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生猪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控策略
2020-12-16玉耀贤农忠仁潘懿
玉耀贤 农忠仁 潘懿
(广西百色市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站 533000)
“回南天”常见于华南地区。 “回南天”期间天气阴晴不定,冷热交替频繁,多雨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大,不仅影响生猪生长发育,降低机体抗病能力,严重的导致发病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全国生猪产能下降,生猪及生猪产品供应紧张背景下,抓好生猪养殖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治,提高生猪产能,减少经济损失尤为突出。
1 “回南天”成因及特点
1.1 “回南天”成因
“回南天”是指华在南地区自然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天气现象,一般在2~4月份出现,主要是环境低温过后,温暖而潮湿气流回流,环境中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温暖而潮湿气流凝结成水珠吸附在物体表面,在空中形成浓雾天气。
1.2 “回南天”主要特点
“回南天”现象常出现在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福建等近海岸线省份比较严重。
1.2.1 气温短时间内剧烈变化
“回南天”经常出现阴晴不定,气温在短时间内呈现大幅度升温或降温的极端天气。
1.2.2 空气相对湿度趋于饱和及物体表面潮湿
“回南天”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最大峰值可达100%,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因凝水而潮湿。
1.2.3 空气固体颗粒物增多
浓雾是 “回南天”最具特色的现象,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遇冷凝结成雾滴,雾滴吸附固体颗粒物。如气流温差越大,成雾的机会也较越大,空气固体颗粒物浓度增加。
2 “回南天”对生猪的影响
2.1 产生应激
“回南天”在短时间内忽冷忽热,相对湿度大,动物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生猪精神萎靡、少食、不好运动。
2.2 抗病能力下降
应激引起链锁效应,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体内抗体水平低下,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致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全线下滑。
2.3 生猪生产性能下降
生猪食欲下降,少运,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停滞,生产性能下降。
2.4 生猪患病风险增加
空气温度变化不定、潮湿,流动性差、空气颗粒物增多,极易滋生细菌,加上生猪抗病能力下降,加大生猪患病风险概率。
2.5 饲料风险加大
因物体表面凝水潮湿,为霉菌等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条件,饲料、垫料等物品极易发生霉变,生存环境霉菌孢子增多,直接引发或间接引发疾病风险加大。
3 应对策略
3.1 加强环境控制
3.1.1 猪舍合理选址及栏舍科学设计
猪舍选址理想栏舍设计科学与生猪生产性能和生产经济效益直接相关。首先,选址要适应当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特别是周边生产环境要利于生物安全防范,同时考虑土地、饲料、交通、污染治理等因素成本;其次猪舍设计要科学合理,即能调控防暑降温又能防寒保暖通风,即便于疫病防控又便于生产管理。建猪舍时要符合猪生长发育规律,做到科学合理、经济适用、安全卫生、生态环保。
3.1.2 环境卫生控制
“回南天”期间疫病发生风险增加,因此,做好养殖场内外环境卫生十分重要。一是彻底开展养殖场内外清洁卫生,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二是栏舍内要清洁干爽,防蚊、虫、鼠等有害生物入侵;三是强化消毒。猪场门口设消毒池,单位猪舍进出口设消毒设施,进出人员必须严格消毒。猪舍每周彻底清并扫消毒1次以上,对常用设备用具定期彻底清洁消毒。
3.1.3 温湿度控制
针对 “回南天”天气实际情况,利用猪舍设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控舍内温湿度在适宜生猪生长区间。猪舍内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控制在45%~75%。据研究表明,空气相对湿度45%~75%是生猪发育生长最佳区间,当大于90%,空气中的CO2、NH3及空气中细菌等各项浓度急剧增加,育成猪日增重随湿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1]。
3.1.4 防寒保温控制
防寒保温要遵循 “通风优先于保温,栏舍总体做好通风,部分区域做好保温”的原则。首先要保持猪舍门窗完好,无缝隙;二是电力、保温等设施能正常运转,产房、保育舍和仔猪舍等区域做好保温。栏舍总体注意保持通风,气流控制:母猪、 仔猪舍 0.2~0.3m3/h·kg, 育肥猪舍 0.3~0.35m3/h·kg。 农村散养注意添加保温物品并保持干燥清洁。
3.1.5 降温防暑控制
一是加强对流通风散热。打开通风口,将热气外排降温,大环境通风气流控制母猪、仔猪舍0.4~0.6m3/h·kg,育肥猪舍0.5~1m3/h·kg;二是做好栏舍隔热。做好栏舍项及四周阻隔热设备,减少太阳热辐射的影响;三是蒸发喷淋降温。利用汽化吸热原理使猪体散热或使空气降温。
3.1.6 潮湿环境控制
环境潮湿主要由水或水汽引起,舍内湿度与疫病易感性成正相关,湿度越大染疫风险越大。首先栏舍要求下雨不漏;其次猪栏设计要利于排粪尿外排,保持栏舍内洁净干燥;第三是减少水用量。饮水使用节水装备,减少用水量;第四做好舍内水管网的管理,防渗漏,渗漏水要及时清除。第五是舍内保持通风,排出多余水汽;第六物理除湿。利用加热设备或生石灰吸湿等物理方法控制舍内或局部区域潮湿[2]。
3.2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
3.2.1 科学分区合理分群
根据饲养目的、生长阶段不同,科学合理把育肥商品区、母猪区、哺乳区、仔猪区分开,利于饲养和疫病控制管理。
3.2.2 做好饲料储存管理,优化供料模式
饲料储存要防雨、防潮、防霉变,发现饲料霉变要及时更换。采用场外建料统一集中供料,定期对料垥清理消毒,夯实生物安全防范。
3.2.3 加强营养供给平衡
根据品种、用途、生长介阶段不同,优化调整饲料配方,增强营养平衡供给,适当提高生猪营养摄入量,提高机体机能。
3.2.4 合理调节饲养密度
调节舍内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参照夏季基数增加15%~20%,饲养密度控制在低温时猪可利用体温相互取暖,高温时散开通风散热。合群转群首选夜晚进行,可用75%酒精或低浓度来苏儿喷雾消毒后合群,同时注意猪群举动,防止互斗。
3.2.5 适当添加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适当在饲料或环境中添加或使用益生菌、丁酸盐、植物精油、益生素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3 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回南天”天气趋烈变化,寒潮期机体感受阴冷刺骨,高温期,机体感受闷热潮湿。要及时调整防预措施,做到防寒保暖除湿,保持猪群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3.3.1 加强生物安全控制
3.3.1.1 严格防范场外病源传入
做好场内外清洁,减少苍蝇蚊虫滋生,清除猪舍周围的鸟巢;加强场外半径3km内猪场生物安全,建立防守同盟;外围墙高3m以上,全场围墙闭合;墙上安装板网,防 “三害”及鸟等场外生物的入侵;安装多重空气过滤装置,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入[3]。
3.3.1.2 严防场内病源交叉污染
重点做好场内疫病监测、诊治、隔离与消毒等基础性工作;单位栏舍间距8m以上,栏舍间建立不透风物理屏障,进出口严格消毒;场内排水实行 “雨污分离” “净污道无交叉”设计;全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单向转群,无害化处理区、隔离区与生产区至少距400m的下风方向。
3.3.1.3 严管养殖场进出口管理
养殖场进出口是生物安全管理关键环节。进出的养殖场人员、物品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消毒,外来人员、车辆禁止进入,减少疫病传入风险。
3.3.2 做好免疫预防注射及动物疫病监测
做好FMD、Hc、PRRS、PCV-2、PRV等动物病种基础免疫,同时加大免疫抗体及新病种的监测,全面掌握疫病流行趋势,规范免疫程序,严格防控疫病。
3.3.3 科学使用预防性药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严格选择,科学使用预防性药物。如饲料中添加抗应激、抗氧化能力的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复合酶制剂等,也可先添加传统中药如藿香、薄荷、荷叶、黄芪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的药物,提高采食量,满足机体营养需要,调控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3.4 定期驱虫
“回南天”是寄生虫生长、繁殖高峰期,做好生猪驱虫等基础性工作,提高生猪抵抗能力,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定期选择使用伊维菌素联合芬苯唑哒,同时加强生猪体表的消毒,结合栏舍清洗,喷洒杀虫剂,减少寄生虫再次感染风险。
3.3.5 加强临床健康检查,及时严格处置
“回南天”易诱发生猪多系统疾病,是呼吸道及胃肠道性疾病高发期,加强临床健康检查,发现异常的要及时隔离,严格处置。
3.3.6 重点疫病防控
“回南天”期间重点防控以下几方面疫病。一是烈性传染病,包括ASF、Hc、FMD、PRRS几个病种;二是抑制免疫性疫病, 包括 PCV-2、 MPS、 PRRS、 Hc、 PRV、 SIV、 PPV、APP;三是侵害呼吸道主要疾病,包括霉菌性肺炎、猪肺疫、APP、SIV、MPS等疫病;四是侵害胃肠道主要部分疾病,包括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