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2020-12-16张琳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张琳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1 金融生态环境概述与意义

“金融生态”一词由周小川博士于2004年提出,他首次将生态学概念引入金融领域,强调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待、研究和管理金融发展问题。一般事物所说的生态是指其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而金融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孤立的,其生存发展不仅依靠自身制度建设、管理经营,同时还依赖于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规范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

农村金融生态就是指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和金融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构成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动态有机体系。

关注农村金融生态问题,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农村金融工作,助推农村金融稳定发展。农村金融生态化发展,具体会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强农业金融行政管理、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等,这几个方面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优化和改革,有利于规范农村金融工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脚步,改变我国农业金融相对于其他产业相对落后的局面。第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经济发展融资目前仍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仍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经济难以产业化、链条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因此,建设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农业的基础,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面临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状况不乐观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产业,造成较明显的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业技术研发的进展较慢,研发投入较少也是急需改善的。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营仍主要以个体户经营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层次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供应链,规模化效应不明显。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骤增,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少,农业耕地也受到一定的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产量、质量降低,加剧了农村经济状况恶化。

2.2 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

诚信是构成金融市场的基石,没有诚信的金融市场难以发展壮大。而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的恶化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农村人口受经济因素、地理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较低,信用程度不高。再加上农业经营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迫不得已违约、逃债。其次,农村诚信的宣传普及工作不到位,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也较低,进一步阻碍了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此外,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缓慢,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农户信用调查存在较大的难度,缺乏完备的企业、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阻碍了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放款。

2.3 农村金融法律建设不完善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在农业金融中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慢,不仅不能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在具体监管条例中也存在着相关违法违规的概念模糊、处罚力度不够的地方。在地方政府执法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法律意识淡薄,常常出现行政干预法律、以权代法、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即使国家出台了很多规范农村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指导办法,在执行过程中也没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此外,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当地缺乏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就导致了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容易引起违法行为,在维权时也未能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以此同时,农民较差的法律意识也阻碍了银行在内的相关金融金融机构展开服务。

2.4 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

健全的金融市场应该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但农村金融市场无论是在金融机构服务主体上,还是具体金融产品服务上都存在缺陷。首先,农村金融主体缺失。由于农业生产的自身产业特性和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特点,农业金融始终表现出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农村信贷领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失的问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成为主要的支农金融机构,但其经营规模始终受限,支农压力越来越大,难以承担整个农业金融主体的重任。此外,在农村金融的信贷、担保、保险领域都存在不足。农业信贷表现出明显的供求失衡问题,在趋利避害的正常思维下,社会资金流向安全性、收益性的领域,涉农贷款的需求难以满足。在农村金融中,缺乏合适的抵押担保物,也限制了农业贷款规模。

3 我国农业金融生态优化措施

3.1 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诚信”这一点。宣传普及诚信的重要意义,强化道德约束,提高农民的素养与道德水平。其次,在鼓励农民诚实守信的同时,也应针对不诚信的恶意违约、欠债行为给予惩治,贯彻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此外,还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建设好农民信用信息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增强信息的流动性,减少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制定统一的信用标准和调查体系,开放共享信用信息库,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农业金融中的信用风险。

3.2 加强农业金融法律建设

法律法规不仅在农村信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还是农村金融生态的根本制度基础。因此,应该加强农业金融立法工作,弥补金融法律漏洞,优化农业金融法律不合理的地方。针对个别地方的特殊性,应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实现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适应性。健全的法律保证农业金融生态中各部分有法可依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提高政府部门、司法部门的执法效率。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政府信用和司法公正,杜绝以权代法行为的发生。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帮助企业和农民在金融活动中依靠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也强调违法行为惩罚与打击,约束金融市场参与者自身行为使其趋于合法化。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农业金融生态的有力保障。

3.3 完善农业金融市场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领域,缓解农业贷款供求失衡的问题。针对农业金融可能面临损失,政府可以给予利率补贴政策支持或者建立农贷资金补偿机制,对一些农业重点发展产业提供担保等,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更多资金进入农业金融市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农业金融领域门槛,允许一些小型正规合法的民间借贷公司为农民解决一些小额贷款、短期服务。针对农村金融生态中出现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监管和管制,规范各方行为。

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完善其经营管理模式,在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农业放贷权限,完善内部控制,加强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也要提高风险评估水平,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还应创新金融产品、增加服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紧跟时代趋势,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农业金融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 结语

农村金融生态是与农村经济相关、各金融参与主体协同发展、金融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对于我们研究农业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金融市场不发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从金融生态角度看,主要是由我国农业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等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快农业金融市场建设的必要行动。良好的农业金融生态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帮助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达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2021年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专栏征稿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