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新区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以崇左市大新县为例

2020-12-16于永霞许焕明农秋平许志英许云科杨其保周金梅

广西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蚕茧

于永霞,许焕明,农秋平,许志英,许云科,杨其保,周金梅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2.大新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崇左市532300;3.大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崇左市532300;4.大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崇左市532300;5.大新县农业农村局,崇左市532300;6.大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崇左市532300)

种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距今已经有5 000多年的历史,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优质原料茧的生产基地,在蚕茧产区的分布上分别为桂北蚕区、桂中蚕区和桂南蚕区。大新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之前以蓖麻蚕的生产为主,随着广西蓖麻蚕的衰落,桑蚕在与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对比中逐渐表现出优势,大新县政府也大力支持桑蚕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支农补贴政策[1]。大新县全县农业生产以种植甘蔗、玉米、龙眼等经济作物为主[2],蚕桑生产从2017年的零星起步。据大新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统计,2019年全县共有桑园面积242 hm2,占广西全区桑园面积19.54万hm2的0.12%,占比非常小。2019年下半年气候干燥,大新县蚕农养蚕成功率较高,加之蚕茧价格56元/kg,大部分蚕农从种桑养蚕中获得收益,成功脱贫。大新县属于蚕桑新区,在蚕桑产业推广与建设方面还需要参考借鉴广西其他蚕桑优势地区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蚕桑产业成功发展壮大的经验。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省区都是我国传统蚕桑产业优势的蚕区,虽然其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渐转移到广西,但其上世纪70—90年代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经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陈清奇[3]系统分析了浙江省发展新蚕区的起伏与成因后认为,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三次大发展中,政府的领导、技术力量的充实、政策奖励制度以及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上世纪70—90年代浙江省的第三次大发展中,在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之下,浙江省还采取了完善收购制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措施,使得大批优质的蚕茧生产出来,支援了国家丝绸工业和国家建设,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说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是发展蚕桑新区的重要因素之一。钟国洪等[4]在对广东省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体会与建议中认为,一是制定有利于蚕业发展的政策以调动广大蚕业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搞好蚕桑布局以加快蚕桑发展速度,要努力做到适当连片种植,避免零星分散发展;三是逐步实现蚕桑生产的专业化;四是贯彻科学技术措施。通过对以上两省的传统蚕区发展起步阶段的分析认为,他们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即处于上世纪70—90年代,茧丝绸产品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外贸物资,各地政府都予以大力支持和发展,因此在蚕桑新区建设中予以大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辅之以相应的技术力量和譬如蚕茧收购制度等相应的政策措施,蚕桑新区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广西蚕桑新区的大发展是自2004年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提出后,鹿寨县、宜州县(现河池市宜州区)、环江县、横县等多个地区紧紧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加上政府大力引导和相应的资金扶持,使得这些地区的蚕桑新区迅速建立并发展成熟,现如今已经是广西蚕桑产业的优势发展区域。黄守洋[5]对鹿寨县蚕桑发展的回顾性分析中可以看到,“十五”期间鹿寨县抓住蚕桑产业发展的契机,并努力做大做强的现象,以及毛洪斌等[6]在对广西科技在蚕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祁广军[7]在研究“东桑西移”过程中对广西蚕桑优势地区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均认为政府的引导和资金投入是蚕桑产业在当地落地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的百色市是“十二五”以来发展的较为突出的优质原料茧的地区,综合分析其发展成功的原因也主要是政府的投入与支持、茧丝绸产业的进驻使得蚕桑产业链条得以完善等方面,尤其是百色市正在进行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泗水缤汾项目[8],将打造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田园综合体,影响辐射和带动当地的蚕农脱贫致富,将把百色市蚕桑产业发展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大新县在行政上隶属于崇左市,之前主要以蓖麻蚕为饲养对象,随着蓖麻蚕产业的萎缩以及广西全区桑蚕产业的大发展,“十三五”期间也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蚕桑发展新区,其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其他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这一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指导蚕区科学规划建设,指导蚕农通过养蚕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2019年11月中旬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7个贫困村各选取1户将其作为案例予以分析,调查了解其2019年的种桑养蚕情况,以期从养蚕案例中分析出当前大新县作为蚕桑新区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出大新作为蚕桑新区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1 大新县蚕农种桑养蚕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大新县是蚕桑发展的新区,其蚕农在桑园管护投入、养蚕投入的费用比较少,基本上属于农户自发养蚕的状态,因此难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所以通过实地走访进行案例典型性分析,力图总结和归纳出大新蚕区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建设的意见。本次调研所选取的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多为村里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们中多个为村委妇女主任、村委委员,或同时还兼有其他职业,其中新育村的农秀飞为当地的小蚕共育户,在共育小蚕售卖给当地的农户之外,还自己饲养大蚕售茧,是养蚕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将7个农户按养蚕规模及收益情况分为4种类型,具体如下。

1.1 稳打稳扎收入稳妥型

大新县仁益村的赵玉庆是养蚕较为成功的例子。她家建设有专用的地面育的蚕室,配有轨道喂蚕车,平时夫妻二人养蚕,她本人在仁益村当妇女主任,3龄~5龄起蚕自己采叶喂蚕,使用轨道喂蚕车提高了劳动效率,只有在五龄第2 d或者第3~5 d大蚕期用叶较多的时候才请几个人帮采叶,工费100元/人/d,一般每批饲养2.5~3.0张,可以得蚕茧107~128/kg,按照2019年下半年56元/kg的蚕茧收购价格计算,可以收入5 992~7 168元,人工费按1 000元计算,自己夫妻两人15天可以得五六千元,在照顾家里老人、孩子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就可以轻松赚钱,并且采用了省力化种养机具,养蚕轻松省力。

志兴村的岑英雪也是稳打稳扎成功养蚕的典型例子。她是志兴村的村委委员,平时在村委做一份工,还在锰矿厂上班。养蚕季节每批饲养0.5张蚕种,由其年迈的父母帮助采叶,她早中晚利用空余时间喂蚕,由于精养、细养,每批蚕都可以获得成功,2019年上半年共饲养了5批,蚕茧价格20元/kg;下半年饲养了4批,上半年蚕茧价格28元/kg,全年共饲养了4.5张小蚕,除上半年个别批次因为雨水多养蚕不太成功之外,下半年的蚕茧保持在45 kg/张的产量,全年共获得售茧收入10 000元,成功脱贫。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养蚕规模不一定大,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劳动力投入情况合理确定养蚕数量,只要养蚕成功,单张小蚕产茧量保持在40~45 kg,人均蚕茧收益都是不错的。

1.2 技术薄弱维持基本收入型

五一村的零肖明与赵玉庆同为妇女主任,但养蚕比较粗放。首先蚕室是与人混居的,利用二楼的一个平台,三面为1 m多高的水泥墙,上面用黑色网罩遮挡以防老鼠,但蚕儿还是经常被老鼠偷吃,另外消毒防病也不到位,脓病多发,导致单张小蚕产量不高,平均每张小蚕的蚕茧产量为25~30 kg,2019年上半年雨水多,蚕病多发,养蚕成功率不高。下半年天气晴好,但桑园管理跟不上,加上对饲养量和桑叶产量的估算不准,导致最后一批叶子不够,丢弃了部分4龄小蚕,剩下的自己养的部分结茧后售卖得了300元,丢弃的部分被其他农户捡去饲养并卖得了600元,年养蚕收入共计9 000多元。

五一村的农东月,2019年饲养了6批共7张小蚕,售茧收入共计12 000元。她家中有67岁的老母亲和12岁的孩子读书,她本人在家养蚕的同时可以照顾到年迈多病的母亲以及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养蚕比较用心。2017年科技特派员初到她家时,她用的是桑枝头的嫩叶喂五龄第3 d的蚕,蚕茧产量在每张30~35 kg。由于她对桑园的管护不到位,2017年没有夏伐,下半年干旱,到了8月桑叶就基本萎凋变黄,没有叶子可以使用。2017年冬,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他们村,在田间地头指导其冬伐,2019年上半年桑叶较2018年产量有所提高,但她每次采叶后没有及时追肥,也没有灌溉,导致下半年蚕茧行情好的时候,桑叶明显不够,只养得3批。在2019年下半年尝到养蚕成功的甜头之后,正计划租其他农户的桑园,扩大桑园面积和饲养量,同时也打算给桑园施入农家肥和化肥,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园产叶量。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养蚕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蚕室硬件来合理安排饲养量,提高单张小蚕的产茧量是获得可观收益的关键。

1.3 广种薄收收入不多型

下雷镇的三湖村是所有村屯水肥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桑园也是下雷镇较好的桑园,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都很好。三湖村坤球屯的黄冠富本人有桑园面积40 020 m2,是屯里最大的养蚕户,他租用了村里的废弃不用的小学做蚕室,可以分大小蚕室以及专用的桑叶储藏室、上蔟室,是硬件条件较好的一个。2019年上半年养4批,下半年养蚕3批,共养了12张小蚕,共收益15 000元,请了3个人工,从五龄第3 d开始到上蔟,用工天数为3个工人×5 d×7批×100元/d,支付人工费共计10 500元,剩余利润为4 500元。

仁爱村那孔屯的许瑞平2019年自有桑园和租用其他农户的桑园共20 010 m2,租用了村里废弃的矿场简单加以改造后用来养蚕,由于场地限制,无法安装轨道喂蚕车等省力化种养机具,每批饲养小蚕8~12张不等,请有工人采叶喂蚕。2019年上半年饲养了4批,下半年饲养了3批,部分批次养蚕不成功,年售茧收入为15 798元+13 180=28 978元,支付人工费18 718元,全年累计收入10 260元。

三湖村的黄冠富和仁爱村的许瑞平在养蚕过程中,均采取了扩大桑园面积和增加小蚕饲养量,但受限于场地消毒不到位、技术不到位、支付人工费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广种薄收,收益并不高。

1.4 技术成熟获得较高收益型

新育村的农秀飞,建设有专业合作社,桑园面积40 020 m2,每年共育小蚕1 000张分发给当地蚕农,多余的叶子饲养大蚕,2019年共饲养72张小蚕至上蔟结茧,每张产量在45 kg左右,售茧是收入为14万多,6个工人按100元/d计算工价。由于其工人主要是以共育小蚕为主,饲养大蚕是与共育小蚕同时进行合并支付工钱的,且采用了轨道喂蚕车,省力化设备的投入使得劳动强度降低,效率提高,所以其人工成本要比前面黄冠富和许瑞平支付的要低,将其人工费折算为7万元,其净收入在7万元/年。可以看出规模饲养必须是具备专业的养蚕技术、配有专业的桑园管理、蚕室、适当的人工。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蚕农获得收益的多少与规模并不完全成正比。桑园面积多规模大的农户所获得的净利润并不一定比规模小的农户多,因此根据农户的自身情况,譬如可以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可以用来养蚕的蚕室面积来确定管理多少桑园为最适度,每批饲养多少张小蚕为适度规模,蚕桑新区的农户应合理安排每批饲养量,并可考虑使用省力化抚具。

2 讨论与分析

从本次调查案例分析后认为,大新县作为的蚕桑新区在发展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需因人因地安排饲养数量,不宜盲目追求多养

从现有文献以及实际调查来看,所谓的适度规模是以现有劳动力能够满足所饲养蚕种(小蚕),管理好桑园、充分做到良桑饱食以及消毒管理工作为度。在确定饲养小蚕数量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桑园产量和蚕室可用面积做充分的估算,然后合理确定饲养小蚕的数量。

2.2 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蚕茧产量是获取稳定收益的关键

广西单张小蚕的蚕茧产量约为40~60 kg,产量之间相差20 kg。按照56元/kg计算,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收益相差1 120元。而如果产量不变,价格以2019年上半年40元/kg和下半年56元/kg计算,上下半年的价格相差16元/kg,计算最低和最高产量的收益差分别为40 kg×16元/kg=640元,60 kg×16元/kg=960元,均低于相同价格下产量差带来的收益差。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蚕茧价格是影响蚕农收益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单张蚕种的产量才是影响蚕农收益的最大因素。提高单位面积桑园蚕茧产量、提高单张小蚕的蚕茧产量才是获取稳定收益的关键。

2.3 重视桑园管护良桑饱食是养蚕成功的关键

重蚕轻桑是蚕桑产业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未在相应的时节里及时夏伐、冬伐以及及时追肥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桑园桑叶产量不高。通过蚕桑科技特派员及时下乡指导以及在微信群里及时发布技术指导,各个养蚕户大都能做到按时夏伐和冬伐,但在施肥方面还是不够,2019年的桑园管护虽比2018年好的多,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也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需要继续加强桑园管护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向桑园管理要效益。

2.4 技术指导在蚕桑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蚕农对蚕桑种养技术非常缺乏,当地技术人员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蚕农对蚕桑生产技术的需求。譬如,蚕农采叶不分龄期、蚕室大多数在楼顶、大小蚕混养、石灰使用不当,主要是一次熟化后长时间使用,导致石灰失效而达不到消毒的效果等,因此种桑养蚕技术的培训与普及在当地非常重要,应该切实将蚕桑种养技术推广给广大蚕农,帮助他们养好蚕。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近些年来,大蚕地面育、轨道喂蚕车、电动撒石灰盘以及桑园伐条机等先进省力的蚕桑种养技术大大提高了广西蚕桑生产的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在蚕桑发展的优势区域,譬如河池宜州区、环江县,南宁市的横县等地,依靠先进省力化的种养机具和成熟的种养技术,农户的人均桑园面积和人均桑蚕饲养量都比较多。对于大新这样蚕桑发展的新区,在发展种桑养蚕方面,一是政府积极引导与资金支持;二是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三是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四是要适度规模发展支撑。

3.1 蚕桑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大新县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糖都”。种植甘蔗可以获取税收,而种桑养蚕虽可以帮助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但政府没有利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支持这一产业的积极性。大新县政府在近几年的发展规划里,出台了一些鼓励蚕桑种植的措施[1],譬如无偿发放桑苗,种植桑园发放补贴等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引导和鼓励了部分蚕农走上了种桑养蚕的道路。比如巴兰村就由之前的全村95%以上的土地种植玉米,大多数的玉米地改为了种植桑园,农民从依靠玉米靠天吃饭到依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但蚕农在蚕室建设以及消毒防病方面需要的启动资金仍比较困难,在楼顶养蚕仍然是当地的一个特色。蚕农想通过养蚕成功获取资金来建设规模化蚕房,但楼顶养蚕又不容易成功,因此获取到相应的资金仍较为困难,迫切需要当地政府从资金、项目上予以支持和扶助。

3.2 蚕桑发展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

大新县目前的蚕桑生产当中,蚕农自有的蚕室较为简单或是利用楼顶养蚕,这些蚕室无法配套省力化的种养机具,使得消毒防病困难,蚕茧产量低。当前迫切需要支持蚕区专业化的蚕室建设,将蚕儿从楼顶搬下来,即使是搭建简易的铁皮大棚+水泥地面+轨道喂蚕车都可以大大提高养蚕的效率。另外,种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桑叶采摘和每天喂蚕3~4次都需要较多人工。与国内其他蚕区一样,大新县的劳动力也多是妇女和留守在家的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为有限。由于种桑养蚕需要一定专业技术,在蚕儿的就眠、眠起以及熟蚕上蔟等关键环节,都需要懂专业的技术人员予以指导。桑园也需要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的施肥管理及冬伐和夏伐才能获得较高的桑叶产量,继而获得养蚕所要达到的良桑饱食的目标,当前大新县的蚕桑技术指导人员主要是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广西组织部、科技厅以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联合选派的科技特派员,这与蚕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支撑相比,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在当地培训、指导一些年富力强知识接受能力快的蚕农当做技术人员,即培养当地蚕桑能人,通过他们在蚕桑生产的各个重要时点予以技术指导,加上科技特派员利用微信群等现代通讯手段予以远程技术指导,从而满足蚕农对技术的需求。

3.3 蚕桑发展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种桑养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病死蚕的处理以及蚕沙的堆沤处理。在很多老蚕区,部分蚕农不注意病死蚕的集中消毒深埋处理以及蚕沙没有合理堆沤就施入其他作物地里或者随意堆放在村头、河流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再次消毒防治的成本巨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大新县作为蚕桑发展新区,在发展之初就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在一开始就引导蚕农不乱丢病死蚕,要指导蚕农将病死蚕集中消毒后深埋,蚕沙统一堆沤后施入其他作物地里,以避免蚕病传播污染环境。

3.4 蚕桑发展适度规模

在当前的情况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蚕桑生产规模,不宜贪多,建议以适量、精养、良桑饱食为目标,提高单位桑园桑叶的产量和单张小蚕的蚕茧产量,即向饲养技术要效益,而不是拼数量、拼规模。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数量,获得稳定的蚕茧产量,才能在波动的蚕茧价格中获得相对稳定的蚕茧收益。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蚕茧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