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020-12-16霍刚
霍刚
(陕西省兴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13100)
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抗病力弱等,所以1~3月龄的仔猪易发生仔猪腹泻病,临床以急性型、慢性型两种症状为主,治疗则以改善仔猪饲养管理、实施综合防治为主。经营过猪场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大家都明白,仔猪腹泻是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仔猪腹泻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造成仔猪死亡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掌握发病原因,及早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才能加以预防。
1 发病原因
仔猪肠道还没有建立起平稳的微生态系统,应激因素和病原微生物都会影响仔猪身体的抵抗能力。哺乳仔猪哺乳期间大多都会遇到传染性腹泻疾病,因此,保育仔猪对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调换、天气原因、环境应激非传染性因素都会引发仔猪腹泻。这两种情况关系十分紧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1 引起传染性腹泻的原因
传染性腹泻不仅受胃肠炎病毒,轮状两大病毒的影响,同时也受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魏氏梭菌的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仔猪腹泻的发生。
1.2 病毒性的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会直接受到胃肠炎病毒的攻击。仔猪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都是病毒的栖息地。感染覆盖面特别广泛,不同年龄段的猪都会受到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无论在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上都稳居榜首。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到100%,5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成年猪几乎很少死亡。发病受季节影响,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传染速度快,经常以地方性流行开始。临床诊断主要是消化感染,这中间的仔猪症状尤为严重,会表现出体温不断升高、精神沉闷忧郁、排出腥臭的粪便、呕吐与严重脱水。猪的身体抵抗力提升,死亡率和生病率也在逐年下降,甚至在老疫情高发区发病率也极低,症状不太明显。轮状病毒感染是轮状病毒感染引发导致的,不同年龄的猪都免不了被感染,仔猪出生2~5周龄发病率高达50%甚至80%,7%~20%的低死亡率[1]。
1.3 细菌性的腹泻
猪大肠病菌是致病性传染病,仔猪腹泻、早发性大肠杆菌和迟发性大肠杆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会导致仔猪细菌性腹泻。刚出生的仔猪也会出现黄痢。出生1周以内感染的仔猪较为常见。发病率90%,死亡率50%。临床症状常会排出黄色和黄白色粪便,并很快死亡。病仔猪精神疲倦常常没有精神,粪便黄色浆状、腥臭味。仔猪白痢主要在10~30日龄发病。因为发病率极高,且大多数都是在寒冷的冬季和比较炎热的时节。连绵的雨天导致猪舍潮湿、喂食母猪的饲料质量不达标,母乳中含脂率较高都是引发白痢的关键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仔猪会排出灰白色浆状和糊状的腥臭味稀便。
沙门氏菌感染会引发仔猪伤寒,出生刚满1~2个月龄的仔猪最容易伤寒。其发生不会受天气冷暖影响,环境卫生不达标、仔猪自身抵抗能力不足都是引发伤寒诱因。仔猪红痢是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发的,常表现在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身上,会以1~3日龄较为常见,偶尔也有发病在2~4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因为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身体里排出红色稀粪,病程时间短,死亡率极高[2]。
2 综合的防治手段
防治仔猪腹泻,加强综合防治手段,改善饲养环境的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不定期注射疫苗。针对仔猪腹泻的根本原因,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手段。
2.1 防治传染性腹泻
不断从疫苗预防,饲养管理和药物防治3个方面进行防治。严格控制好引进来的新品种,提高猪舍喂食饲料的品质和质量,同时保证仔猪所饮用水的卫生,搞好猪舍环境卫生,猪舍要每周不定期消毒工作。
2.2 加强饲养,堤防营养短缺
妊娠期间的母猪要喂全价饲料,不能喂食质量差的饲料,同时还要保证母猪营养均衡,满足母猪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摄入,确保胎儿正常发育。仔猪出生后能第一时间吃到母乳,这样有利于从母乳那里摄取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提高仔猪免疫力。使仔猪更好长大,从而有效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不断加强,猪舍保持合理的温湿度,做好猪舍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逐渐给小猪断奶,在断奶期间每天不断调换饲料,增加其营养,防止仔猪腹泻,这对预防各种应激反应和仔猪腹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