,这是基于病毒不耐碱的特征选择的,另外火碱和生石灰价格低廉,易采购,能节约成本。我们对猪场内外所有墙面、地面、猪栏、料槽等进行表面喷洒,人流、物流、粪污流专用走廊地面撒生石灰,确保无死角。
外来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采用车辆进场时在门口消毒池中消毒,消毒水液面需高于轮胎厚度,确保消毒彻底。有粪便黏附或车体较脏的车辆还要进行车体喷雾消毒,消毒液使用的是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外来人员走人员专用通道,雾化消毒不低于60s,之后再用消毒酒精喷手,消毒完毕后才允许进场。
带猪消毒使用的是过硫酸氢钾溶液,当然也可使用稀碘溶液,每天消毒一次,这些消毒剂具有一定氧化性,能破坏病毒表面的衣壳蛋白,从而起到消毒作用。
3.2 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绝不从疫区猪场引猪,发现母猪有流产或仔猪一出生就有神经症状的先行隔离,对发病猪舍进行消毒,之后在最短时间内将病料送检,确保疫情防控的及时性。定期对猪群进行筛查,淘汰隐性感染猪,直至猪群得到彻底净化。猪场每月对员工进行疫病防控培训,中高层管理者每年还会外派到国内外知名养殖公司进行学习交流,一年以来整体猪场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3 加强猪群免疫
伪狂犬疫苗我们选用的是国内最流行的基因缺失苗。所有在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进行程序性的滴鼻免疫,由于呼吸道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疫苗滴鼻后可通过提前占位原理,疫苗毒株与鼻腔中的特异蛋白结合,如果环境中有野毒,由于这些特异蛋白已经与疫苗毒结合,故野毒就无法再进行结合和侵染。后备母猪在65日龄和配种前一个月分别进行一次免疫接种,疫苗使用基因缺失苗。如果周边猪场有本病发生,我们会对妊娠母猪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使其体内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并在产仔后通过母乳传授仔猪,保护后代免受感染。
4 讨论
病原净化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不但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可行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还需要员工全力配合才能成功。实践表明,要想得到一个完全未受伪狂犬病毒侵染的净化场,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期间需要不断淘汰阳性猪只,引入未受感染的猪只进行补栏,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需求的猪场在实施净化前还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