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以江西大余县丫山为例

2020-12-16毛绎暄胡珊珊杨春羽刘珍珍彭涛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镇居民特色

毛绎暄,胡珊珊,杨春羽,刘珍珍,彭涛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1 大余丫山特色小镇概述

丫山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黄龙镇,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丫山景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丫山特色小镇旅游模式合理利用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多种特色产业发展,建成了运动竞技、探险拓展、康乐游戏、健身健美、养生保健等多类特色产业,而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脱贫工作取得进展。

丫山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由章源生态旅游公司带头,与当地其他公司构建合作模式,在明确规划各商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各企业或商业经营主体自行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自身实力。形成了一个产权分明、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且能长久发展的丫山特色小镇商业运营模式,从而达到吸取和保留社会资源并创造价值的目的。同时依托着优越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当地产业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坚持组织引领、做好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创新经营模式,围绕着运动休闲的特色主题,将丫山打造成为富有当地特色文化气息、体育文化显著、旅游要素显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良好市场效应的运动休闲小镇。

大余丫山特色小镇的建设,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形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在当地脱贫工作中贡献出了显著力量,使当地居民从特色小镇的发展中享受更多红利,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全面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发展、完善特色小镇旅游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2 大余丫山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2.1 青壮劳动力流失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特色小镇模式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贫困的问题,尽管当地贫困居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个小镇存在极大的青壮劳动力流失问题,且相较于其他农村地区并没有出现人口回流的趋势。由于劳动力的断层,在未来的发展中,丫山小镇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发展停滞等问题。而丫山小镇无法吸引青壮劳动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是留居小镇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相较于外出务工没有明显增长,甚至低于外出务工所获报酬。

2.2 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

公平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会使居民对特色小镇模式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有效的机制,达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但大多丫山居民只作为员工参与小镇的建设,通过提供劳动力、土地资源或农产品获取报酬,真正获利的是提供了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开发商。不均衡的利润分配,会导致居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降低,从而阻碍丫山特色小镇的长远发展[1]。

2.3 产业品种单一

特色小镇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优秀的服务以及丰富的产业品种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环节。以大余丫山的体育特色小镇为例,在当前的开发中主要依托4A级旅游景区和江西省首个5A级乡村旅游点为亮点,通过开发越野赛、体育馆等休闲项目吸引游客。但大部分游客仍以风景观光为主,而旅游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则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导致丫山小镇无法吸引游客的二次游览。因此,景点对老游客无吸引力、产品品种创新弱成为丫山特色小镇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

2.4 传统文化传承受阻

发展态势良好的特色小镇应该对当地文化进行良好的延伸,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但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侧重于市场化,对于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缺失。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古村落走向消亡,以贵州苗族自然村为例,秀丽的风景、神秘的传说以及多样的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但紧跟着是苗族自然村的逐渐商业化,使淳朴的民风在资本的侵蚀下染上了异样的色彩。丫山特色小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体育特色商业化发展导致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放弃传承米酒酿造、米果制作等传统工艺,而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良性的特色小镇模式应该建立在稳固的文化传承之上,只有尊重当地文化,才能精准发掘特色产业,实现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

3 大余丫山特色小镇发展对策

3.1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返乡

大余丫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项基础设施事业发展缓慢。对此,应当大力发展特色小镇模式下“体育+”旅游项目,加大丫山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的便捷程度,增强大余丫山的经济活力[3]。同时,不断加强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社会服务流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脱贫工作的开展与劳动力的返乡[4]。

3.2 明确义务与责任,统筹协调利益诉求

丫山特色小镇以政府、企业、居民为三大主体,要充分发挥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合力作用[5]。避免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政府、居民的利益被边缘化,进而损害精准扶贫的原则。在特色小镇模式下,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基础设施支持、市场监管等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企业审批手续,激发企业的创造力,鼓励企业参与到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中[6]。而企业在开发特色小镇资源的同时,也要明确自身的义务,积极缴税、提供就业岗位,尊重和保护居民的利益,造福贫困地区的群众。当地居民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3.3 推动产品开发,发挥资源优势

大余丫山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能够为后续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旅游资源。大余丫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与体育特色小镇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应当更加注重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将体育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与培育模式。通过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弥补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带来的劣势,不断推动产品产业开发,从而吸引新老游客的游览[7]。

3.4 培育融合发展思维,凸显特色文化底蕴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文化灵魂的塑造,直接影响到特色小镇能否成功树立文化标识,能否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丫山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不断推动“文化+体育小镇”融合发展,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调动企业、居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开发主体应深入发掘丫山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搭建特色文化服务平台,助力丫山特色小镇文化、产业融合发展[8]。

4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兴起不久的旅游模式,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之下,成为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实现旅游扶贫的重要方法。特色小镇旅游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基于地区优势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不断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通过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会对许多贫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产生重要意义。本文从大余丫山特色小镇旅游模式入手,探究该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努力将特色小镇旅游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实现精准扶贫,造福一方百姓。

猜你喜欢

小镇居民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石器时代的居民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高台居民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