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蚕桑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12-16李天毓董长勋杨再斌刘蔚
李天毓,董长勋,杨再斌,刘蔚
(1.凌云县蚕业发展推广中心,百色市533100;2.凌云县泗城镇政府桑蚕站,百色市533100)
蚕桑产业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蚕桑生产与“精准扶贫”战略相结合,成为广西各贫困县减贫摘帽的重要渠道,是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1],广西多个贫困县将蚕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2-3]。凌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属于“十三五”扶贫开发的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凌云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外在因素,激活增收致富内生发展需求[4],发挥蚕桑产业扶贫的“短、平、快”优势,将蚕桑作为产业扶贫“5+2”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社会增效,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凌云县蚕桑产业扶贫现状
凌云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发、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全面提升”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特别是2016年“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点加大了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力度,通过整合资金,打造“一村一品”,创建示范园区,扶持贫困户种桑养蚕,壮大了蚕桑产业,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9年全县桑园面积5 400 hm2,其中投产桑园3 333 hm2,养蚕农户5 981户,年养蚕量11.47万张,鲜茧产量4 625 t,均价44元/kg,产值20 350万元,养蚕户均收入3.41万元。全县57个贫困村中有44个贫困村发展种桑养蚕,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桑园面积达1 133.3 hm2,投产桑园面积666.7 hm2,养蚕贫困户1 329户,养蚕量1.82万张,鲜茧产量728 t,均价42元/kg,收入3 057.6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2.30万元。2017年全县计划脱贫7 193人,其中蚕桑产业带动脱贫1 800人。例如下甲镇加西村,2016年大力发展蚕桑产业,2018年全县286户1 245人,其中养蚕户187户,桑园186.7 hm2,养蚕收入500多万元。养蚕贫困户29户,桑园面积15.2 hm2,养蚕收入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8 221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5 860元,比2015年的4 123元和3 015元,分别增长了99.4%和94.4%,翻了近一番。
2 蚕桑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2.1 充分发挥蚕桑产业优势
2.1.1 自然条件优越 凌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秋高气爽,年均日照1 443 h,年均气温20.5℃,年降雨量1 700 mm。从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可养蚕。水源条件便利,有10多条主要支流,有近千座地头水柜,为山区蚕桑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凌云县发展蚕桑条件优越,空气和水资源无工业污染,是优质茧生产的基地。
2.1.2 产业扶贫政策到位 蚕桑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百色市和凌云县人大常委会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决定》,凌云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凌云县“十三五”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凌云县桑蚕生产实施方案》和《凌云县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产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等文件,给予种桑养蚕贫困户购买桑苗、蚕房建设和种植后桑树抚育等经费补贴。2020年凌云县开始实施的“泗水缤纷”综合体建设项目,是以蚕桑为载体的全区唯一综合体项目,将有更多蚕桑扶持政策出台。
2.1.3 产业基础良好 自2002年以来,凌云县桑蚕生产持续发展,从未间断,具有17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推广了一批优良的桑、蚕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育了一批种桑养蚕能手,发展了一批大户,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县拥有桑蚕生产技术人员3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9人。
2.1.4 比较效益显著 近几年,凌云县平均每667 m2桑园平均养蚕量2.0张,鲜茧产量80 kg,按均价44元/kg计,产值3 520元,减去种桑养蚕购买物资成本约520元,纯收入3 000元,比种植玉米和水稻收入增加2 000元。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优势突出,蚕农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高涨。
2.2 主要措施
2.2.1 加强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凌云县针对贫困户新技术接受慢,养蚕技术难掌握,桑树栽培管理水平低的特点,加强和完善了贫困户的桑蚕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请国家和自治区蚕业专家到凌云县进行指导,举办专家讲课培训班,对全县桑蚕生产技术员,以及养蚕农民骨干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全县共请4位专家培训4期,受训干部和蚕农586人次。二是全县聘请农民技术人员9人,驻乡(镇)分片包干技术指导。三是县、乡举办贫困户种桑养蚕专题培训班25期,培训贫困户2 760人次。四是培育了一批种桑养蚕大户和能手,贫困户可以随时就近向技术能手学习技术,请能手现场指导,弥补了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全县有种桑养蚕大户近200户,养蚕能手近1 000人。
2.2.2 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需要,凌云县委、县政府整合发改、扶贫、水利、农业等部门资金,向蚕桑产业扶贫倾斜,同时广东省政府和中广核集团大力帮扶。2016年以来,投入蚕桑产业扶贫资金超1.0亿元,共建设了标准蚕房10万m2。其中广东省政府和中广核集团帮扶3 500多万元,为868户贫困户提供大蚕房养蚕,蚕房面积52 251 m2,平均每户60 m2。修建桑园机耕路12条共35 km,桑园地头水柜1 000多座。
2.2.3 加大蚕桑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 为推动产业扶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凌云县加大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已建成平怀区级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加西县级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彩架、磨贤、上伞、兰台、百朝、八里、那坝、介福、平塘等9个村级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打造下甲镇平怀、加西和彩架等3个村连片万亩优质茧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建立桑蚕合作组织,推行统一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养蚕的产量和质量,为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提供样板,增强贫困户养蚕的积极性,推动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2.2.4 加大种桑养蚕贫困户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优先满足贫困户对桑苗的需求,并给予购苗款全款补贴。二是贫困户种桑第二年后,政府每667 m2桑园给予800元的补贴,鼓励蚕农护理好桑园,增加桑叶产量和质量。三是给予贫困户每户5万元产业扶贫无息贷款,用于购买种桑养蚕物资,解决贫困户发展桑蚕资金不足的困难。
2.2.5 调动贫困户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帮扶干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组织贫困户实施种桑养蚕,确保有条件发展桑蚕的贫困户都种桑养蚕。二是组织当地贫困户到县内外参观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技术水平。2016年以来,组织贫困户县内外参观学习35期共2 500人次。目前,全县有条件种桑养蚕的贫困户,积极发展蚕桑生产,近年来累计新增养蚕贫困户近1 000户。
2.2.6 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凌云县羽腾制丝有限公司是百色市龙头企业,现公司有12组缫丝自动生产线,可年产600 t白厂丝,以生产5A、6A级白厂丝为主,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签约服务,保价回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方式。同时聘用贫困户劳动力进厂就业,解决部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近几年,该公司与凌云县政府签订了最低保护价协议,鲜茧最低保护价格收购,价格随行情上涨,让贫困户吃下了“定心丸”。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凌云县蚕桑产业化发展较慢。一是大部分贫困户种桑面积少,桑园分散,不连片,养蚕量少,户均3 335~6 667 m2,年养蚕10~20张,没有形成规模。二是种桑养蚕技术不规范,桑园管护粗放,追肥不足,桑园产量偏低,桑叶质量不高。养蚕消毒不彻底,大部分蚕房简陋,人蚕共居,脓病较多,蚕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高。三是小蚕共育没有全覆盖,尚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没有购买共育小蚕,自育小蚕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大蚕饲养的成功率。
3.2 内生动力不强,发展产业扶贫难度大
贫困户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转变难度大,发展产业有畏难情绪,有等靠要的思想,接受新技术难。一是怕养蚕技术要求高,学不会,怕养蚕不成功。二是怕种桑养蚕工作又多又复杂,怕累怕辛苦。三是贫困户劳动能力比较弱,素质比较低,桑园面积少,养蚕不多,收入不高。有的贫困户遇到一次养蚕发病,收入少,下次不敢再养。
3.3 技术服务不到位,蚕病较为严重
随着桑蚕产业扶贫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贫困户参与种桑养蚕,以及原养蚕户不断扩大规模,技术指导不到位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技术力量不足,不能及时指导蚕农。农民技术员和县蚕业发展推广中心技术员偏少。以及乡(镇)蚕业站人员不稳定,经常更换,甚至没有专职人员,造成乡(镇)蚕业站人员技术不熟悉,不能很好指导蚕农。二是新蚕农增加,指导面扩大,以及蚕农分散,技术人员指导不到位。三是蚕病较严重,损失较大。特别是每年的7—8月常高温多湿,饲养的两批蚕,家蚕脓病和软化病高发,养蚕成功率较低,导致蚕农收入不高,打击了蚕农的积极性。
3.4 受疫情影响,蚕茧价格波动大
近几年来,广西蚕茧价格比较稳定,均在40元/kg以上运行,贫困户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但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蚕茧价格大幅下降,部分批次的春茧收购价低于30元/kg。甚至缫丝厂还没有开称及时收购,靠外地缫丝企业来收购。市场茧价大幅波动,给贫困户养蚕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
3.5 龙头企业和桑蚕合作组织带动力不强
目前,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刚起步,相关规章制度和服务措施不够完善,工作经验不足,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优质茧生产基地没有形成,企业与蚕农没有联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桑蚕合作社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尚未完善,贫困户在合作社中没有充分受益。
3.6 蚕桑资源利用不足,产业扶贫链短
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已取得了桑枝粉碎加工饲料,培育食用菌,桑叶养殖豚狸等经验,但规模小没有推广出去。全县桑枝和蚕沙等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足10%,资源浪费大。蚕桑产业扶贫链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延伸,贫困户主要靠养蚕收入,遇到蚕茧价格低迷,造成产业扶贫抗风险能力低。
4 对策建议
4.1 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标准化,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凌云县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机遇,发挥好蚕桑这个产业,根据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桑蚕品种和生产模式[5]。加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行桑蚕生产的标准化,实行种养标准化、规范化,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种植规范。力争桑园管护到位,桑叶产量高,质量好,达到平均每667 m2桑园养蚕3张以上。力争统一消毒防治、统一供应小蚕。积极探索养蚕专业化,种养分开。有技术有能力的养蚕能手专事养蚕,养蚕技术水平低的,专种桑,从而提供桑叶,从而提高养蚕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4.2 做好宣传发动和素质培训,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做好现养蚕贫困户的思想工作,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稳定蚕农继续养蚕,稳定桑园面积。二是动员现有养蚕贫困户继续扩大桑园规模,增加养蚕量,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三是动员有条件的贫困户参与养蚕,有稳定收入,不返贫。四是加强对贫困户的素质教育培训,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产业致富的动力。
4.3 加强技术服务,减少蚕病的发生
一是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充分利用凌云县政府与区蚕业站签约的“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合作项目,对技术人员和骨干蚕农进行培训,通过理论和现场实践培训,使每户养蚕贫困户,有1人以上掌握种桑养蚕技术。二是请自治区蚕业站专家指导蚕软化病和脓病的防治,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蚕病造成的损失。三是加强对贫困户养蚕的技术指导。除现场指导外,要充分利用通讯网络,培训贫困户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手机视频网络,开展技术指导。四是乡(镇)要配备1名以上稳定的专职桑蚕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掌握桑养蚕技术。
4.4 实行茧价补贴,降低“疫情”对茧价的冲击
今年疫情对茧价冲击大,鲜茧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30%,蚕农收入明显减少。为稳定桑蚕产业扶贫发展,建议一是政府给予贫困户交售鲜茧补助,使鲜茧价格保持在35元/kg左右。二是允许社会资金收购蚕茧,扩大蚕茧销售渠道。
4.5 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指导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比较慢,带动力不强,需要政府推动。一是建立常设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负责规划、指挥、监督管理和服务。二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建设信息网络,组织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构建上下左右通达的营销网络体系。三是建立一个长期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安排一定运转资金,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借贷门槛,使贫困户也能参与合作组织。
4.6 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在全县桑蚕生产集中区,建设桑枝加工生产厂家,开展桑饲料和食用菌加工。建设蚕沙加工复合肥生产车间,生产蚕沙复合肥,变废为宝。收购贫困户冬伐和夏伐的桑枝及蚕沙,延长产业扶贫链,增加贫困户收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发挥蚕桑生态作用[6],挖掘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