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桑产业扶贫攻坚的成效和建议

2020-12-16钟远信石华韬吴婧婧于永霞田智得

广西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蚕桑贫困县贫困地区

钟远信,石华韬,吴婧婧,于永霞,田智得

(1.蒙山县蚕业站,梧州市546700;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

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增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等规模连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桑蚕茧主要产区。作为优势特色产业,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蚕桑产业扶贫工作中具有极大的优势。由于蚕业生产的投入较少,每667 m2仅需投入1 000元左右,且生产周期较短,可以实现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并且养蚕成绩见效快,1个批次20 d左右即可完成,一年能够实现8~12个批次的生产任务;另外,蚕业生产的收益较好,由于养蚕的劳动力需求不高,“养蚕好比当干部,月月都有‘工资’收入”正是养蚕户选择蚕业生产作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的重要原因[1]。本文通过对广西蚕桑产业扶贫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对当前取得的扶贫成效的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蚕桑产业在产业扶贫中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广西蚕桑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

1.1 抓好规划引领和强化蓝图落实

为推进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蚕桑产业业务主管部门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2]。全面推进蚕桑产业扶贫工作,重点主攻广西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为产业扶贫工作贡献力量,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蚕桑主管部门设立了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服务、资金、人才、综合和信息宣传等6个专项工作的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专项组的职责分工,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扶贫工作专项组一边结合自治区蚕业主管单位职能研究制订了《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等具体政策文件,一边推动组织各市县蚕业主管部门开展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构建起自治区蚕桑主管部门牵头抓总、市县乡蚕业部门统筹落实、各司其职推进蚕桑产业扶贫工作的工作格局。蚕桑主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每年制定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方案。指导贫困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桑园面积超过1 333 hm2的忻城、环江、上林、平果等19个贫困县,优先支持环江、平果、那坡等将蚕桑产业作为“5+2”的主导产业来抓的贫困县。扶贫工作专项组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规划,帮扶贫困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把蚕桑产业列为革命老区、石漠化地区扶贫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抓,指导帮助贫困地区制定蚕桑产业扶贫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扶贫工作专项组先后帮助百色市编制“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为百色市蚕桑产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帮助天等县编写蚕桑生产技术要点和指导其制定蚕桑产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同时帮助其引进茧丝加工企业;帮助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和示范村屯实施方案,指导农户开展桑树种植、蚕房建设、桑蚕饲养等,推动贫困地区蚕桑发展,让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做好都安县、大新县等贫困地区的年度发展规划和蚕桑产业扶贫计划和制定工作。

1.2 强化示范培训提升蚕桑发展水平

各级各部门通过整合技术力量,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做好帮扶和示范工作,以提升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自2016年以来,广西46个贫困县共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1 913期,所指导的培训人员达到13.54万人次,所提供的蚕桑生产资料共计16.90万份。在此过程中,各项示范服务达到良好的成效。一是充分做好示范带动工作,在19个贫困县建立县级和乡级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各1个以上,每个示范区建设成20 hm2以上连片桑园和标准化蚕房的精准扶贫核心示范基地。指导19个贫困县建立3个以上示范村、30户以上示范户,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推进蚕桑生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重点推广小蚕共育经营模式,在19个县打造10户以上的标准化小蚕共育经营示范户,加强对示范户的养蚕技术培训,打造技术和设施设备都过硬的经营户,为贫困户稳定提供合格优质小蚕。三是成立了蚕桑科技专家服务队,结合产业脱贫春季大行动、科技大培训、科技特派员等开展活动,实现区市县乡四级上下联动,解决蚕桑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充分利用广西蚕桑产业创新团队、广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等专家团队力量开展科技服务。目前共有179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广西全区约500个贫困村屯开展蚕桑服务,在所有种植产业特派员中占近10%,基本保证了蚕桑生产发展意愿较强的贫困村有1名蚕桑科技人员负责对接帮扶,全区蚕桑科技扶贫基本实现全面覆盖[3]。五是积极通过建立蚕桑科技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广西蚕业信息网及相关QQ群、微信群等媒体,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多举措多门路有效促进贫困户蚕桑生产技术提升,促进了优良品种推广应用。

1.3 创新方式发展蚕桑产业

广西各级蚕桑部门转变观念,跳出传统蚕桑产业局限,推进贫困地区现代蚕桑产业发展。一是创新蚕桑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二是通过推进“蚕桑种养分离”等,引导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三是创新蚕桑产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和“小块并大块”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从事蚕桑产业开发[4],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分别在19个贫困县打造种养大户1 000户,每县建立1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使合作组织与分散农户有机地联动起来,建成友好互助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强化蚕桑产业科技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结合集成、自主和合作3种创新模式提升科技水平,加大优良品种、实用技术、蚕桑基础研究和设施设备创新的研究力度,为蚕桑产业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4 保障优良品种足量供应

广西从自治区级层面对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蚕桑良种供应保障、示范建设、种桑养蚕技术推广等方面做细致的任务分解和分工部署,不断加大贫困地区蚕桑优良品种供给及推广应用。抓好杂交桑种子种苗繁育、广西家蚕原种场、基地以及贫困地区桑蚕普通种场的建设与提升,确保家蚕良种的足量和安全供应[1]。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5号、桂桑6号等自主选育的桑树品种。2016年以来,在广西20个贫困县建成30个面积为6.67~13.33 hm2的桑苗繁育基地,为广西贫困县每年新种和扩改种桑园0.67~1.33万hm2。二是推广应用两广二号、桂蚕1号、桂蚕2号、雄蚕1号等广西自主选育优良品种,重点扶持自治区家蚕原种场和区域性、贫困县家蚕普种场基础设施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区家蚕原种年产能达到20万张,贫困县蚕种每年产能250万张。该项措施每年为贫困县提供优良家蚕新品种原种5万张、一代杂交种100万张,确保贫困地区蚕农用得上放心、安全、合格的蚕种。

1.5 营造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良好环境

广西蚕桑主管部门大力宣传蚕桑产业扶贫政策,组织全区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传达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的精神要求,对蚕桑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再部署、再强调、再全力推进,切实让贫困地区蚕农实现稳产增收,帮助贫困地区蚕农脱贫致富。广西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并将其纳入蚕桑产业扶贫的宣传工作当中,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提高全民的参与度,营造蚕桑产业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蚕桑主管部门在广西主要的蚕桑产业信息网开设的“产业扶贫”专栏发布相关专题信息,推出蚕桑产业微信公众号,宣传扶贫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好经验、好做法以及相关文件,报道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既展现扶贫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又坚定贫困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

2 广西蚕桑产业扶贫初显成效

2.1 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蚕桑产业扶贫助农增收成效显著,为广西产业扶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9年,广西桑园面积19.54万hm2,约占全国的1/4。蚕茧产量约占全国53.78%,达到37.87万t,已经遥遥领先于蚕茧生产与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印度。广西茧丝工业实现产值250亿元,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产值超3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总产值近500亿元[5]。广西的54个贫困县中,共有46个县栽桑养蚕,其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桑园面积超过0.13万hm2的贫困县有忻城、环江、上林、凌云、平果、靖西等23个县,其中有19个县把蚕桑产业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贫困县桑园面积约11.67万hm2,占全区59.72%;蚕茧产量约16.51万t,约占全区43.60%;养蚕贫困户人均收益超3 000元,蚕农售茧收入78.41亿元。

2.2 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蚕桑品牌

蚕桑各级各部门通过举办展销活动以加强宣传等工作,做好经验总结宣传,提升了广西桑蚕茧丝绸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在蚕桑新品种的培育方面,广西的“桑特优”“桂桑”系列优质桑树品种和“桂蚕”“两广二号”系列优质家蚕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蚕桑资源。在茧丝绸工业方面,广西相继打造了“刘三姐”“南方丝缫”“绮源”等知名蚕丝被品牌,扶持建立宜州区、环江县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其中“宜州桑蚕茧”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并荣获首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为蚕桑产业扶贫营造良好环境,延伸产业链条。

2.3 推进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利用

广西积极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通过实施蚕沙沼气工程建设、桑枝粉碎还田、桑枝食用菌培育、蚕沙无害肥料化处理后还田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优化建设。充分挖掘蚕桑产业的经济潜力[6],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桑产业”,拓宽蚕桑功能领域。重点加大饲料桑、食药桑、生态桑等桑树新用途的开发力度。在作为传统养蚕饲料的基础上,广西不断挖掘出桑资源的生态新功能,开发出牧用型桑树新品种,将桑树对矿区复垦、石漠化治理以及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的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3 广西蚕桑产业助推产业扶贫发展的建议

蚕桑产业是广西优势特色产业,也是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保持着领先的优势地位。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应有的作用,为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添砖加瓦。根据现阶段的扶贫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以下建议。

3.1 聚焦发展目标,注重发展规划

一是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发展规划、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稳步将蚕桑产业纳入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并要求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不断扩大产业覆盖,助推广西全产业对贫困户覆盖率达90%及以上。二是各地要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蚕桑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县乡村发展规划,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帮助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三是针对新发展蚕区,从自治区层面上重点对百色市新蚕区进行规划布局,帮助市县乡制定具体发展计划。

3.2 培育新型主体,强化龙头引领

一是加大对带动脱贫能力较强的新型蚕桑经营主体的培育,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二是加快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茧丝绸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企业带动模式,引导龙头企业的蚕茧基地在贫困地区合理布局,积极推广订单蚕业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对接。三是积极培育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蚕种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每个发展蚕桑的贫困村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3.3 抓好技术培训,加强推广应用

扶贫攻坚贵在扶智,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致富活力,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发挥蚕桑创新团队、蚕桑技术专家服务团、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作用,持续开展蚕桑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在种养、生产经营关键时期开展蚕桑技术培训和帮扶服务,培训内容涉及产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重点对帮扶干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企业、合作社等蚕桑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养蚕户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高贫困地区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贫困地区蚕桑生产水平。二是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推广抗逆性较强适应石山地区、土地贫瘠的贫困地区桑树品种和抗病性强适合在高温多湿等恶劣环境下饲养的家蚕品种,推广“蚕桑种养分离”模式、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省力高效轻简化大蚕饲养技术等新模式和实用蚕桑种养新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有效支撑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

3.4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基础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广西一方面积极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对蚕桑产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加大农业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加强指导贫困县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各市县应加大扶贫切块资金和在蚕桑产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和夯实蚕桑生产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县蚕桑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并不断探索扶持方式和方法。

3.5 加强媒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广西蚕桑主要网站如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蚕业信息网的舆论优势,借助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工作,加强与农民日报、广西日报、茧丝交易网等媒体的协调联络,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扩大宣传效果。围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及时捕捉新闻热点,加强扶贫宣传报道,宣传扶贫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增强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加快推进广西脱贫致富的步伐。

4 小结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收官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必须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技术优势,结合蚕桑产业扶贫的重点工作[7],以蚕桑扶贫为抓手认真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更好的帮助广大农民减贫、脱贫,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蚕桑贫困县贫困地区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