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给我国蔬菜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20-12-16王富增

蔬菜 2020年3期
关键词:蔬菜电商生产

王富增

(山东启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寿光 261000)

2020 年初席卷全国的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疑是一次“黑天鹅”事件,疫情的蔓延和持续不仅带给人们紧张和焦虑,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必然会给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困扰和挑战。

疫情爆发期间,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市民的“菜篮子”变沉了,各地销售市场的蔬菜价格明显普涨,但农民并未因此受益,很多蔬菜产区的蔬菜收购价格不仅没有跟着上涨,反而跌了不少;同时,蔬菜批发商也发愁,市场存货根本走不动,运销队伍出现严重“缺编”,农副产品出现了“隐形滞销”现象。尽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蔬菜市场的价格和品种结构趋于稳定,但持续至今的部分地区的“封城、封路”,将直接影响到用于春播的种、肥等农资的运输,长期来看,会间接影响蔬菜产业2020年下半年的生产。

疫情的出现,无疑给我国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来了个急刹车,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让农业人去思考产业的再升级。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蔬菜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hm2(3亿亩),年产量7亿t以上,年销售量达到世界总量的50%。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六大蔬菜生产带,上、中、下游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生产者逐渐由碎片化小农户向集中化、工厂化的合作社及产业园区过渡,供应方式呈现多元化,从基地到餐桌成为趋势,市场需求对品质及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

区域分布维度

目前,从区域分布看,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和黄淮海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占比分别是20%、7%;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宁夏、内蒙古、上海等地区。

近年来,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我国建立了六大蔬菜产区,即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域,这六大蔬菜产区可以保证每个季节至少有3个产区能够进行蔬菜生产,从而满足全国的蔬菜市场需求[1]。

从区域分布维度看,我国蔬菜产业布局、结构在日益完善,随着流通业的发展,蔬菜的调配和供应时间、空间距离都在缩小,在区域发生灾害或突发事件导致蔬菜供应紧张时能够更快捷地弥补空缺,有效抑制因蔬菜短缺带来的价格飞涨或恐慌抢购。

产业链维度

在农业领域,农业产业链是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联结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机整体。从产业链维度,蔬菜产业链可分为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链。纵向产业链包括上、中、下游产业链,如上游的种子、农资、生产设施、设备等,中游的蔬菜生产,下游的蔬菜加工、运输、销售、市场等;横向产业链包括蔬菜的一产、二产、三产,一产指蔬菜的原菜生产,二产指蔬菜的深加工,三产指依托蔬菜园区的采摘、观光、休闲旅游等。在纵向产业链中,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互相影响的,一个环节上某因子的变动,都会给其他环节带来影响,比如上游的农资、人工涨价,必然影响到蔬菜种植成本和下游的销售,同样,若下游流通不畅或市场饱和,又会影响到蔬菜利润和种植积极性;在横向产业链中,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对于蔬菜利润率,产业带动都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作为生鲜的蔬菜,因受季节性、保鲜期的影响,需要通过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和保存周期,具备条件的区域,需要通过发展采摘、休闲、亲子、研学等体验和服务提升综合效益。

从产业链的维度看,在纵向上,我国蔬菜产业上、中、下游正在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在横向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入推进阶段。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欧美等其他国家发展较晚,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组织机构松散,且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建立和运作面临诸多问题。

生产者维度

蔬菜产业的生产者是指从事蔬菜生产的个人、组织或单位。目前我国蔬菜产业生产者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单个农户,种植露天蔬菜或设施蔬菜;二是农业合作社,集中起来从事某个蔬菜品种的生产或加工;三是农业企业,种植经营一定规模的蔬菜产业园区。

以上3类生产者,就农户而言,种植规模小,种植成本相对低,但种植决策受经验和技术制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产品大多通过农贸市场销售,供应价格相对低,利润率较低;就合作社而言,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利于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但相较于日本的农协,组织管理能力还不足,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竞争力不强;就农业企业而言,近年来发展较快,经营灵活,对市场敏锐性较强,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但运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多处于转型阵痛期,独角兽企业还是寥寥无几。

从整体看,我国蔬菜产业的生产者逐渐形成由个人到组织、由分散封闭到紧密合作、由杂乱到标准化再到品牌化,独角兽企业逐渐涌现的一种发展态势。

市场供应维度

我国既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蔬菜消费大国,在国内供应层面,目前我国蔬菜80%的终端销售依靠个体商贩实现,正在形成农超对接、电商对接、订单销售、市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的格局,供应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从基地到餐桌供应发展迅速,平台作用越来越多,农批市场、线下中间商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是蔬菜出口大国,向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据统计,2019年我国蔬菜出口额155.0亿美元,同比增加1.7%;进口额9.6亿美元,增加15.9%;贸易顺差145.4亿美元,增加0.9%。但我国蔬菜出口主要以加工类为主,原菜出口率低。近几年,在与日本、欧盟等主要出口国的贸易交往中,不少蔬菜生产企业经历了因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而被退货、索赔的事件,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目前国内的蔬菜生产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2]。

通过以上维度可以看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当下正处于一个稳步发展阶段——产业链结构日趋完善、生产基础不断提升、蔬菜质量及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蔬菜流通加速发展。蔬菜产业正处于从碎片化到工厂化、从低质化到品牌化、从单一性到多元化发展转型的黄金时期。那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否会给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困扰和挑战,对蔬菜产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疫情给蔬菜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因疫情防控带来的交通管制、消费抑制等给蔬菜产业的生产、供需、流通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一定时期内也可能会给我国蔬菜产业均衡、稳定发展带来潜在的影响。

给蔬菜生产带来的挑战

我国露天蔬菜的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7%以上,露天蔬菜的生产与时节息息相关,眼下正是春种时节,按照往常,华东、华南产区已进入春茬蔬菜生产期,此时生产者需要采购生产资料准备春耕生产,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蔬菜春种,特别是露天蔬菜的种植会面临较大压力。

一方面,受限于部分地区交通封堵,蔬菜种植所需的种子、种苗、农资等商户可能无法正常营业,给生产者的采购带来诸多不便,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者不得不延缓种植计划;另一方面,因人员流动受阻,对于一些大中规模园区的企业,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种植压力增大,生产成本提高,若再加上销售不畅,可能会导致一些园区运营困难,无力支撑的情况;除此之外,本次疫情无论是给菜农、蔬菜生产企业多少都会带来些心理干扰,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种植决策,更多会选择种植采收时间长,易保存的蔬菜,也可能会导致蔬菜供应品类结构失调而带来价格的波动。

在我国蔬菜产地区域布局中,华东、华南产量占39%左右[3],如果这些区域蔬菜的种植受到影响,必然会影响到上半年蔬菜供应和价格。以疫情重灾区湖北为例:湖北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春季蔬菜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魔芋、莲藕、莼菜等水生蔬菜的重要优势产区。目前,湖北全省蔬菜在田生产面积约36.7万hm2(550万亩),总产量约1 000万t。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等5地市,在园蔬菜面积共计4.8万hm2(72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大白菜、甘蓝、萝卜、红菜薹、蒜苗、莴笋、西兰花、芹菜、莲藕等,预计产量达到150万t左右。此次疫情期间,湖北蔬菜产业对外销售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如果疫情持续时间延长,还会影响到4月份播种的二季菜和高山蔬菜,直接影响菜农收入。除湖北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湖南、安徽和河南等周边省份,这些地区的蔬菜产、供、销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当地生产者的收入和长三角、珠三角蔬菜的供应[4]。

给蔬菜流通带来的挑战

本次疫情给蔬菜流通带来的冲击最大,也直接影响到蔬菜的价格和供应。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产品的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当供应大于需求时产品价格会下降,当供应小于需求时产品价格就上涨,但在特殊情况下,受供需关系链条上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供需关系下的价格“紊乱”。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交通道路管制,一方面因流通不畅导致部分省市,特别是疫情重灾区湖北省短期蔬菜供应的紧张,蔬菜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一些蔬菜生产地出现封路、堵路或更极端的挖断道路现象,又导致了这些蔬菜生产区域的中小生产者无法将蔬菜外运,带来滞销问题。为缓解蔬菜滞销的严峻形势,三部委已经联合下达紧急通知,要求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但“农村的菜运不出去,城里的人抢不到菜”,是不少地区的真实写照。即使是通过电商平台流通的农产品,也会因快递爆仓压力和送达时效性差等问题,外运也是困难重重。

自2月中旬以来,疫情的蔓延逐渐得到遏制,但据专家判断,拐点还尚未到来,因此各地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蔬菜流通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因流通因素导致的“供需两难”问题,在短期内或许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如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助农平台进行协调缓和,但从长远看,这种打破供需规律的“市场失灵”现象,一定会给蔬菜种植结构、供应周期、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带去冲击,可能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蔬菜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在一定时期内会给蔬菜产业产、供、销的有序性带来一定的困扰。

给蔬菜交易带来的挑战

疫情对生产端和流通端的影响必然会波及交易端。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交易的基本形式是菜农种植蔬菜,菜商到田间地头或交易市场收购后再分发到批发市场、餐饮行业、酒店、商超等地方。

本来春节是蔬菜销售旺季,受疫情影响,全国多数餐饮服务停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延迟开工,对蔬菜消费需求明显减少,加上封路、检疫等影响,运销队伍出现严重“缺编”,很多菜商无法或不愿从事交易服务,蔬菜交易的中间链条断裂,导致了很多批发市场的“冷清”,菜农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蔬菜烂在地里,忍受惨重损失。对于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之前可能是通过订单、定向供应蔬菜深加工企业等方式销售蔬菜,因疫情影响,也会导致客户需求减少或改变,不得不寻找其他销售出路和产品交易方式。除此之外,由于疫情期间普遍倡导大家远离人群,避免参加聚众活动,对于农家乐、休闲农业等三产融合产业,这或许会加重隐形滞销的发生。

疫情过后,蔬菜交易关系也会随之恢复正常,但交易主体、交易合作关系、交易形式可能因疫情影响发生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态势;农户、农业生产企业在渠道和市场层面可能面临一些新的选择;与此同时,交易蔬菜产品,因受种植决策改变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某类产品短缺难寻,某类产品过剩滞销的情况。

给蔬菜出口带来的挑战

我国既是蔬菜种植大国,也是蔬菜出口大国,我国蔬菜出口优势品种包括蘑菇、大蒜、木耳、番茄、辣椒、生姜、洋葱、胡萝卜及萝卜等。出口额前10位之和占2019年1—10月蔬菜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60%,前2位(蘑菇和大蒜)占比超过30%。

从出口总额来说,近10年来处于持续大幅增长态势,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我国蔬菜出口量为884万t,同比增长3.9%。从产品结构来看:保鲜或冷藏蔬菜、冷冻蔬菜、腌渍蔬菜、什锦蔬菜等加工保藏类蔬菜和干(脱水)蔬菜是出口主体,但随着我国蔬菜保鲜和初加工技术与条件的不断提高,出口蔬菜产品结构正有所变化,在保持传统产品类型和品种优势的基础上,正向国际蔬菜消费主流靠拢,产品结构有所改善[2]。

疫情的爆发,不仅影响到蔬菜的内销,也给蔬菜的出口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虽然世卫组织目前不建议对中国采取旅游或贸易限制,但已有国家和国外企业推出限制举措,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蔬菜;另一方面,我国蔬菜出口主要以加工蔬菜为主,新冠疫情减少了人员流动,部分外贸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无法完成出口加工订单,给出口加工企业生产带来影响。预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蔬菜出口量增长同比2019年会有所下降。

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方法总比问题多,在疫情面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战胜疫情。蔬菜产业也是如此,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政府充分发挥指挥、统筹、协调职能,生产者、产业链上下游团结一致,抱团取暖,蔬菜产业就一定会度过这次疫情带来的“寒潮”,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因此针对这次疫情带来的挑战,可采取如下应对举措。

政策层面:将特殊时期的政策与方针落实到“田间地头”

在特殊时期,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可起到积极作用。疫情发生后就蔬菜生产、流通、供应等问题,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都积极出台各种指导方针和落实政策,为蔬菜的生产、供应保驾护航,为蔬菜的流通开通绿色通道。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强调地方要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工作。在供应流通端,产区要保证本区域“菜篮子”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不积压、不卖难,销区要主动对接产区,保证“菜篮子”产品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在生产发展端,要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错峰采收,解决蔬菜生产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在区域结构上,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并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缩短蔬菜生长周期,大中城市周边适当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

国务院部署的以上调控方针,在特殊时期,对于缓解疫情期间我国蔬菜产、供、销困难及“疫情后遗症”具有积极和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执行中,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对地方执行不力的问责制,以确保各项部署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各级政府下沉到一线,和菜农、蔬菜生产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给予他们种植决策指导,帮助他们做宣传推广,协助他们解决生产资金、销路问题,在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做好生产,共度难关,保障“菜篮子工程”;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还应在生产、供应、流通等领域积极放开,和一些高新科技企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协助解决蔬菜种植、供应、流通等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避免疫情之后种植结构失衡和供应不畅等问题。

生产层面:积极寻找出路和抱团取暖

对于蔬菜生产端的菜农、企业,在特殊时期,不能只靠等和盼政府的协助以及疫情的全面遏制。而是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谋求“出路”,做好“生产自救”工作。

对于已有上市产品的菜农,可依托政府绿色通道,积极寻求供应渠道,如可与当地疫情联防联控部门结合,直接与有需求的村庄、社区对接,既能保证蔬菜快速销售,又能保证由于防疫不便出门的人们吃上新鲜的蔬菜,同时也可尝试电商销售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于已种植的菜农,需注意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急预案,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保障蔬菜产量,并及早着手拓展产品销路;对于计划种植的菜农,要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根据时节及时间条件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及早落实农资、种子等蔬菜生产资料的采购。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或蔬菜生产企业,要考虑充分合理用工,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运营成本。在种植策略上,一是要提倡轻减化栽培措施,改种省工、易保存蔬菜;二是在产品销售上主动寻找销售渠道,充分利用政府、行业组织提供的产销服务平台,探索电商、直播等销售方式,同时,对接当地蔬菜深加工企业,最大限度避免蔬菜积压滞销;三是在抓生产的同时,要增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在生产、销售蔬菜过程中正确佩戴口罩,勤于洗手,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是积极考虑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的变革,寻找疫情之后新的发展方向,确保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农业是多方互联的,疫情之下没有个人或企业能独善其身,在特殊时期,生产者之间、流通者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更应该精诚团结,采取抱团取暖方式,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共度难关。比如菜农、蔬菜生产企业在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的采购方面就可集中采购,借助绿色通道,确保按时供应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产品有销路的大中蔬菜企业,可积极帮扶周边销售能力相对弱的农户销售产品,帮助他们降低损失,利他利己。

流通层面:通力协作、突破创新

在疫情期间,确保蔬菜流通渠道通畅是核心,除政府部门的绿色通道,行业组织、供销系统、蔬菜销售平台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协助生产者进行产品销售对接工作。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如联合各类市场主体共同成立“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联盟”,完善全国初级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长效机制。再如全国工商联及一些农业行会组织,可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收集农业企业销售困境及复工情况,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陕西西安探索了供销社蔬菜直通车驶进居民小区的流通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形式,直通车在部分小区平均每周进2次,为市民提供青菜、番茄、萝卜、黄瓜、香葱等27种新鲜蔬菜,保证了城区20个小区的常态供应,减少了市民到封闭、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菜新鲜、价低廉,得到老百姓的好评[5];在北京,一些生鲜电商平台也从线上走到线下,与社区合作,将安全蔬菜推入社区,方便居民生活。在疫情时期,这种通力协作的蔬菜流通方式是值得借鉴和鼓励的,既解决了疫情防控问题,又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方便。

除线下蔬菜流通,疫情期间线上流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殊时期,给生鲜电商平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蔬菜的流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据阿里本地生活数据显示,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九,杭州市民在饿了么平台上的厨房生鲜类订单量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近3倍,达282%;盒马在2月初的1周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订货量达到平时的5~10倍;每日优鲜除夕至正月初四期间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预计春节7 d总销量突破4 000万件;仅春节7 d时间,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就完成了400万单,原本60元的客单价翻到了100多元。叮咚买菜的一位配送小哥表示,他平时每天配送70~80单,现在平均每天要送150~160单,工作量翻倍[6]。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许多居家居民选择通过电商购买生鲜,使得生鲜电商出现“火爆”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这些配送体系相对完善的大型电商平台销量火爆,出现“秒抢”局面,但对于一些中小电商平台,因受限于第三方物流,要么发不出货,要么送货速度慢,严重影响正常运营。其实中小电商平台在缓解产品滞销、帮助菜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各级政府在紧抓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扶持快递行业、中小电商平台发力,解决蔬菜的产、供、销之困,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确保蔬菜行业稳定发展。

疫情之后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

祸福相依,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和挑战,但经过一次洗礼,蔬菜行业也会迎来很多发展机遇。

疫情之后蔬菜产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

一是本次疫情给餐饮行业、休闲娱乐、旅游等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疫情过后,这些行业可能会出现“报复式”发展,蔬菜产业与这些产业都息息相关,需求旺盛,必然给一个行业带来发展的动力;二是在疫情期间因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会让生产者接受一次洗礼,未来蔬菜生产的新设备、新机械将会逐步推广,包括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投产、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应用,从而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快速发展。

生鲜电商或将突飞猛进

在传统蔬菜销售模式中,与农民打交道的是经销商,农民与消费者并不直接对接,蔬菜供应是从地头通过层层环节才到达消费者的餐桌。在消费者的认知中,附近菜店或超市的蔬菜更新鲜、更便捷。疫情“逼迫”很多消费者在线上订购蔬菜,从而有机会体验到这种直达的便捷,这或许会改变人们对电商购菜的认知,同时这种扩大的需求也倒“逼”蔬菜电商供应者不断优化和完善包装及保鲜措施,让蔬菜电商供应服务不断升级。由此判断,疫情之后,生鲜电商或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诞生出诸多新的、细分的机遇。接下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电话推销、社区门店连锁、冷链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将会更大范围的推广,如盒马生鲜、京东7 Fresh、叮咚买菜等,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供应模式或将多样化

疫情之后,各个城市会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更多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规模、交通区位、物流走向,建设和改造大型销地批发市场和产地蔬菜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同时,增加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点,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标准菜市场,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或相应的商业设施,规范发展蔬菜早市、晚市和周末农贸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7]。

高品质蔬菜或将成为时尚

经历此次疫情,很多消费者对健康、安全更加关注,在疫情之后可能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在疫情期间国家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场地挂钩”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全面推进“蔬菜绿色生产行动计划”,这在无形中会形成一种“绿色蔬菜直供社区”的新模式。

工厂化农业或将加深推进

此次疫情对于露地蔬菜种植影响较大,对设施蔬菜的生产影响较小。从供应和流通角度考虑,大中型城市可能更多考虑在城市周边发展适度规模的蔬菜产业,特别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小,能够快速、多茬、连续生产的工厂化、标准化、品牌化设施农业将备受青睐,设施生产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蔬菜深加工技术或将突破发展

在蔬菜横向产业链中,二产、三产目前在我国还属于薄弱环节,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本次疫情,因鲜菜运输、贮存等短板,会让生产者认识到净菜、冻干菜等蔬菜深加工产品对于解决滞销、减少损耗的重要性,同时消费者对深加工蔬菜也会逐步认知和接受。疫情之后,越来越多蔬菜深加工企业与蔬菜基地或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净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方面完善深加工技术,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

新型冠状病毒这一“黑天鹅”来袭,给我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万众一心,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在这只“黑天鹅”被我们战胜之际,我们既要谨防它带来的次生危害,同时也应该乐观看到,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蔬菜产业也是如此,几年后再看,经历过洗礼,它可能发展更快、更好。

猜你喜欢

蔬菜电商生产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奇怪的蔬菜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蔬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