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机理与成效

2020-12-16

广东蚕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贫困地区

周 洁 蒋 璇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南宁 530007)

在诸多精准扶贫政策中,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产业扶贫,但所选的扶贫产业需因地制宜,顾及本地生态环境,满足市场的相关要求,才能促进农民的收入逐渐稳固地增加。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诸多地区出现了因发展蚕桑产业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大至省市县,小至镇村户,各类报道在报刊、网络上经常见到。但发展蚕桑产业和精准扶贫二者的关联,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蚕桑产业的精准扶贫助力发展中仍有急需处理的问题,有待突破。

1 蚕桑产业的精准扶贫机理分析

1.1 蚕桑产业发展有益于农民收入的加速增长

一般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贫困问题要想得到根治,关键在于让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中蚕桑的优势有高效益、回收速度快、周期较短、投入不高等。一般标准桑园平均每公顷的投入资金数量不超过1.5 万元,投入养蚕设施的资金每公顷不会超过2.25 万元,蚕桑在同一年栽养即可见效,三年就能脱贫。越是贫困地区,农民就越渴望增加自己的收入,蚕桑产业发展实质性就会不断提高。只要自然环境、气候达到标准,本地政府机构能够适当给予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农民也就能开始生产蚕桑,增加收入。虽说蚕茧的价位会由于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出现波动,但相较其他类农产品的周期性发生的难卖情况,蚕茧是加工丝绸工业的原材料,很少会出现卖出困难等相关问题。

1.2 蚕桑产业发展有益于农民就业问题的高效处理

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除了生态移民和外出打工,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必须在本地来处理自身经济收入较少而造成的贫困问题。而贫困地区的劳动力非常充裕,且劳动力成本很低。蚕桑产业拥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能够高效处理农民的就业问题。栽桑养蚕可通过利用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的建设,规模化的经营生产进行开展;还能按照本身承包土地面积,主动进行栽桑范围的择取,落实小型农业经营生产。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较大,总体收入较高,适合年轻群体返乡创业;小型农业的生产经营适合中年妇女或老年人开展,将该产业当作副业的农民。由于桑叶和家蚕的生长特性,蚕桑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在养蚕的季节以此来实现收入增加,在非养蚕季节通过外出打工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因此蚕桑产业除了能够让农民充分运用资源,还能实现农民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蚕桑产业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与环境治理

较为贫困的地区一般存在荒漠化及石漠化等自然现象,并且多数位于高原、山区或生态环境很差的偏僻、交通不便地区等。家蚕的主要饲料是桑叶,要想养蚕就不得不栽种桑树。桑树具备耐盐碱、耐贫瘠、耐寒等特征,能涵养水源,降低水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保护田土、防风固沙、改良环境等,不仅属于经济型树种,还是理想型治理生态的树种。蚕桑产业的发展除了能够增加经济收益以外,还能保证持续增加生态收益,当前在国内西南、西北、东北及华北等可以治理荒漠化及石漠化,使干旱与半干旱的植被快速恢复,使盐碱地得到治理,矿山得以修复,治理消落带等层面意义重大。

1.4 蚕桑产业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日渐提高,2016年,第一产业即农业增长值约占我国总生产值比率已经降低了8.6%,而非农产业的增长值占据比率约为91%,其中第三产业的占据率约为5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57%,城镇化户籍人口率约为41%。但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依然不高,大部分贫困区域仍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初始阶段。因此农业农产品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不仅要择取顾及社会收益及经济收益的产业,还要尽可能地选择后期加工产业链较长的农产品,实现产业空间的有效拓展与延伸,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工业化先导产业。历史上,在诸多国家与地区纺织行业属于工业化先导产业。例如,英国革命期间棉纺织业工业,意大利与法国革命期间蚕丝绸工业等发展领先的就是棉纺业与蚕丝业。改革开放起始,中国南湖州、苏州等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起步于蚕丝绸行业。该产业的纵向延伸可实现制造发展、印染、织绸等丝绸生产产业,横向拓展可以通过对蚕丝、蚕蛹、桑葚等相关资源的运用开发桑叶茶、桑枝食用菌、药品等相关产品,形成诸多分支产业。所以蚕桑产生发展有益于实现贫困地区向工业化推进,推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成效分析

实际上,蚕桑产业被人们称作扶贫类经济、山区类经济,也被称作扶贫类产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推进蚕桑产业的大力发展,也就是说,蚕桑产业开始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不够发达的地区转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蚕桑产业正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户利用蚕桑产业的发展,加速脱贫;不发达区域的农户利用蚕桑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进步。在中国14 个集中式连片非常困难的区域当中,大多区域都开始发展蚕桑产业,其中有些县市正步入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途径中。例如,广西的那坡县、陕西的石泉县、贵州的黄平县等,因蚕桑产业的发展而实现脱贫的案例较多。

自从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后,很多省区市开始对蚕桑产业进行积极融合的谋划,并得到了扶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效率;很多企业也开始加大在蚕桑产业精准扶贫中的投入力度,比如说鑫源蚕丝绸公司、中国中丝公司等,为振兴产业和扶贫尽绵薄之力。根据2017年我国相关文件提出的要求,落实农业特色提质增效规划,推进中药材、蔬菜瓜果、茶叶、蚕桑、食用菌等产业的升级,将地方的土特产与小型品种制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型产业。

2.1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成效

以云南陆良县栽桑养蚕为例,其栽桑养蚕始于清末时期,步入21世纪以后,获得了理想的发展,近5年以来,全县5 个乡镇、65 个村委会、5 万农户、16 万人民开始栽桑养蚕;桑园总面积约达1 067 hm2,每年饲养的蚕种约为32 万盒,鲜蚕产量为1.2 万吨,蚕桑完成总值约为6.2亿元,蚕桑生产农户平均收入约为1.2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约为4 000 元,蚕桑产业人均收入大约占据了农村常住户平均可以支配收入的30%。所以,该产业已然成为增加农户收入、实现脱贫的关键产业。

云南陆良县作为蚕桑经营生产面积最大的场地,桑园范围、发种数量、生产蚕茧的总量占全省10%~22%。受益于优质的自然条件,该地区生产出来的蚕茧体形大、颜色白、品质优秀。随着我国生产蚕桑范围的不断扩大,该地区进行了集体育苗、制种、栽桑、印染、织绸一体化循环性产业与加工高品位产品基地的加强建设,带领了有关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2.2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经验

(1)创新产业的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的生产体系。紧绕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思路,遵循政府机构指导、农户自愿参与、企业大力扶持等相关准则,建立农蚕桑专业的合作社。利用农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蚕农利益机制的密切建设,将高效处理蚕农服务的社会化保障问题,进而保障蚕桑实现产业化发展。

(2)彰显科技推广服务,推广社会化服务于标准化生产。蚕桑科技的推广系统设置了县镇二级公益服务机构,基地村配置专业的蚕桑辅导者,产生县镇村三级服务系统。①加大优良桑树品种及其技术性较强且具有较高实用性蚕桑技术的推广力度,并引进8 号和14 号农桑、丰田5号农桑、1 号强桑等品质优秀的桑树种类。桑树栽植每公顷约为29 000 株,将桑树伐条模式进行创新,改春修夏伐为春伐,加大推广方格蔟与塑料折蔟,提升饲育大蚕省力化蚕台的相关技术。②落实综合规范化的服务。县镇村蚕桑技术落实仍需要和定点定岗机制挂钩,从蚕种催青配发实现服务的社会化到整体流程的规范化,保证全面提高蚕桑应用技术的覆盖面。③加大生产培育新型蚕桑主体的力度,对于那些养蚕大户给予政策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

(3)我国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确保国家颁布的各项惠农政策得以全面实施。积极争取国家提供的养蚕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政策,对建设桑园基本设备、新植桑园、改造低产桑园、培训实用性蚕桑技术等给予重点扶持。新植桑园根据4 500 元/公顷标准进行补助,改造地产桑园根据2 250 元/公顷标准进行补助。加强桑园灌溉、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建设标准化的蚕桑生产基地,推进其稳定发展。

3 小结

按照我国的战略部署,直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贫困户快速脱贫是国家步入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与异地的搬迁式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式扶贫策略相比较,产业扶贫获得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崇,因其可以凭借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天然气候等相关有利条件,实现高效解决贫困地区因经济水平太低导致的生存困难与发展速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因此,发展蚕桑产业不失为一种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研究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机理,总结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助力成效和经验,从而保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贫困地区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