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流失治理中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探析

2020-12-16杨新昌徐发奎李明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沟壑径流水流

杨新昌,徐发奎,李明

(睢县中原水城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河南 睢县 476900)

河南省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的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作为水土保持的关键产业,对治理现如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林业技术推广则是林业发挥其水土保持作用的重要环节,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合理有效的利用先进的林业技术,是现如今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对于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1.1 调控水源结构

水土流失多数是由于土地表层被过多的水流冲刷,致使土壤缺失蓄水能力,引起土层瓦解。针对水土保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对水源结构进行有效调控,植被能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同时,植被根系还能增强其蓄水能力。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或减少之后,土壤失去涵养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可能性增大。针对此,可采取培育土壤保护林技术,利用植被根系对土壤结构尽心固定,从而减小因水流引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1.2 固结土壤,避免土壤侵蚀

强化土壤结构和蓄水能力,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因素,也是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浅根系的草本植物,根系不够发达,无法抵挡暴雨、洪水的侵袭,而深根系的木本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特别是乔木、灌木固化土壤作用最为显著,为更好的减少土壤侵蚀,可利用当地立地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木本植物进行种植,从而固化土壤。

1.3 改善气候环境

植被可有效净化环境,而林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保护水土资源,还可改善气候环境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应将大量护土植物种植于植被稀缺地区,不仅能保护土壤,同时又能净化环境、清新空气。科学统计表明,空旷地区的水蒸发量远小于林地范围,林地地区水循环蒸发较大,既可以有效调节温度,又能加大地区降水量,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趋势。

2 林业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对水土流失治理愈加关注,主要治理手段可分为三种:农业种植,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等手段。利用三种方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强化后期治理,从而达到水土保持最佳效果。林业技术隶属于生物工程范畴,借助植树造林达到扩大植被覆盖率的效果,并在造林完成后利用封山育林技术使植物顺利快速的从幼生期过渡到成长期。通过广泛的植树造林,大量的植物枝干和植物叶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雨水冲击力,避免因冲击力导致土层崩塌,同时,树木可形成不同径流,从而分散洪水对土地的冲击力,强化固定土壤结构。

通过利用林业技术还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植被种植时,可选择性价比相对高的森林防护植物,还可以借助木本植物固有的防风固沙效能,在植物周边开展农业种植活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土壤侵蚀往往由于地表过多的水流冲击所致,因此,治理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在生物工程中充分融入水利工程或农业种植手段,在相互的协调配合中,更加便捷有效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应配以合理的整体规划,明确分工计划,根据计划安排严格进行水土治理,达到水土流失治理最佳效果。

3 林业技术对防治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3.1 强化土壤蓄水能力

从对水土防治资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营造水土保持林对控制地表径流极为有效,地表植物覆盖面积广且种类丰富的区域,土壤会吸收大量水流量,按照植被差异,吸水情况也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种植区域内若多为乔木和灌木,那么其蓄水能力就会较强。即使植物枯萎或死亡,这些表层植物残骸也会吸附大量水流量,这就是林区吸水量始终高于农业地和草地的原因所在。资料表明,68种是不同树种形成的平均需水量为57~176mm,其中蓄水能力最强的为紧密天然林,蓄水能力较弱的为单层人工林,一般情况下,水土保持林可达到近150mm的蓄水量,平均2km2的水土保持林大概的蓄水能力为3000m3,蓄水能力增强不但可以涵养水源,还可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加速区域周围水循环。

3.2 增强土壤结构整体稳定性

大范围覆盖的牧草植物,虽然其根系茂盛,但深度较浅,扎根能力不强,稳定性较弱,在水流量大或暴雨频发的地区,急速的水流很容易冲走牧草植物,甚至将土壤一起冲走,导致表层土壤及其不稳定。如上所述,乔木和灌木的水土防护能力最强,其扎根较深,根系较长侧根广布,对土壤有着大范围的稳定效用。土壤在大量根系的稳固下,可有效防止暴雨对土壤的袭击,山洪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既能稳固土壤表层,又能保护底层植被。

3.3 加强温度调节功能

一般而言,水土防护林会在特定区域集中种植,因而,往往会形成大规模的林区,而这种大规模的林区又会形成强大的蒸腾效果,而且一直持续循环蒸腾。即使在光照时间短的林木浓密区,其内部蒸发量也远远高于植被覆盖较少的区域。另外,植被对林地周围的空气湿度也有着很好的调节功能,降低环境温度,减慢水分蒸发,帮助农作物更加健康的生长。

4 林业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推广应用

4.1 培育水流调节林

水流调节林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极为有效,林木间的空隙可以对径流进行分散,削弱径流给地表带去的冲击力,减少土壤流失,保护地表土壤。植被还可有效降低雨水流速,促使土壤更加有效快速的吸收雨水,减少水资源的过量流失。沉积后的雨水可变为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同时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水流调节林强大的吸水效能,应合理安排林木种植区域,依照种植区域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植被宽度和造林整体结构进行相应的规划。经资料研究表明,林地植被需要有较为合理的宽度才能更为有效的拦截或分散地表径流。专家研究证实,水流调节林的林地宽度直接影响到林区整体的吸水和分散性能,因此,对水流调节林的培育,应规范设计林区整体比例结构。平原区域的农耕地带,可以依照农作物自身的水流调节功能对林地宽度进行合乎环境的调整。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农耕地带的水流调节林可将宽度调整在9m左右,树种的选择可以根据当地环境和地理条件选择灌木或乔木,以根系发达的林木树种为最佳。

4.2 培育分水岭防护林

地表径流以分水岭为起始,为了更好地控制地表径流,有效防止水土流水,应从径流起源即分水岭处营林造地,从源头对地表径流进行控制,有效把控其径流规模和径流速度。另外,分水岭一般处于地势较高的区域,风力和温度变化大,过大的风力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这时添加防风林设置就可以大幅度减弱风力,对农田农作物产生保护作用,使农作物更加健康的生长,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分水岭防护林顾名思义其林地位置应设置在分水岭上,然而分水岭的岭脊相对较为窄小,所以林地宽度要根据岭脊宽度确定。若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分水岭岭脊通常较为平坦,所以水土流失问题相较于山区较轻、较少,但依然不可忽视危害农作物生长的风寒和霜冻,所以培育防护林应以农作物的保护为重点,林带的营造应稀疏透风,这样既有利于农田保持通风,又可以削弱风寒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4.3 培育沟壑防蚀林

沟壑防蚀林一般为沟边种植结构,调节林下部进行设置,拦截流经调节林的径流,并且有效过滤淤泥,从而阻止沟壑蔓延发展。在已有沟壑上设置防蚀林,可减缓沟壑扩大。该林地培育重点为林地位置的设置,依据不同位置进行适时调整。

4.3.1 沟头造林

将防蚀林种植在沟壑源头,可减缓地表径流的流动速度,减轻对沟壑产生的冲击。并且对沟壑水量进行分散,减小水流速度,削弱径流对沟壑的侵蚀。

4.3.2 沟底造林

将防蚀林种植在沟壑底部,大量的植被可以对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进行有效的拦截,避免河沙堆积导致河道拥堵。沟底造林应种植在流量、流速小的区域,若连续暴雨引起洪水,植被将会被冲走。因此,沟底造林种植区域的选择应以合适的流量为前提,有利于植物及时有效吸收雨水流量,通常情况下湿地环境最为适合,培训防蚀林后能减缓河道淤塞,有效扩大林区面积、扩充河道。

5 结语

水土防治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更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水土资源,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林业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作用,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将林业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水土流失处理之中,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充分发挥林业技术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推动我省顺利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沟壑径流水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流域径流指标的构造与应用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沟壑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哲理漫画
春水流
十字架变形记
Why the brain has so many folds
人工降雨下三种屋面径流过程环境质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