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
2020-12-16
过氧化尿素有效缓解葡萄幼树的淹水胁迫
据《北方园艺》2020年第1期《过氧化尿素对葡萄幼树淹水胁迫的缓解效果》(作者杜宏儒等)报道,以1年生夏黑葡萄自根苗幼树为试材,采用盆栽淹水方法,设袋控过氧化尿素处理(T1)、撒施过氧化尿素处理(T2)、撒施普通尿素处理(T3)3 个处理,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在涝害过程中过氧化尿素对植株生长、根系活力以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施用过氧化尿素提高了土表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提高了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可有效缓解植物在逆境中的伤害作用。施用过氧化尿素有效增加了土表水体溶解氧含量,整个处理期间袋控过氧化尿素氧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稳定持久。淹水胁迫下过氧化尿素处理的葡萄幼树根系活力明显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淹水胁迫下,施用过氧化尿素处理的葡萄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施用过氧化尿素处理(T1、T2)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75%、69%和 41%、37%及 63%、57%,差异显著。 (王世明/摘录)
转色期前后叶施锰素可提高葡萄品质
据《北方园艺》2020年第1期《转色期前后叶施锰素对赤霞珠葡萄成熟过程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陈黄曌等)报道,针对贺兰山东麓土壤锰缺乏现状,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选用MnSO4·H2O为锰源,设置3个浓度梯度(300、1 200、2 400 mg/L Mn2+),于 2017—2018 年连续2年在转色期前后各1周进行叶面喷施补充,探究不同喷施浓度在葡萄成熟过程中对果实理化指标和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转色期叶施锰肥,提升葡萄浆果总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固酸比和百粒质量,降低滴定酸含量,同时促进了葡萄果皮中总酚、总类黄酮、缩合单宁、总黄烷醇和总花色苷的合成积累,其中以1 200 mg/L Mn2+的喷施浓度效果最佳。 (王世明/摘录)
酿酒葡萄外源施硒适宜的时间、浓度及次数
据《西北农业学报》2020年第1期《外源施硒对酿酒葡萄产量、品质及硒富集的影响》(作者王鹏等)报道,探究硒肥不同喷施质量浓度、时期及次数对酿酒葡萄产量、品质及硒质量分数的影响,对外源施硒提高酿酒葡萄中硒质量分数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大田试验,以赤霞珠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喷硒质量浓度(0、100、150、200、300 mg/L), 分别在果实膨大初期、中期、末期进行叶面喷施。另外,设置喷硒质量浓度为150 mg/L,喷施次数分别为对照T0、T1、T2和T3。
结果表明,在膨大初期,喷硒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品质改善和增产效果最佳,此时葡萄单粒质量、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和单宁质量浓度分别较对照提高27.51%、16.95%、13.92%、14.77%和45.1%,可滴定酸降低9.72%;同时产量较对照提高10.81%。在安全范围内,酿酒葡萄果实膨大初期用200 mg/L时富硒效果最佳。喷施硒肥次数为T2时,葡萄的品质改善最明显,产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0.82%,总硒比对照提高158.51 μg/kg。综上所述,推荐酿酒葡萄果实最适喷施时期为膨大初期(6月23日),最适喷施质量浓度为200 mg/L,最适喷施次数为2次。
(王世明/摘录)
外源激素ABA和EBR处理有助于葡萄果实品质提升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外源激素处理对葡萄及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作者权桂蓉等)报道,为了研究外源脱落酸 (ABA)和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对葡萄植株全部果穗进行喷穗处理,设置着果期喷施ABA 100 mg/L、转色期喷施清水(ABA处理),着果期喷施EBR 0.4 mg/L、转色期喷施清水(EBR1处理),着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EBR 0.4 mg/L(EBR2处理)以及着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清水(对照,CK)4个处理,取成熟葡萄果实酿造葡萄酒,测定不同处理葡萄果实的穗质量、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及葡萄酒的残糖、pH值、干浸出物、酒精度和挥发酸;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成熟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ABA和EBR处理能提高葡萄果实还原糖含量,加速葡萄成熟,并提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酯类、醇类等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CK、ABA、EBR1、EBR2 4种处理葡萄果实中分别检测出28、34、31、31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醛酮类、萜烯类、酸类和酚类等。与CK相比,ABA、EBR1和EBR2处理葡萄果实香气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4.50%,11.16%和17.17%。3个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酯类、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且以ABA处理效果最好,其葡萄果实酯类物质总量较CK提高了27.82倍,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2.29%和24.13%。综上所述,外源激素ABA和EBR处理有助于葡萄果实品质提升及香气物质的合成。ABA处理葡萄酒中的酯类物质含量及EBR1和EBR2处理醇类物质含量均显著提高。 (王世明/摘录)
红色纸袋有利于葡萄产量提升
据《烟台果树》2020年第1期《不同颜色纸袋对葡萄成熟期和品质的影响》(作者王壮伟等)报道,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纸袋对葡萄成熟期和品质的影响,以白色纸袋为对照,研究黄色、蓝色、红色、紫色和黑色5种颜色纸袋对白罗莎里奥葡萄果实成熟期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色、蓝色纸袋对果实成熟期影响较小,而黑色纸袋可显著延迟葡萄果实成熟期,推迟果实上市16 d左右;红色纸袋有利于果粒增大,提高产量;紫色纸袋对果粒大小和风味影响均不明显。 (王世明/摘录)
不同气候条件下葡萄成分与土壤有效水分的关系
据《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9063),来自西班牙莱里达大学环境与土壤科学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丹魄葡萄整个生长周期果实成分与土壤有效水分之间的关系。该项研究在西班牙Rioja DOCa进行,研究人员分析了非灌溉植株上果实着色期至成熟期的果实成分(包括浆果重量、酸度和酚类成分)和整个生长周期中土壤有效水分的关系。研究人员根据每个位置记录的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模拟了2008—2018年的土壤可用水(ASW)。在其中一个地块进行校准后,在供试地块模拟土壤水分并进行年度分析,并在不同条件下评估ASW。结果表明,土壤特性调节了土壤有效水分,影响了浆果的重量、酸度、花色苷和总多酚指数。在雨水灌溉条件下,整个生长周期中葡萄藤处于中等水分胁迫至重度水分胁迫下。
试验结果揭示了对葡萄成分最关键的土壤有效水分的供应期。开花后1~3周以及成熟后期土壤有效水增加,提高了酸度,降低了pH值,开花后2~7周及成熟期土壤有效水含量增加,浆果重量增加,成熟度、花青素和其他酚类化合物含量降低。 (周 洲/摘译)
成熟期山竹果实中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
据《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9004),来自马来西亚国立大学(SME)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INBIOSIS)的研究人员利用 GC-MS和LC-MS分析揭示了成熟期山竹果实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布。山竹是一种功能性水果,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氧杂蒽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和抗炎。鉴于其药用价值,对山竹的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其成熟过程中发生的代谢变化知之甚少。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来同时分析4个不同成熟阶段(0、2、4 和 6)的山竹果皮、假种皮和种子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组成。从GC-MS和LCMS分析中分别鉴定出57和98种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包括各种代谢物类别,包括糖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醇、醛、糖苷、脂肪酸、酚类、生物碱、萜类、黄嘌呤和醌等。
结果表明,变量权重值 (VIP)≥1.00和p≤0.05具有可变影响的代谢物包括初级代谢产物[如L-甘露吡喃糖、肌醇、阿拉伯呋喃糖、半乳糖醛酸、L-(+)-酒石酸和天冬氨酸]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如新异硬脂烷、表罗哌替尼-(4β,8)-儿茶素、α-杧果素和藤黄素]。此类代谢产物可能有助于山竹成熟期间细胞壁的降解,风味、色泽和香气的形成,以及对食果动物、昆虫和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在山竹果成熟期间,半乳糖、抗坏血酸、藻酸酯、淀粉、蔗糖、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途径以及糖酵解和三羧酸(TCA)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研究人员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对果实代谢组成进行分析,为了解果实发育的复杂生物学和分子调控提供了根据。结果将促进采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延长山竹果的货架期。 (周 洲/摘译)
外源ATP对香蕉果实货架期淀粉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据《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9021),来自曼苏拉大学农学院果树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外源ATP对“Grand Nain”香蕉果实货架期淀粉降解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香蕉在不同剂量的 ATP(0、0.5、1.0 和 1.5 mM)中放置 10 分钟,处理过的果实在(25±1)℃和相对湿度(63±2)%的贮藏条件下放置12天,并检测了果肉中α-淀粉酶(AMY,EC:3.2.1.1)、转化酶(INV,EC:3.2.1.26)和磷酸化酶(PHO,EC:2.4.1.14)等淀粉降解酶(SDEA)的活性。通常,在采收时初始SDEA较低,到贮藏结束时会增加,SDEA的增加与ATP浓度无关。
结果表明,整个贮藏过程中,1.5 mM ATP处理比其他处理及对照的果实显示出更高的SDEA活性,糖含量也增加。但是,1.5 mM ATP处理的果实软化程度稍低,果实褐变程度降低,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有所增强。此外,受乙烯和呼吸速率的控制,在贮藏期间减少了丙二醛(MDA)的积累和离子泄漏百分比。考虑到这些过程,1.5 mM的ATP处理会影响果实品质。 (周 洲/摘译)
避雨栽培提升早熟砂梨品质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1期 《避雨栽培环境变化及其对早熟砂梨品质的影响》(作者李刚波等)报道,为了研究避雨栽培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早熟砂梨品质的影响,为早熟砂梨避雨栽培模式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早熟砂梨苏翠1号和翠冠为材料进行避雨栽培,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避雨栽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砂梨果实糖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果皮硬度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的温度与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峰形,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3:00-14:00和10:00-14:00,湿度日变化趋势与温度相反,呈V形;避雨栽培环境下日平均温度和湿度均较露地栽培高,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水分含量明显低于露地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下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 (p<0.05), 其中苏翠 1 号提高 14.02%, 翠冠提高23.77%;可溶性糖中的果糖、葡萄糖及山梨醇含量在避雨栽培下均较露地栽培显著提高 (p<0.05),其中苏翠 1 号分别提高 24.32%,22.22%和 30.77%, 翠冠分别提高 22.02%,26.73%和21.18%。两种栽培模式果实的糖酸比和固酸比差异也较大,苏翠1号避雨栽培糖酸比、固酸比较露地栽培分别提高36.13%和19.33%,翠冠则分别提高47.19%和19.23%。避雨栽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硬度及单株产量与露地栽培相比升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避雨栽培环境温湿度较露地栽培高且日变化和极差值大,光照强度及土壤平均含水量低,果实品质优。 (王世明/摘录)
褐色果袋套袋处理可明显提升红色梨果实品质
据《浙江农业学报》2019年第12期《不同果袋对红色梨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徐锴等)报道,以早酥红为试材,选择5种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果袋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其对红色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褐色、蓝色和橙色果袋处理可以增加果实质量。套袋后,果实的果形指数无明显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增加,可溶性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褐色和蓝色果袋处理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糖酸比。褐色、蓝色和绿色果袋处理的固酸比升高,褐色、绿色、透明果袋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对照。褐色、蓝色和橙色果袋处理降低了果皮强度和果皮破裂距离。套袋后,果皮穿刺能量降低;除透明果袋外,其余处理均降低果肉的硬度。套袋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果肉细腻度,提升了果面光洁度,果皮色泽更鲜艳。综上所述,果袋使用建议依次为褐色果袋、蓝色果袋、绿色果袋、橙色果袋和透明果袋。 (王世明/摘录)
不同贮藏方法及1-MCP处理对长期贮藏的苹果挥发性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据《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9039),来自圣玛丽亚联邦大学植物科学系采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贮藏方法和1-MCP处理对长期贮藏后的布瑞本苹果的挥发性成分和整体品质的影响。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在2.5℃下贮存9个月后能维持布瑞本苹果挥发性化合物和整体品质特征的贮藏方法,以及挥发性化合物和整体品质特征与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的关系。试验贮藏设计包括5种气体条件的贮藏方法:气调贮藏(CA,1.2 kPa O2),基于叶绿素荧光的动态气调贮藏 (DCACF)以及 3 个水平呼吸商的贮藏(DCA-RQ 1.3;DCA-RQ 1.5 和 DCA-RQ 1.7)。在所有的试验贮藏中,无论是否进行 1-MCP 处理(0.625 μL/L),CO2均保持在 0.7 kPa,相对湿度为(94±1)%。
结果表明,1-MCP处理果实的ACC氧化酶活性较低,抑制了乙烯的产生和内部乙烯的浓度 (IEC),从而保持较高的果肉硬度。在DCA-RQ 1.3、1.5 和 1.7 贮 藏 条 件 下 , 通 过1-MCP处理不会降低乙酸乙酯浓度。如果不用1-MCP处理,则DCA-RQ 1.3条件下贮藏的果实果肉硬度和维持可滴定酸更好。甲酯和乙酯与果肉软化腐烂没有相关性。 (周 洲/摘译)
硒镉伴生对柑桔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据《核农学报》2020年第3期《硒镉伴生对富硒土壤柑桔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作者孙协平等)报道,为保障富硒柑桔的安全生产,明确富硒土壤硒镉伴生现象对柑桔生长、硒镉吸收转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1年生大雅柑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硒代蛋氨酸(CK,模拟富硒土壤)和添加硒与镉(模拟富硒土壤硒镉伴生)对富硒土壤柑桔的生长指标、硒镉含量、叶片还原型抗坏血酸-谷胱甘肽 (AsAGSH)循环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CK相比,富硒土壤中,硒镉伴生提高了柑桔叶片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对株高、新梢长度、新梢数量以及根茎叶干物质量影响不显著;富硒土壤中,硒镉伴生显著增加了柑桔硒含量和硒的富集系数(BCF),降低了硒的转运系数(TF);硒和镉主要分布在根系,其次是叶片和茎;在AsA-GSH循环中,硒镉伴生使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上升,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上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显著上升,而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下降,AsA/(AsA+DHA)和 GSH/(GSH+GSSG)比值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降低。本研究为阐明镉胁迫对富硒土壤柑桔的生理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世明/摘录)
壳聚糖涂层可控制黑莓采后软霉病
据 《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9049), 来自厄瓜多尔埃斯库埃拉国家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部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壳聚糖涂层对新鲜黑莓采后软霉病的影响。黑莓易腐烂,对软霉病敏感性很高,从而降低了其适销性。已有人研究了抗真菌的壳聚糖保持黑莓采后品质的作用。然而,该生物聚合物需要溶解在有机酸中才能够正确地用作涂层。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用乳酸或乙酸制备的不同浓度壳聚糖控制4℃下保存14天的黑莓中的总状毛霉菌的效果。
研究人员比较了用壳聚糖、化学杀菌剂咪唑(0.4 g/L)以及未经处理的新鲜黑莓果实的腐烂率。对软霉菌的控制中,使用17.5 mg/mL乳酸的壳聚糖处理是最有效的(p<0.05),且对黑莓的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没有负面影响。壳聚糖涂层可用于采后黑莓的软腐病防治。 (周 洲/摘译)
枇杷皱皮果发生规律及防控
据《浙江农业学报》2019年第12期《枇杷皱皮果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作者王荔等)报道,枇杷果实皱皮多在果实成熟前后发生,果实失水、皱缩,挂在树上或者脱落,严重影响了枇杷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以早钟6号枇杷品种为试材,研究皱皮果发生规律;结合组织学和生理学手段探讨枇杷皱皮果发生的原因;通过碳素营养调控措施、调节剂处理,探索控制皱皮果发生的技术措施,为生产上克服枇杷皱皮果发生、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率提供重要依据。
结果表明,枇杷皱皮果发生严重,皱皮现象集中发生在果实完熟前夕、果柄离层形成时,皱皮发生与春梢发生时间有密切关系,春梢旺盛生长显著增加皱皮发生率,同时疏花处理促进了春梢生长、增加了皱皮发生率;结果母枝上的叶片数与皱皮果发生率呈负相关。环切和环扎处理均可以减轻皱皮果发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也可减轻皱皮现象。 (王世明/摘录)
避雨栽培有效防控猕猴桃溃疡病
据《西南农业学报》2019年第11期《不同田间措施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效果比较研究》(作者涂美艳等)报道,以红阳猕猴桃溃疡病高发园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避雨栽培、复配化学药剂、不同时期冬剪及剪口保护方式、土施生物菌剂等田间措施在溃疡病上的防控效果。
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可显著降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并随盖棚年份增加,防控效果更明显,盖棚后第3年棚内溃疡病发生率为0,但避雨栽培需做好肥水精准管理。复配化学药剂试验中,分别于采果前20天,采果后7~10天以及萌芽期(2月)喷施2%春雷霉素300倍液 +43%戊唑醇 1 000倍液+56%丙森醚菌酯600倍液+45%咪酰胺1 500倍液3次或80%全螯合态代森锰锌800倍液+0.15%四霉素1 200倍液+50%嘧菌环胺800倍液3次的病情指数为 4.67 和 5.67,均极显著低于 CK(病情指数为17.00)。适当提早冬季修剪时期并对剪锯口喷0.15%四霉素、2%春雷霉素或全树涂抹勃生肥对溃疡病防控效果均不理想。采果后15天和萌芽期,将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芽孢杆菌悬浮液和中药复配剂混合土施,对溃疡病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综上所述,避雨栽培以及两种复配化学药剂均可显著降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避雨栽培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猕猴桃产区溃疡病主要防控措施。 (王世明/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