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艺术类高校在线教学建设初探
2020-12-16汤安琪上海戏剧学院
汤安琪 (上海戏剧学院)
2019 年2 月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施要求,部署了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要突出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系统谋划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各高校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需改变传统思维,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建立信息化的现代管理体系制度,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全方位的转变。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大规模疫情,2020 年2月5 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大规模的疫情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按照原有的教学安排进行,因此各大专院校、中小学等单位的教学在线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此次疫情过后,继续探索在线学习的模式建设也应继续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艺术类高校应积极探寻艺术类课程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未来趋势,为提升未来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思路。
一 现状与特点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学习模式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将信息以图、文、声、光、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全方位、立体式表征,利用杂志、报纸、网页、音像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络等多网传播,实现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终端接收。全媒体时代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共同关注的重点,当下高校的在线教学围绕学生为中心,依托各种传播渠道、技术平台以多样的形态进行动态化的教学与管理。通过多年的建设,国内综合类高校已将慕课MOOC、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新型教学形式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高校教师用直播、录播或直播加录播等多样化的课程展现形式进行授课,让更多的学生打破学习空间的限制,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学管理方面也在课程平台上有了相应完善的技术支持,可以在线上完成上课签到、课时统计等教务功能。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平台也不仅限于课堂和在线授课平台,师生间通过聊天软件、邮件、视频会议平台等软件平台也能进行授课、讲义分享、提交作业、答疑解惑等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来讲,多样的学习渠道更有助于其提升自我约束力和学习规划性,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深入学习。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范围覆盖全国并蔓延至海外,影响重大。为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大高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和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部署,推迟了开学时间,确保“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截至2020 年2 月2 日,教育部组织22 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 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 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 个专业大类。相比2003 年非典“SARS”病毒时期,我国的在线教育在教师队伍、课程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疫情,高校、教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在线教学平台和服务开展在线教与学,但在线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重大变化,并非把线下课堂直接挪到线上那么简单,需要高校师生通力协作。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在线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切实保障教育质量。
(二)艺术类高校在线教育的现状
艺术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院校,在学科建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成就。但艺术类高校在线课程的实际情况与火热的在线教育热潮形成了反差,以戏剧课程为例,在5 个慕课平台上以“戏剧”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可以看到相关的课程数量为:爱课程1门,学堂在线2 门,智慧树网5 门,学银在线1 门、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5 门,这仅有的14 门课程中还包含了多个戏曲类课程。
本科培养阶段的艺术类专业设置了大量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以专业实践型课程为主,例如:表导类专业课包含声、台、行、表的基础训练课程,美术类专业课包含绘画训练课程,舞蹈类专业包含形体训练课程。此类课程的上课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示范、引导、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或即兴创作表演,再由老师进行现场评价。传统课堂上师生、学生间都能进行及时的沟通,艺术创造的过程也很难用文字来说明,很多情况下只能用在现场才能感受。在这种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可以体现出授课的节点内容,但是往往无法将上课内容固定。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训练方法都会不一样,如果仅仅按照模板进行教学将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也可以通过目前艺术类在线课程的类别可以看出一二,现有的课程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实践类的课程因其特性也较难实现完全的在线化。
艺术类高校始终坚持精英育人的理念,通过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输出高水平优秀艺术创作人才。以三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艺术类本科招生计划人数为例:中央戏剧学院2018 年598 人、2019 年573 人、2020 年575 人,北京电影学院2018 年490 人、2019 年520 人、2020 年545 人,上海戏剧学院2018 年464 人、2019 年484 人、2020 年539 人,可以看出独立设置艺术类高校招生规模在近几年一直没有大规模变化,在校生总人数少与艺术类高校在线教育建设发展迟缓有直接关联。在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一般都是小班化教学,有的专业课程甚至可以做到多位老师对一位学生进行授课。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高校现存的教学生态中老师必然不会再分散精力去建设在线课程,也形成了艺术类高校在线课程的开发目前比较滞后的现状。
二 艺术类高校在线学习教学构建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背景下,充分运用在线教学成为各高校目前亟须关注并努力要解决好的重要工作,在线平台需要硬件、软件、架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整体统筹,这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做到一步到位。上海戏剧学院为保障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上海戏剧学院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一文,其中提道:建立由领导小组-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全体教师员工的六级教学调整工作体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前置指导和把关,教务处会同研究生部等部门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教学预案4 项,基层党组织发动组织优势动员每一位教师,教研室会同教师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调整方案,职能部门提供保障支持,加紧加快落实教学方案调整细化、衔接、落实工作,动员所有教师员工为打好“网络开学”硬仗做足准备。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高校师生在线上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和自主学习,高校迅速梳理工作流程,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课程准备期间,需要做好教学计划调整,确定教务安排,完成线上备课;在统一的网络平台发布课程通知、发布相关课程资料,并将课程安排告知所对应的学生;若是通过直播形式进行教学的老师,必须做好出现网络等相关技术问题时该如何继续教学的相应预案。在课后也要布置相关的课程作业并进行答疑互动。教学工作必须有序、完整地覆盖到每一位在校生,将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那疫情结束之后,该怎样进行呢?作为艺术高校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探索和思考。
第一,建设目标,艺术类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从业者,建设在线教育平台需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展开,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根据学科特色、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明确全媒体环境下课程建设的完整体系。
第二,课程形式与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在线课程势必会打破现有的教学格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随时随地进行更为自主的学习。理论类课程已有完善的授课积累,知识点清晰,重点突出,相比实践性课程来说师生直接互动较少。目前,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中往往需要加入、多媒体资料加以辅助拓展,转化成在线课程后在能让学生更方便的观看到相关资料便于进一步学习。老师可以在在线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在线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与方向,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用软件上的交互方式分享自己的创作或课程汇报,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专业课中部分基础课程也可以有所选择地转变成在线课程。例如,表导类专业的形体课、戏曲专业的身段表演基本功、舞蹈专业的训练课等,这些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将规范的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通过在线课程中老师的示范学生也可以在教室之外的空间进行学习模仿。在教学的展现形式上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以教师讲解、学生示范、师生一对一授课等模式结合进行教学,营造现场授课师生互动的真实场景,逐一展示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便于引导学生知晓自己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同的问题。此外,还有部分课程形式值得在建设中进一步寻找可能性,比如专业小组课、专家讲座、选修课都可以以直播的方式进行。
对于课程内容而言,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结构。教师在发布课程内容时要更为注意教学材料的学术规范,页面排版的美观,还有使用材料所涉及的版权相关问题;课程发布后需及时根据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社会动态和相关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使学生从最新视角中获悉知识。在课前课程后教师可通过多渠道与学生沟通,综合学生的接受度、差异化与实际需要,动态调整课堂教学。让网络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架构,架构形成后会使教学资源利用上得到更好的优化。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碰到以下几个问题:热门的选修课没有名额了、感兴趣的课程在另一个校区、专业课时间与讲座的时间有所冲突,在在线课程形成体系后将减少很多类似的问题产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学习平台。
第三,相关配套建设,艺术类高校在推动在线教育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优化课程体系外还需搭建校园独立的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可以确保网络教学的安全性,还能让学生可以有清晰的课程规划。此外需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将建设在线教育转变为教学中的一部分,逐渐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在教学完成全媒体化,而是经过深度融合将全媒体的运用成为教学中的必要要素。从而全面推动改进教学体制机制、优化资源管理、提升教学水平,让全媒体的运用成为高校教学中的常态。
三 挑战与未来
艺术类高校将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资源融合是高等教育的一次变革,社会上网络化媒介中出现教育资源逐渐变得主流,现在的大学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新的技术来提升学习效率。如今,网络平台上随处都能搜索到大量的讲座、教程类的内容,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会受到各方面的挑战。除了高校要建设自身的教师队伍水平之外,还需保障课程质量,线上、线下的课程结合有所平衡,各取所长。此外,还应打破思路,邀请老专家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补充线上教学力量,分享教学经验和创作经验,并将此类课程面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走进艺术。
教师发布一门在线课程除了前期备课外,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关工作:需要组建一个制作团队、编写视频制作脚本、录制视频、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设计课程的互动空间;需要通过课程内容和学生反馈组织学生完成创作;需要在线上发布、分享课程;需要不断地完善、更新课程。从一方面来说,在线课程可以减少教师的授课数量,但也要注意到网络课程制作、师生间在网络上更为便捷紧密的沟通以及其他相关在线建设,都会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耗费教师更多的精力。高校应该创建更为完善课程支持服务,用多元化激励的方式助力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开展科研创作提供空间。
在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5G、VR、AR 等技术都已经在其他领域开始应用,如何将教学与其他新型技术相结合,推动艺术类高等教育发展,为建立新型学习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
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语境下,艺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从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来讲,艺术类高校的校园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实体场所和机会,传统的艺术院校氛围有着在线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线教育必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但在线教育是一种无法忽视的新型课程形式,艺术类高校应有前瞻性,打破固有思维,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